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中国四大佛教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巡礼

楼主: shonn (想和妳看棒球)   2020-02-16 12:01:20
图文网志版 https://bimeci.pixnet.net/blog/post/228953303
中国四大佛教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巡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高铁兴起,各省大都市之间的交通变得非常方便且时程缩短,于是这次西安之旅
想安排一天可当日来回的跨省行程。因为久仰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与文化,百闻不如一见,
所以我们的跨省之行就在河南洛阳与甘肃天水两者之间做抉择,最后选了河南洛阳的“龙
门石窟”。西元2000年十一月,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与敦煌莫高
窟、大同云岗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石窟。(2018年五月)
【洛阳龙门石窟朝圣】
  陕西西安到河南洛阳的跨省交通,可先来到“西安北站”搭乘高铁,西安到洛阳的这
段高铁是郑西客运专线(郑州东-西安北)的一部分,二等座票价为174.5RMB,约一个半
小时即抵达“洛阳龙门站”。高铁站外有指引搭乘直达洛阳龙门景区的免费专车,距离约
6 公里车程。进入龙门景区的门票为120RMB,包含参观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
园等景点。
【龙门石窟入口留影】
【龙门石窟景区门票】
【龙门山俯瞰伊水风光】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伊河两岸,距离洛阳市区约13公里。此地山青
水绿,西山(龙门山)东山(香山)两山对峙,伊水历其间北流,形如一座天然门阙故史
称“伊阙”,后隋炀帝建都洛阳,因皇宫城门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龙门石窟凿于东
西两山,分布伊水两岸南北长达 1公里,崖壁上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是为中国古代
佛教石窟艺术的珍贵宝库。
【西山(龙门山)】
【东山(香山)】
【龙门石窟游览示意Ma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佛教石窟简介
  所谓石窟即石窟寺,为开凿在岩山崖壁间的佛教寺院,形式虽然与一般的木构房舍寺
院有所不同,但仍是模仿寺院建筑而建造的。规模较大的石窟寺本身也就是一座寺院,是
僧俗信徒礼拜、供奉、起居和修禅的场所。
【龙门石窟一景】
  佛教石窟多开凿在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之地,其开凿目的与佛教徒修禅有着密切关系
。禅定是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式,进行禅思时需要有安静的环境,在僻静的山林和河畔山
崖间开凿石窟坐禅符合禅修需求。按佛经要求,修禅首先必须观像,也就是要谛观佛的种
种相好,这样静虑入定之后会出现种种见佛的幻境,达到心神与佛交融的境地。因此,石
窟中才要雕凿配合观像需要的佛教与佛陀石像。
【龙门石窟佛像之一万佛洞】
  佛教石窟寺约在西元前三世纪起源于古代印度,当时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继位后
第12年在巴拉巴尔开了两处石窟。最早的石窟寺并不是由佛教徒开凿的,只是在释迦摩尼
创立佛教以后,佛教徒借用了这种寺院形式,并逐渐使之流行起来,同时也为了适应印度
当地炎热的天气,开凿石窟可凉爽避暑。印度现存的石窟主要分布于西部,特别以马哈拉
施特拉邦为主,该地区石窟分布最广、沿续时间最长,可以说是世界佛教石窟之摇篮,保
存有著名的阿旃陀、埃洛拉、根赫里、吉达等石窟。
【龙门石窟洞窟】
  随着佛教势力扩展,佛教文化开始传播,石窟及其建筑凿龛艺术通过“丝路”经中亚
、西域由西向东逐渐传播到中国各地。古代的西域即现在新疆地区,在中西文化交流及佛
教东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枢纽作用。佛教东传时期,西域诸国大都信奉佛教,建寺译经开
窟造像,盛极一时,如于阗、龟兹等国都是当时佛教最盛的国家。以库车为中心的古龟兹
国是西域诸国中的大国,控制丝路北道中段,大约西元三世纪时龟兹已成为葱岭以东的佛
教中心,龟兹石窟的开凿亦大约开始于这时期。以库车、拜城为中心的古龟兹地区是新疆
地区石窟最为集中的区域,现存有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库木吐喇石窟等。在今
吐鲁番地区还有吐峪沟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
【龙门石窟一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两汉之际的初传经过逐步发展走向繁荣,西域诸国开凿石窟
的风气经东来译经传法僧人传播而逐渐兴起中原。约在西元四世纪后期至五世纪初,以凉
州(今甘肃武威)为中心的河西地区开始了石窟的开凿,现存石窟有十六国时期开凿的武
威天梯山石窟、西秦时期开凿的永靖炳灵寺石窟。敦煌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也开凿于五
世纪。
【龙门石窟续行】
  西元五世纪前期,北魏灭北凉统一中原北方地区,凉州佛教遂输入北魏都城平城(今
山西大同),使其成为中原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佛教中心,平城地区聚集了全
