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新闻] 生活的线索:文本解读

楼主: dualiammin (歪歪)   2017-06-15 13:50:50
※ [本文转录自 lesbian 看板 #1PGXrFet ]
作者: dualiammin (歪歪) 看板: lesbian
标题: [新闻] 生活的线索:文本解读
时间: Thu Jun 15 13:38:18 2017
【2017作家巡回校园讲座】生活的线索:文本解读
来源:读.书.人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51/2514895
主办单位:台积电文教基金会、联合报副刊、台中女中
时间:4月14日
主讲人:白灵、陈栢青、朱宥勋
春风煦暖,阳光灿亮,一群绿衣女孩相互围坐,面对前方三位作家,交头接耳难掩期待神
色。在触角向外试探的青春时期,我们要如何透过诗、散文、小说为线索,解读巨大纷繁
的生活文本?宇文正开场道,深刻的文本解读,不仅带领我们进入文学内核,更是提升自
己观看世界的眼光。本场次由白灵揭开序幕,在朝气蓬勃的春天校园,他恰好以花为喻:
“诗人就是说花一样的话。”
诗是左右脑的合作
“花小而精巧,是诗的语言,小说则是一座森林的语言。”白灵想像,花朵的开启仿佛对
著天空说话,诗是宇宙之花,我们是地球之子、宇宙之子,都可以说花一样的话。对于诗
的看法,他引胡淑娟所写:“为了修补/文字的千疮百孔/勉强拉上的拉链”。诗正是以
逻辑和想像来缝合生活的破洞,这样的特殊思路,白灵以科学说明诗和人体大脑结构的关
系。若概分来看,左脑负责文字、数字、语言等理性逻辑,右脑则擅长图案、艺术、音乐
、情绪等感性思维。“诗”则游移在左右脑之间,是一块极难翻译的神祕领域。他以〈你
之于我〉为例:“我在你的实验室小心焊接我们的神经/火花泪洒戴着防护镜的我”,左
右脑合作、理性与感性交融也是一种诗的写法。
对于许多人熟知的〈钟摆〉一诗,白灵说自己曾转过旧式老钟,凝视著左右来回的钟摆,
忽然体会到“现在”的可贵:“滴,精神才黎明,答,肉体已黄昏/滴是过去,答是未来
/滴答的隙缝无数个现在排队正穿越”。而面对现实社会,白灵也曾写出影射政治暴力的
〈铜像〉:“一尊铜像站起身 玩空所有的广场/一旗主义挥挥手 就招齐了一整个年代的
魂/一句口号出口 转弯还能射穿人心/而仅仅因一桩偶然 竟啃尽已然必然和未然”。被
立起的铜像,其实是政治家愚弄百姓的手段。透过主义或口号,众人盲目崇拜、追随呼喊
,在专制政权下,广场无法容纳异质声音,只剩下空的死寂。个人意志被剥夺,历史真相
遭窜改,铜像的伟大于是显得荒谬且虚伪。
算命、石头与白马
2016年以《大人先生》入围散文金鼎奖的陈栢青,分享和一位准新娘朋友找“小神仙”算
命的故事。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准新娘的阿姨过世了。有习俗说若逢亲人过世,百日内
必须完婚,否则要再等一年。那位朋友陷入犹豫,两人约定暗号:算命时若栢青的手被捏
一下,就代表准新娘决定百日内结婚。在昏暗窄仄、凉气逼人的算命间,小神仙告诫:“
不能结婚。只要你再结,就有人死。”小神仙从一岁开始重述新娘生平,一一应验,讲到
未来的死者也可能是新郎的亲人时,栢青的手被捏了一下。那是非常黑暗的时刻:因我结
婚而死的人或许与我无关。当下两人对于命运的想像被开启了,那一瞬掐按的力道穿透生
