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京都枫火【十六】龙安寺

楼主: polesirius (ff)   2016-12-12 11:30:11
~※ 龙安寺 ※~
图文网志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4794074
今日的天气预报为阴雨,虽有幸于“永观堂”见到阳光露脸,又撑过了在“
真如堂”的正午时分,但当从“仁和寺御殿”走出,飘坠的绵雨已逼得我将伞掏
出撑起了。想到晚上还有个挺重要的“永观堂”夜枫,我不禁有点忧虑,假使真
的大雨滂沱了,究竟该如何是好。然天气的好坏再怎么烦恼也于事无补,还是先
完成眼下的“龙安寺”之行比较重要。
“龙安寺”与“仁和寺”之间有小马路串连,搭公共汽车是个偷懒的法子,但这
附近望来冷僻,难保等候时间不会极度漫长。而来时坐的“岚电”虽有站以“龙
安寺”命名,下车后还是得走一段路,既然都得消耗腿力,想了想索性直接从“
仁和寺”过去。
然当拿定主意迈开步伐,路上除了偶尔呼啸而逝的车影,就只有我支伞独行
,该不会是搞了乌龙选错了路吧?一股这样的念头窜生,还好当坚持着对自己方
向感的信心,终于看到了“龙安寺”山门在岔径旁透出身貌。
其簷下的墙色木褐,往旁串连的建物看不太清晰,毕竟茂密群树自后探伸,
掩去了周遭的人工筑凿,而一株枫树在门旁俏立,黄灿转朱艳的展扬叶姿很搏人
好感。我在售票口付了钱,满怀期待地踏入院内。
果然,眼前的参道林树交掩得蓊郁,一侧虽仍持着夏末延续的碧翠,另一方
却是枫红缀抹,连土堤上的苔绿都被落枫侵漫,成了满地的斑斓。根据地形图的
示意,参道位于侧处,有岔路往旁包绕广大的水池,而院里主要的屋舍及著名的
内庭皆座落在参道末。但见临岸的枫姿如此华美,我还是不由自主先转进了绕池
的小路。
一如我所期待地,才刚走上小路,前方之景便令我缓下了步伐,不知为地形
导致的绽露,还是匠心运使的设计,池林在这边开了个宽广缺隙,让人远眺水岸
的清丽景貌。此池被称为“镜容”,也真确名实相符,植林缀连远山宛若镜框,
亲密地将池水环拥,雨丝虽稀落地点击水面,依然扰不了镜影里的天光明拓,让
山峦在起伏中推染出大片郁色。
这样的景画在春夏已是涤心,秋意点起的枫火又令池岸更加多彩,明艳的色
泽或于远方簇点,或在身旁扬舞如笑颜,就连柿树也抢了一席之地,探延出臂枒
,让橙亮的果球带入圆融意象。当如此望着,心情亦随之舒朗,就算有着什么烦
扰、隐著夹带郁结的伤疤,似乎都淡缈许多。
不少游人从小路另头行来,让我心里骚动,想依样学样绕池而走,或许能看
到池景的不同风貌,然阴雨迫使天色急速昏暗,也令我担忧若太晚行至殿舍,同
是重点的内庭会因而失去光彩。左顾右盼,辗转了几秒,我还是咬牙放弃环池悠
晃的念头,只让眼睛尽可能往视野的各个角落端看,然后转回主参道,继续往殿
舍区行去。
尽管少了水光的点缀,参道旁的枫树依然绚美,单以自身的醺红便牢牢勾住
访众目光,我于前行中侧首望着,不知不觉也走到了“镜容池”对侧。参道在这
儿转成平缓的宽阶指著寺院“库里”,不过当瞥见一条小径勾往池边树丛,还是
忍不住绕了进去,想着就看个几眼,满足些好奇心,花不了多少时间。
方才在池边远眺,总觉对处有块岸缘探进池心,与地图比对后,推估该是上
面标注的“辨天岛”,而当循此径前行,果然印证了我的猜测。照道理来说,这
儿该有座小神社敬著“辨财天”,不过我的脑袋却没这印象,相片里也付之阙如
,极有可能是从渡岛拱桥望出的风景完全抓缚住视线,让我无从留意岛内建物。
由这方向往前看,对处是参道旁的那片枫林,它连绵蔓延,连池影都因而炽
灼,当中还有几簇已成空枝的斑木,感觉若在这儿等到雪临又去,眼前将会是素
雅的樱朵点饰著池岸。而假使再入了夏,便为池面与落枫漂聚的睡莲主场,它们
绽放著彩瓣,招来微风,拂去炎炎暑气。
我在这儿定站了须臾,好不容易才收回因景色而发散的思绪,催著自己原路
行出,踏阶走上殿舍区。此寺的历史颇古远,可追溯至六百年前的“细川胜元”
,他建立了此寺,但初代院舍也因其覆灭,毕竟就是他与其他守护大名的争斗导
致“应仁之乱”,进而使京都陷毁于烈火。
不过它的重建也来得很快,在儿子“细川政元”与第四代住持的协力下,寺
院再度恢复了规模。我抬望着被设为入访起始处的“库里”,其斜簷往两旁撇捺
出巨阔山墙,颇具门面气势。不过观览的重点不在此,得循廊再往里走,“方丈
”前的那片枯山水才是诸多访众欲细看之处。
