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京都樱雪【二四】清水寺-地主神社

楼主: polesirius (ff)   2016-02-18 11:50:38
~※ 清水寺-地主神社 ※~
图文网志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379042432
在日本,佛教与神道教虽是两种不同信仰,却因皆与民众关系紧密而未划分
得泾渭分明,当信步行于寺庙,常能见着神社伴立。而在“清水寺”,才从舞台
对侧穿出“本堂”,果然又让我看到鸟居于转角扬展,柱旁标牌书写着“地主神
社”。
就像术业有专攻,神社也各有灵验领域,而从入口高挂的“良缘祈愿”及首
屋前角大大的“缘”字,便知此地看望着恋人,牵起红线行月老之事。好奇走了
进去,里面叠屋交杂,却不令人感觉纵乱,反形塑了热闹温暖氛围。岔路口立了
此地主神“大国主命”的石像,他穿着古服梳着旁髻,还有只白兔蹦随,颇为有
趣。
一旁矮舍贩卖著各样御守及带来幸运的饰品,虽因时候尚早仍未开卖,但光
是满满的样品陈列便够眼花撩乱了。路间很特别地摆了两块圆石,以绳索系挂,
相隔一段距离。这倒不是让人歇腿憩坐的,而是用来占卜与意中人的情缘深浅,
倘若蒙起眼仍能笔直行于两石之间,就代表会开花结果,假使行岔了,当然便得
乖乖掏出银财,买些物事回去加持。可惜此刻只有三两如我般的早起旅人,若再
晚些,自能看到学生们青春哄闹,欢跃与惊叫夹杂了。
“恋占之石”这路的两侧分别是“拜殿”及“本殿”,前者若非地图注明,
几乎要被我当成卖店,但后者的门面便很显明,唐破风前探,金红铃索挂垂,饰
簷与纸灯笼将其缀得花俏,从侧处望,还能窥得具有历史感的葺顶与柱头彩绘。
除了“大国主命”,一旁也散列许多小神社奉着我不太熟稔的各样神祇,在
艳灿撩目之外,不知为何还让我感觉洋溢缤纷童趣。或许是坛案的福态雕像、参
差罗列的木牌纸灯,抑或手水舍前水瓢背上浑圆书写的良缘、开运字样,行于其
间,好像便自然朝气蓬勃,对恋情充满希望。
绕了一圈,我行出神社,依著原本步径往寺深处走。步径在此转折,依序连
通“释迦堂”、“阿弥陀堂”与“奥之院”。“奥之院”的历史其实比“本堂”
还早,曾是“行叡居士”静修的草芦,之后“延镇上人”于此开山,大将军“阪
上田村麻吕”修殿扩寺,才有如今我们所见之规模。很可惜这些堂院如“轰门”
般正值维修,无法一窥形貌。因此也只能一面行步,一面放眼由“本堂”漫伸的
景致。
“清水寺”号称四季皆有丽景,但亦因杂了以枫树为大宗的其余树种,樱花
显得略微疏散,没有某些景点那样集中狂放的慑人姿态。由“本堂”行出的小院
算是花色较为明艳之处,它们依著环栏边的石灯笼,以粉瓣缀抹广簷。至于“本
堂”,入寺的方向由于塔舍叠掩看不清晰,这儿反倒能细观其貌。它屋簷呈微膨
之形,与常见的凹弧飞挑线条迥异,搭衬上桧皮葺结构显得丰厚,叠盖在斑驳屋
墙上有种挺过历史风霜的稳重感。
再顺着崖道续行,“本堂”在樱枝的掩映下忽隐忽现,最终在谷地对面现出
以“清水舞台”探延的身侧。方才于堂内感觉不甚明显,但此刻望去,舞台以叠
架支柱高悬在崖外,将原本已觉宽稳的簷殿纵拉至谷,更显壮伟。同时两侧前探
的千鸟破风簷口也起画龙点睛之妙,加添了脊线的起伏,使其如重岭浮透于碧叶
粉樱之间。
我在这儿倚栏伫望许久,渐渐地堂殿似不再是座建筑凭丘而立,而是看透世
事的褐袍老僧临崖远眺,他望着谷间樱舞叶茂、枫燃雪掩,望着那无尽的四季流
转,只为等一个在轮回中逐渐清明的禅悟。