死,穿透默契与人性。陈栢青说,文本解读不一定是面对书籍,正是这样的生活文本,更
能让我们深刻地反刍。
陈栢青解析年轻作家张台泽的得奖小说〈人们说石头早上就在那里〉,一块飘浮空中的石
头引起读者好奇,作者以写实手法烘托悬疑性。但往下读,却发现这是个没有故事的故事
,打破了读者原先的期待。陈栢青说,作者用一颗石头,铺展了人们的诡奇反应,隐隐道
出生活的困顿、限制与异常被扭曲的人心。小说中埋藏许多刺点,直到最后一句:“偶然
的一次起身,他才注意到,原来石头没有影子。”陈栢青认为,全文看似清淡结束,但小
说的装置到最后才被悄然启动,一切隐喻正从这句话开始。
关于青春记事,陈栢青分享了言叔夏的散文〈白马走过天亮〉。他着迷于作者密教般的优
美文字,“像一位女巫在耳旁吹仙气。”陈栢青说言叔夏是一位纤秀、细腻的女孩,仿佛
天生具有灵媒特质,能用文字勾人魂魄。作者描写青春期被众人观看的困窘:“我下意识
地抓紧了制服裙子的皱褶,不知道该将自己的手脚摆放在哪里。下了台以后我发现那裙子
变得更皱了,而且沾满了白色的粉笔灰。”又如写深夜公共汽车像一座水族箱:“车厢上方悬
挂的吊环无声地摆荡著,像一个隧道般的梦境。窗外大片大片瀑布般的黑色里连一盏路灯
也没有,只有窗玻璃上倒映出的暗褐色的自己,车子一撞上了窟窿就五官迸散,支离震颤
。”模糊的脸叠映着窗外夜色,飘魂一般,文中的每个意象仿佛都隔着这片车窗,呼应那
孤绝的自己,沉默而忧伤。
性别、族群的断裂与跨越
朱宥勋接棒,他以林佑轩的小说〈女儿命〉谈青春与性别。在此之前,朱宥勋先简单和台
下同学介绍生理/社会性别、性别认同与情欲取向等概念。他认为过往的性别教育太过强
调分类与定义,许多模糊地带都因教学的方便而简化了。〈女儿命〉写一位青春男孩想成
为女孩的心愿,他买了女中制服,把名字绣上去,开始一段诚实却崎岖疼痛的成长之路。
此文触及性别认同与跨性别议题,对于“没办法跨过来”的父亲,主角留下了祕密的温柔
:“爸,你没搞错,你的就是我的,我喜欢你的烟燻妆,小祕密会遗传。”作者将主角被
霸凌的场景与初夜连结,残虐而血腥,青春期男孩为了巩固彼此阳刚的性别认同,在众人
的怂恿鼓譟下,以暴力排除了不同性别气质的人。施暴者看似冷酷无情,其实反映了青春
期深沉的徬徨与焦虑。
朱宥勋另外选了汤舒雯早期的散文〈蓝骆马〉,文章娓娓道来一段与台菲混血小女孩相处
的家教经验。汤舒雯写这位孩子爱说话:“有时候说很容易被拆穿的假话,有时候说颠三
倒四的真话。”作者以细节铺写她编造谎言的过程,隐隐呈现了外籍配偶家庭的困境。文
中写到:“她只记得爸爸这么叫妈妈,ㄌㄢˊ─ㄌㄨㄛˋ─ㄇㄚˇ。她不知道国字是怎么
样的,我当然也不知道。她不敢问爸爸。我也最好不要问。”小女孩只会用“注音”拼出
妈妈的名字,作者却听到转换成国字的“蓝骆马”。文章就此开展出绵密动人的亲情向度
:骆马是骆驼和马生下来的孩子,无法再生产,仿佛一条断了的亲情线。只是在结束家教
许久之后,汤舒雯才恍然想起“骆马就是骆马的孩子啊”,虽然想再次鼓励小女孩,但事
过境迁,一切只能在淡淡的遗憾中回味了。
同学提问:文本解读是否要顾虑到作者的本意?宇文正总结,阅读时可以搁下作者意图,
就技巧或个人生命经验来反思;也可在认识作者的背景后,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两者并不
相牴触。在经过三位作家文本解读的示范后,她鼓励在场同学捕捉生活的种种线索,沉淀
酝酿,编织出一篇篇光彩耀人的文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