国的人力、物力和能工巧匠,为石窟的开凿创造了优势氛围。北魏文成帝于和平初年(西
元 460年)复法(恢复佛教),就在平城附近的武州山开凿了著名的云岗石窟。在北魏迁
都洛阳之前,这里始终是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开凿的中心。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在洛阳城南“伊阙”开凿了龙门石窟,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石窟群,如巩县石窟、水泉
石窟、鸿庆寺石窟等。
【仰望石窟佛龛凿于山壁】
  西元六世纪前期,北魏政权分裂为东、西魏两个互相对峙的统治集团,政治中心分别
转移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和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魏、西魏继而又演化为北齐、北
周政权。在东方,形成了以邺城为中心的石窟群,和以陪都太原为中心的石窟群,如今河
北邯郸地区的南北响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小南海石窟等。西方政局则较为平稳,石窟
开凿大多依旧在原地点进行,如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龙门石窟一景】
  西元六世纪后期至八世纪,是隋唐统一王朝的鼎盛时期,石窟的开凿地点较以前有所
增加,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也都有更大规模的
开凿活动,特别是唐代“龙门石窟”的开凿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皇室发愿造像集中,具
有明显皇家色彩。八世纪中期以后,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由盛转衰,中原动荡,北
方地区的开凿造像从此趋于衰落。相反地,偏于西南的四川地区未受“安史之乱”动荡,
政治、经济相对稳定,文化较为发达,开窟造像活动便转移到此,如广元、巴中、安岳和
重庆大足等地都有开凿。
【游览龙门石窟】
  直到五代,北方地区佛教衰落,石窟的开凿非常少,南方却较普遍。宋、辽、西夏、
金、元时期,佛教有所发展,石窟开凿活动也有一定恢复,在陕西延安、浙江杭州、云南
大理、西藏阿里地区都有规模较大的石窟摩崖造像的开凿。明清时期,石窟开凿逐步趋于
寂寥。综观,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西元三世纪,盛于五至八世纪,最晚可到十六世纪。
【龙门石窟一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龙门石窟巡礼
  龙门石窟始凿于西元 493年,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之际,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
隋、唐和北宋诸朝,开凿营造时间长达四百余年。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00余个,佛塔近80
座,碑刻题记2800余块,造像近11万尊。这些窟龛造像多分布在西山(龙门山),东山(
香山)则主要是唐武周时期的造像。西山石窟包含了宾阳洞区、敬善寺区、摩崖三佛龛区
、万佛洞区、莲花洞区、奉先寺区、古阳洞区、极南洞区等。
【从伊水东岸总览西山龙门石窟】
  北魏时期的窟龛造像约占龙门石窟总造像百分之三十,代表洞窟有古阳洞(1443号窟
)、宾阳中洞( 140号窟)、莲花洞( 712号窟)、魏字洞(1181号窟)、皇甫公窟(1609
号窟)等。“古阳洞”始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西元 493年),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洞窟
,主佛释迦摩尼略带微笑,两侧二菩萨戴宝冠、庄严文静。南北壁面的层层列龛多为追随
孝文帝迁都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发愿所造。魏碑体书法代表“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
在该洞,是龙门石窟雕刻内容最丰富洞窟。
【古阳洞(1443号窟)】
  “宾阳中洞”建于北魏时期西元500~523年,正壁释迦摩尼及二第子、二菩萨,南北
壁均一立佛二菩萨,造像三世佛题材,地面莲花宝池,窟顶莲花藻井,八身飞天。前壁刻
有佛传故事和皇帝、皇后礼佛图。
【宾阳中洞(140号窟)】
  “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高宗时期(西元650~683年),主尊阿弥陀佛,
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洞口南侧“龙头”柱础,属北魏作品。
【宾阳北洞(104号窟)】
  “宾阳南洞”于北魏开凿,正壁五尊主像完工于唐贞观十五年(西元 641年),是魏
王李泰为生母长孙皇后祈冥福而作。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衣纹流畅。
【宾阳南洞(159号窟)】
  “莲花洞”建于北魏孝昌年间(西元525~527年),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莲花而得名
。正壁为释迦摩尼佛立像,北侧迦叶手握锡杖,似经长途跋涉。南壁上方有一尊高仅 2公
分的小千佛,是龙门石窟最小造像。
【莲花洞(712号窟)】
  唐代窟龛造像约占龙门石窟总造像的百分之六十,代表洞窟有奉先寺(1280号窟)、
