~※ 那格达、艾克林吉 ※~
图文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89907638
(这是个被耽搁很久才终于完成的游记)
一般旅游团的印度基本行程是“德里”、“阿格拉”、“斋浦尔”这样的金三角,长
一点的会拉去恒河的“瓦拉那西”跟“卡鸠拉荷”的性庙。但由于传说中“瓦拉那西”城
区脏乱到一个极致,尽管岸边的河坛颇具印度风味,考虑好久还是放弃了,连一直很想看
的性庙雕刻都忍痛割舍。这样的割舍并非没有好处,毕竟少了东侧支线,我就可以专心在
西部的“拉贾斯坦邦”,由“斋浦尔”走入其余的三色城市,感受蒙兀尔与古印度激荡而
出的建筑艺术。
第一个要造访的是白色城市“乌代浦尔”,有的背包客会为了省钱选择搭火车,但这
段路程实在无敌长,旅行社本来安排花一天慢慢开车逛过去,当中穿插“Chittor Fort”
这种也算壮阔的山城,我想想国内机票不过两千上下,就不浪费时间了。而既然要搭机,
司机自然是由那边的接棒,怎知胖大叔居然跟我说:“明天见囉,晚上我会先开过去在那
边等你。”天啊,近四百公里还是夜车耶,有必要这么疯狂吗?
倍受打击的我在旅馆吃完晚餐,提前倒床入睡,由于飞机的航班是一大早,加上报到
的时间,等于天还没亮就要出发了,旅行社在这个环节没有掉棒,派了一位临时的司机接
我去机场。只是在抵达后,跟孽缘颇深的胖大叔碰到面,心情顿时又变很差,因为原本我
的规划是看过顺路的“仕女光荣花园”后,便直接去市区走主要景点,谁知他就是要和我
唱反调。
他想把明天早上的遗迹挪到现在,我一质疑,便斩钉截铁说不会太赶。而当我问空出
的时间要干么,他却一脸神秘,说会带我绕一些他觉得满漂亮的山景。我自然是半信半疑
,但从第一天我气势就已输了一筹,现在也同样抗议无用,因此今日的第一个景点就变成
“那格达”(Nagda)了。
总以为北印度应该充满类似吴哥窟规模的印度神庙遗迹,但或许是这儿的朝代更迭、
权力斗争太频繁,外加被伊斯兰入侵宰制多年,除了“卡鸠拉荷”(Khajuraho),似乎
没留存多少比较知名的古印度建筑。如果来一趟印度,看的只是偏伊斯兰风格的蒙兀尔城
市,总觉得怪怪的,因此,当发现“乌代浦尔”的北边有个小遗迹,怎样都要把它排入行
程中。
“乌代浦尔”早年属于“Mewar”王国,和“斋浦尔”所在的“Amer”、以“久德浦
尔”为核心的“Marwar”,为“拉贾斯坦”的三大势力。从机场开车至“那格达”,它望
起来就像个宁静的小乡镇,完全无法联想它曾是“Mewar”最早的城都。
下了车,遗迹“Sas-Bahu”座落在水岸旁,是两栋并立的组合。这名称挺有意思,最
早其实为“Sahastrabahu”,随着时代演变,再加点乡野趣谈,就变成了一个复合名,“
Sas”是婆婆、“Bahu”是媳妇,婆媳庙唸起来很台式风味。难以考据在那久远的十世纪
是否真有其事,故事是说大君为了妻子的信仰,盖了敬奉毘溼奴的神庙,儿子后来也帮太
太在旁边砌了属于湿婆的,于是巧妙契合了字面的排列。
神庙的起源茫缈,现今的样貌也沧桑,南方比较大的、奉著毘溼奴的那座,主塔已倾
颓。照现在学者的理解,印度庙宇有分南北两种路线,南印度风格被称作“Dravidian”
,北印度的则为“Nagara”。而后者最显明的就是它的主塔“Shikhara”,在梵语里意味
著山之巅。通常塔身会带着微微弧面,每面再根据规模,作奇数的纵向切割。主塔里藏设
了内圣堂,祭奉著主神,前方会有仪式用的大殿“Mandapa”以及门厅,若建制浩大,像
“卡鸠拉荷”那边的,能见各样前殿、间厅、廊道一路串著,不过“那格达”这里的位阶
似乎不算显赫,仅连接了一栋主殿。
尽管小巧,装饰上完全没马虎,侧墙就像一幅雕刻艺术品,十字状的小孔窗之下,一
组组具体而微的人偶们在框格里演舞,堂皇盘坐或威武肃立的应该都是神祇,搔首弄姿、
相互靠倚勾缠的,感觉也颇具故事。意外的是,我还找到那种弯腰俯身,嘴巴屁股对准旁
人胯下的,难道是知道我遗憾与“卡鸠拉荷”错身,特意揭示性庙的一角予我吗?