我走至廊下,狭长的内庭里净白沙海铺展,它不似过往经验里有植林于侧作
饰,就是很纯粹地以石岩为主角,沙流的挥扫也不花俏,仅在规矩平纹中依石迹
荡出几圈涟漪,像是要观者专注于那些石岩。
石岩共十五块,大小不一,或立或躺,以“五、二、三、二、三”之数成组
散聚,乍看会觉单调平凡,但当中其实隐著巧思,由于摆放经过设计,因此不论
行至哪个角度,都无法将岩石遍数,总有某块被遮蔽,唯一方法或许就如入口置
放的模型一般吧,仅能从空照才能得其全貌。
所以究竟是蕴含着什么意义呢?我在来回数了一阵后不禁停步怔视,有人说
如此布局仅是依著日本传统的“七五三”阳数之理,也有人说来由自“虎负子渡
河”的智谜,代表三对虎母子考量著该怎么分批渡河,才不会让自己孩子被其他
母虎吃去。不过既特意藏隐一石,应还有更让人深思之处吧。
会否是提醒人们就算怎么自诩睿智还是无法洞察全局呢?我灵光一闪如此猜
测著。或许我们能理出事与事的关联并推测其变化,但人心最深处的千回百转又
有谁能真正看透?禅语总说见山是山亦非山,我们都太过相信自己的眼睛,听任
大脑塑造想看之景,然真相总堆叠在许多不为人知的因由之后,怎样都很难厘得
清。
此外,就如石数所藏隐的谜欺,看似规矩长方的庭园也非表象所见,其实该
是梯形的地幅、为了导引积水的地势倾斜,都藉著院墙的高低微调,均衡稳当了
起来。我往环围的土墙望去,试着观察其间的差异,为了保持坚固,它混进了菜
籽油,也因而黄褐斑染,像是岁月留下的渐层。如此蕴含巧思与各样寓意的庭园
造者究竟是谁呢?典籍上并没有留下他的资料,只在某个石角找到隐晦的名号,
或许就是这样层层堆覆的谜团让庭院更具风味吧,无数人众来此坐望,彷似当从
其中看出了什么,人生难解的结也少了些。
转过头,由于庭石的名气过甚,“方丈”自身倒没多少人在意,那里头的色
调雅致,米黄为底的袄绘上有笔触飘渺的墨色山水。隔间的障壁被往旁推敞,让
光线自在穿透整个厅室,但也因此截去门板的部份图绘,只能凭著旁现的龙爪与
流云,揣想闭合时的云破龙显之势。
如此望着障壁画朝“方丈”的侧后绕去,周边的景致又转了风貌,前庭的枯
山水空寂,连墙外探首的枝林都略显焦萎,这里则以苔遍植,绿叶成荫,几株枫
树红得极为艳丽。有一道敞廊往旁岔生,感觉若往那儿走还别有天地,却阻著并
未开放。比对了地图,那区是“佛殿”所在,或许是为了僧人们的静修,刻意划
出界线,将游人的杂扰止于“方丈”吧。
根据网络资讯,背处林子里有个特别的水钵,但由于天色渐黑,眼残的我还
是问了寺务人员,回过头才找到它的所在。石钵藉竹管引水盈溢,但重点并非水
流轻坠的击音,而是外圆内方的环边刻了四字“五隹疋矢”,衬上中心的方口便
成了“吾唯足知”,也就是中文“知足常乐”的意思。此为大家熟悉且明了的概
念,但真能作到的有几个?内心的欲求往往轻易便宰制了思维,让我们无视亦不
懂得珍惜身边所有。尽管我也常跟自己说要澹泊,但对旅游景点的执著应同样是
种贪妄吧。
这么绕上一圈,接着就得出去看看外院还有什么可逛,但临走前又因着寺方
摆出的诸多卖物诱引,买了些点抹院里景物的书签,尽管家里这类物事已多不胜
数,依旧阻不了掏出钱包的手,只能说我离无欲无求的禅悟境界还很遥远。
这几天访过的寺院多为密教的流派,“龙安寺”则属于“禅宗”分出的“临
济宗妙心寺派”,而“妙心寺”其实就在附近,并有着悠远历史与广阔规模,但
由于没有特出诱因,只能注定跟它错身了。不过根据地图所示,“龙安寺”也有
诸多塔头小院散布在林间,然愕然的是,当从“方丈”走出,其余路线不是设了
栏栅,就是远远便见墙门壁掩,似乎对外开放的就仅有刚才的“方丈”庭园了。
但失落之余,也发现自己因而多了些时间,可以从另个方向逛逛最早被我放
弃的环池小径。径路在树林里绕拐,根据标注,这儿是区“樱苑”,让人不禁望
著几株空寂的枝枒,编绘在其间开漫的素洁繁花。走着走着,还有一方小棚架,
若加点想像,便能感觉夏时会有的紫藤摇曳浪漫。
而当走过这藤棚,我便再次与池岸之景相见了,由于夜幕开始覆坠,此刻的
水光已无来时的明艳,替之的是随雨势飘漫的愁郁,连水面亦被击乱得看不清倒
影。但这样的池色还是有其韵味,那些未能入访的塔头小院透了点簷脊,像在幽
夜里欲语还休,想跟我说些被史籍略去的隐晦故事。身旁的红叶尽管黯淡了些,
但轻荡的焰色还是传递了温度,让水气不那么沁冷,怔愣之间,便仿佛身边多个
伴,比肩相倚,心也踏实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