潜溪寺(20号窟)、万佛洞( 543号窟)、极南洞(1955号窟)、大万五佛洞(2055号窟
)、高平郡王洞(2144号窟)、看经寺(2194号窟)等。“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
群像”,始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西元 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
( 675年)完成。卢舍那佛高达 17.14公尺,头高 4公尺,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迦叶持重
,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其雕刻精湛,气势磅礡,规模宏伟
,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杰作。
【奉先寺(1280号窟)】
【奉先寺“卢舍那佛”】
【卢舍那佛面目】
【大卢舍那像龛群像】
【奉先寺巡礼】
【奉先寺留影】
【从伊水东岸远眺奉先寺】
  “潜溪寺”又名斋跋堂,因北宋时建有仿木构前堂建筑而得名。潜溪寺是龙门石窟西
山北端第一大窟,开凿年代为唐高宗初年间(西元650~655年)。潜溪寺窟顶浅刻着一朵
大莲花,寺内供有 7尊大像:主尊阿弥驼佛、弟子迦叶与阿难、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
两个护法天王,是唐代较为典型的佛教“西方三圣”造像石窟,也是佛教净土宗尊奉的对
象。
【潜溪寺(20号窟)】
【潜溪寺建有仿木构前堂建筑】
  “万佛洞”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西元 680年),有别于传统的矩形碑刻题记,其
洞窟顶部龛刻纪年造像记为环绕窟顶莲花并与其融为一体,此一创举不仅在龙门石窟是唯
一,放眼中国各地石窟群也是罕见稀有。正壁中央端坐主佛阿弥陀佛,后壁上52朵莲花各
有供养菩萨一尊,千姿百态。南北两壁则龛满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远看貌似千篇一律,近
看却又给人以千变万化之感,是为“万众成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万佛洞(543号窟)】
  “敬善寺”开凿于唐高宗麟德二年(西元 665年)以前,因窟外北侧有唐代李孝伦撰
写《敬善寺石像铭并序》而得名。洞窟四壁刻有浮雕“一佛五十菩萨图”,围绕阿弥陀佛
,53尊思维菩萨坐在同一根而数十茎的莲花上,姿态万千,是佛教净土宗“西方净土变”
最古老的图画。
【敬善寺(403号窟)】
  “摩崖三佛龛”为唐武周时期所凿,以三世佛为题材,因武则天政权结束而中辍,所
留下的半成品是研究雕刻工序的重要遗迹。
【摩崖三佛龛】
  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之多为中国诸石窟之冠,既是研究历史的佐证,又是不同时代、
不同书体的真迹,除了魏碑体精选“龙门二十品”,还留存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丹《伊阙
佛龛之碑》,是唐楷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伊阙佛龛之碑】
  《伊阙佛龛之碑》位于宾阳南洞门外北侧,碑文由唐太宗时的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
谏译大夫、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刻于唐贞观十五年(西元 641年)。碑高 288公分,
宽 190公分,为目前褚遂良唐楷书法之最大碑者。褚遂良(西元596~659年)与欧阳询、
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也是唐太宗诏命辅佐高宗李治的顾命大臣,其书体
提笔空,下笔犹劲,变化多。虽瘦劲,但较之欧阳询的猛张显得从容多姿,而内理挺拔俊
发,个性鲜明,代表作还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过桥前往东山(香山)】
【从香山上眺望伊水】
  西山(龙门山)浏览完,继续过桥前往东山(香山)。东山石窟主要为唐武周时期所
开凿,包含大万五佛洞区、万佛沟区,其中以“看经寺”为代表,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西元713~741年),据说是武则天为唐高宗开凿的功德窟,窟高约 9公尺,南北宽约11米
,进深约10公尺,为东山最大石窟。地面中央佛坛立佛陀座尊,窟顶中央则刻有龙门石窟
最大的阳刻莲花藻井,直径超过4公尺,周围有身长约2公尺的六身飞天浮雕环绕。窟内墙
壁上则雕刻了29尊唐代罗汉群像,身高皆约在 180公分,神态刻划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是中国佛教石窟中罗汉群像的杰作。
【看经寺(2194号窟)】
【看经寺莲花藻井六身飞天】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借由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充满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
致,展现当代中国古代佛教雕刻艺术与文化的极致成就。洋溢信仰情感的文化存遗,是古
代社会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照映,透过遗世千载的石窟群像景观巡礼,我们得能窥
探一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