不仅在殿侧,类似的精妙雕琢也出现在门厅,支柱由獠牙兽面及举撑小人层层堆叠,
上端外倾的护墙同样丰缀著,每个板片以图腾打底,再添上或单或双的摆弄人像,华乱得
令我不知该从何处研究起,只能将快门按个不停。而当好不容易移动步伐、踩上门阶,厅
顶的藻井又将我定住,瓣状切凿的纹路环弧开绽,与其相接的又是无数姿态各异的小人,
究竟要花多少时间人力才能完成这样复杂的作品呢?
瞠目结舌中我走进了主殿,在殿心望见曾于“法特普希克里”遇过的蛇带饰门“
Makara-Torana”,显著欢迎之意的它,呈两段式的鱼口串接,仿佛不想让门厅抢去风采
般,从鱼口探出的长鼻同样人物雕刻满满,这样的繁丽延伸至支柱,在斜入的阳光投射下
,成了每个访客的目光焦点。
由于主塔下的内圣堂门扉深锁,我只能在主殿里走看,但光是这几十尺宽的区域,就
让我不舍离去,毕竟每一处墙面、每一根壁柱都有着缀纹,有时还能在小地方发现动作逗
趣的小人小兽,仿佛是工匠偷偷留下、想与后世对语的促狭。而每一面藻井与天花板更是
值得端赏,大自然的花形难以记数,被收绘于此也是变化万千,有些若仔细看,其实都是
小人们牵手并肩,环舞成绚丽风景。
走出来望向北边那座,它的运气比较好,主塔大致保持了原本样貌,可以让我仔细观
察属于“Nagara”的特色。每个切凿面的转折,上方都以一个小塔冠作收,小冠往内往上
堆叠,成了弧面主塔的伴饰。可惜最顶端的部份已缺失了,没办法看到瓶状塔尖“
Kalasha”,以及它形似齿轮的“Amalaka”基座。
至于主殿,不像它的邻居呈封闭状,而是砌成敞厅,三面开了入口,支柱下的矮护墙
则承袭了同调性的工艺,顶部外倾,墙面雕板拼组,每片依旧精致华美,有许多姿态曼妙
的小人勾拥著、牵舞著,自然又引我端望许久。
不过或许是经费不足,也或许婆媳尊卑,为媳妇砌起的庙宇总不能炫眼过婆婆的,殿
里几乎没什么雕饰,值得一提的只有由多边形空间转化的圆形藻井,重瓣围绕的蕊心切凿
细腻。且与其说是仪式用的祭殿,倒比较像聚会休憩的场所,墙侧都设了可供歇坐的石板
,在这里待着不但能避去日头,还有凉风徐徐。
除了这两座,广场上另散著几栋没有主塔的小殿,难以知晓用途,仅能猜测是奉著一
些位阶较低的小神。东侧那间比较特别,小小一栋却有着主塔,塔面层层深雕,纹路甚至
比两座大的都显明。让我费解的是,它竟然将主塔居中,两端都开出门廊,难道是晚期的
变体吗?绕了一圈都没找到说明板的我,只能抱着疑惑往河岸走。
方才逛晃之时,便遇到印度小学生来这边办校外教学,从小就可以到处看遗迹很令人
羡慕。不过对他们而言,这里应该超无趣吧,每个都死气沉沉坐在阴影处躲太阳,没管老
师口沫横飞到底在说什么。直到后来老师把他们放生,才兴高采烈脱掉鞋子,在河岸草原
奔跑,绕着边处几根柱子追逐,尽管柱子跟牌坊一样,缀着人偶的石梁堆叠,还添了“
Makara-Torana”的波弧饰带,也没人停下脚步端望,甚至思考是否曾为迎客用的外门。
搞不好还在想:“遗迹是什么?能吃吗?”