步道再往前便朝两方向分歧,一边转往低谷,一边指向“子安塔”。走在行
抵后者的路径上,总觉坡边樱树都已进了斑落时期,不由得怀疑首日于车站看到
的樱花情报,它将花期估得远,也迫我将“清水寺”的访览推延至今。但再想想
,前几天亦非空晃,于“醍醐寺”、于“哲学之道”都见着满开盛景,就当是来
“清水寺”感受其古远禅意吧。
之前远望“子安塔”时觉得渺远,但路途走来却不漫长,或许为视觉上的误
导,毕竟它虽也是三叠结构,却比寺前那座“三重塔”低矮许多,若在潜意识存
留同等高度的暗示,自会在远望之下将距离估长了。这座本立于“仁王门”附近
的小塔敬奉著“子安观音”,为怀孕妇女的敬祈之地,但对像我这样的旅人便是
另个远眺所,在抬望群樱环缀的艳塔之后若再趋前步近,就能将视野循宛如雪掩
荒枝的谷地,带至塔殿横列的寺景。
原路走返,在岔处选择下行之径,不旋踵,我来到寺内的另个必访景点“音
羽之泷”。它有着小神社模样,朱簷下又筑了石簷前探,三道涓细水线便从簷口
划坠,落入阶前水池,在静谧晨寺泛起涤心击声。此寺既称为“清水”,缘由的
应就是这股银澈之泉吧,
因着传闻的祈福灵验功效,经过的旅人都不免上阶持瓢接饮,并在案前低语
心愿。但我却不知在别扭什么,大概是觉得这样的跟风太观光客,冒犯了仙灵吧
,望了许久还是转身而离。
泉瀑之旁便是出寺的路了,但也有道长长陡阶往上返抵“本堂”旁小院。我
看看手表,时候尚早,难得来此一趟,便多待一会儿吧,于是又费了些功夫迈步
登阶,回到“清水舞台”。此时的游客便显明比方才多了不少,喧杂的聊语扫去
稍早晨时的离尘寂宁,成了较为一般的观光胜地了。
不过倒也因此发觉有趣物事,我见群年轻人玩着殿旁一组金属摆置,便好奇
凑去偷听他们领队解说。原来眼前的禅杖与铁屐据说是“弁庆”之物,这被“源
义经”收服的汉子力大无穷,装备重量也惊人,一双鞋就二十公斤,禅杖则近百
,我身旁这些勇士们纷纷挑战却徒劳无功,实难想像平安时代的他是怎么用来闯
阵克敌。
尽管“本堂”人众流水来去、杂语纷扰,但若将视线落于寺谷,景致还是清
幽的。我走走望望,自然也不时停步,放空思绪去了瞰,如此又沿着原路走过“
奥之院”,在“子安塔”岔路口直拐往下,回到了“音羽之泷”。
只能说人之心思真确瞬息万变,就算是自己的也难以摸透,看着这么多人在
试着流泉,突然觉得来日本一遭没体验神社参拜也挺怪,便童心一起、抛开方才
顾虑,排队上阶了。
我取起置于消毒炉的长柄瓢,印象里似是接了中处泉水,回去查找资讯,两
旁祈的是学问与长寿,我则在不自知的状况下求望爱情了。也好,反正爱情之路
总是诸多困蹇,若真能得到平宁长久,也是福吧。然在我凭印象中规矩,笨手笨
脚洗了左右手、饮了口泉,又胡乱击掌唸拜,就不知这似是而非的仪式是否将我
的祈愿传达天听了。
体验过“音羽之泷”,这会儿便真要从旁路出寺了,路从“清水舞台”底处
经过,我不禁仰头观看这名为“悬造”的工法,方木整齐交叠为立体格栅,不带
任何花巧,也不需金属钉栓,却稳稳当当砌筑起如此气势恢宏的殿台,挺过无数
疾雨飞霜的时年,颇令人佩叹。
再往前,有座简雅的庭院造景,纤瘦石塔叠簷端立,一池静水依丘而敞,娇
柔的樱花便这么在其间环拥、探枝,于镜影上映烙自己的妩媚身段。再抬眼,淡
素的花色之上,是“三重塔”、“仁王门”亮丽现著朱冠,在它们的交互缀抹后
,原本灰濛的天空也不那么阴郁了。而这样的景画到了夜里,又会幻化为怎样的
华丽幽魅姿态呢?我不禁开始期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