我就这样在“那格达”待了近一小时,望望水光山色,也不断走绕这些遗迹,虽然曾
在“德里”的“阿克萨达姆”看过属于印度教的雕刻元素,见识过更极致的细腻华美,但
它毕竟是近代的作品,少了历史给予的沧桑。相较之下,即使这里的倾颓了、残伤了,却
有尘沙草苔帮它们添的斑色,那些微微偏斜、对不工整的砖石板片,也更有手作温度,吸
引著拥有古老灵魂的我。
看过了“那格达”,往北不远,尚有个“艾克林吉”(Eklingji)值得去拜访,它同
样历史悠久,且藏着可追溯至八世纪的故事。当时“Mewar”的建立者尚在流亡,他在这
儿受到一位圣者启迪,投入了湿婆教派,接续便像转了运一般获得根据地,势力强盛起来
。为了感念这段因缘,他在此砌起神庙,圣者也宣告他为“艾克林吉”的人间代理。
很顺理成章地,后来“Mewar”的历代大君都兼著这样的称号,神庙地位自然也相当
尊荣,尽管几次被外敌摧毁了,仍不断重建,直至现代,各样祭典仪式皆还在运作中。或
许因着这些缘由,庙里禁止拍照,就算想拍外观,也有高高的环围长墙遮蔽,连网络都只
有几张分辨率不佳,像是从丘边高处偷拍的照片,相当神秘。
胖司机放我在路边下车,指著一处很低调的小门,说是入口。我走了过去,若不是门
侧还有几个龛室,些许人像雕刻拼组,几乎会误认它仅是间有钱人的大宅。穿进大门,两
边设了许多塔型的小殿,像护卫一般延伸进去,本以为门面如此平凡,里头可能也没多少
看头,怎料完全不是那回事,光第一眼望见的塔壁就布满雕凿,下层为一只只小驮象,再
往上是难以辨析的兽物,接续又有一个个小人,他们条带般致密堆叠,承接顶部的大型神
像。
我放慢脚步边走边看,路中是有穿插一些比较大型的堂殿,可以稍微进去探访,可惜
没找到资料也没照片,难以知晓究竟敬奉的是谁。而当走到最里,就看到“艾克林吉”的
核心神庙,主殿呈多角曲折形貌,背后是与“那格达”那儿相似的高耸弧面塔,有伴塔如
峦护拥。跟着信众踏上门阶,里头的雕刻比前面望见的又更为精妙,撩目得让我几乎要愣
大了口。然整段拜访之旅,我只有在外门有机会朝内拍了一张,这么核心的地带,自然无
法用相机来纪录了。
由于凑巧遇上了祭拜仪式,我便好奇跟着信徒们聚在大厅下的挑高空间,不太懂是否
为了清空神明的视野,还是要请神进来,辅祭一直示意中间必须让出通道。等著等著,祭
司开始于内圣堂前焚香摇铃唸唸有词,接着在帘幕的几次阖开后,戴着面具的主神像出现
了,根据资料,它是由黑石雕塑,四面分别为梵天、毘溼奴、太阳神(Surya)、与风暴
之神(Rudra),顶部则是代表湿婆的圆柱形“林迦”(Linga)。不过距离太远,现显的
时间又极为短暂,留存的印象里只有它披着华丽衣装,剩下的,便是辅祭在旁不断敲钟,
信众跟着击掌打拍子,一种好奇妙的氛围。
热闹的气氛稍纵即逝,当内圣堂遮帘又一次拉上,音声止息,我不太能确定是今日祭
礼已了,还是仅中场暂歇,几分钟后便会再起。被点起的好奇很想就继续待着,多感受一
下不同信仰文化的冲击,可是理智不断以清澈声音在提醒,“乌代浦尔”的重点行程尚未
去呢,所以还是拖着自己走出主殿,一面走仍不时转过头,期待会有类似的铃掌交击,勾
着我奔回堂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