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删,但请板友一定要看,因为我就是看到哭才决定另外回文QAQ)
(爱邻简短心得在最后,看倌可快转~打得很赶有错字晚点才修)
原原po的经历让我想起很多,想起有不少类似的经历。
从小我和妹妹和家人无所不谈,小时候每天下课,吃晚饭时,我跟妹妹可以大聊特聊学校发生的事。
自从发现自己对女生心动后,自己还没接受,所以没对家人出柜,但自己渐渐和家人筑起一道墙,戴着面具生活,很怕被家人推开,所以我先把家人推得远远。莫妈劝裴妈面对那一段,我好喜欢。
我的家人看到同志的反应也和原原po的类似,家里电视播同志访谈节目我会立刻转台,心虚得像自己做错事一样。在家附近的图书馆借同志相关的书像小偷一样,怕遇到认识的人或邻居。
有一次只是说了一句爱女生没什么大不了,我就在家里站在原地被教训了快十分钟,只差没写悔过书。因此,大学我也故意选了较远的学校QQ 现在我快30了,家人知道伴的存在,但永远只称她是我的“朋友”,对外也是,她只是我的…朋友或室友。爱邻告诉我,要对家人有同理心,也要做好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改口的心理准备。
现在母亲还是常叹气,说我不黏家很早就往外跑,可是我一直不敢坦白,因为守着这个秘密的我,是个不完整的人。我没法像妹妹那样继续毫无保留的跟家人分享喜怒哀乐,妹妹失恋能跑回家哭,我失恋只能躲在学校里。从小我能毫无保留跟父母分享心事,因此我不懂怎么有保留地分享,渐渐,我就成了没有感情生活的人。学姐那段话,真的戳到很多圈内人也中的痛,而圈外人很难理解。
爱邻即使经过戏剧化处理,仍很写实,但不煽情也不故意浪漫化,这是我最感激的地方。但我应该很难推荐我妈妈追剧(远目),维持现状就好了。
========终于到了(很唠叨的)爱邻心得========
感谢TLW板友的强力推坑,一开始觉得学姐太文艺太忧郁(但很迷人),小羊钢琴是真的弹奏令我一直追看(好奇怪的执著),真正追live是又欣告白,50集之后。有大家陪伴一起追live既期待又怕受伤害,一起尖叫一起失血过多(咦),真的是很美好的风景。也把我在追瑶婷后的PTSD和伪装夫妇最后两集的不爽治好,满好der ~
原原po母亲心疼又欣和学姐二人,采灵勇进也在剧中欣赏又心疼学姐但又很矛盾的心情。这样的安排我很欣赏,以下我想说些可能会被战的话。
又欣和学姐各自被塑造成有天份、有教养的女生,这样能让她们的爱得到更多父母观众的同理心或不舍得,也能在出柜前得到裴家和莫家的欣赏,这样的策略是很符合台湾甚至大部分华人社会。我想像得到部分(我视为极端的)左派、左统(甚至是“左胶”)会这样说:欣蔚二人代表的是形象正面、中产(有余裕学乐器)、年青、健康、一对一、被西方收编(跑去巴黎)的女同志形象,拥抱资本主义和粉红国族主义,爱邻忽略社会上其他被打压、基层、没有健全身体、多p、用药、皮绑愉虐、年老、移工、新住民等(下删n字)同志。喜欢欣蔚就是压迫社会上其他隐形的性小
众,是拥护新同志正典化(不批判异性恋正典,反而渴望人被接受)。爱邻虽然描写单亲家庭、同志、先有后婚等非典型关系,但“爱”是主轴,这没有挑战“爱”为本位的亲密关系,应该把“爱”去中心化…
呃,以上是设计对白,但绝对是我认识的某些朋友会说的。到底,我们需要怎么的同志再现?
的确,有人会说,当电视电影能描述同志也有杀人犯,这样同志才能摆脱自伤自怜的状态。可是!那些批判常忽略,异性恋正典和同性恋正典化悬殊的权力和地位,再者,晚上八点播放的电视影响力比我们想像来得大,呈现欣蔚的样子不但能影响电脑/视前的同志(对家人的同理心),更是潜移默化影响父母或恐同的社会大众。与其批判欣蔚和其他制作拥护某种形象的中产同志,为何不用同样力量直接攻击主流电视台往往呈现中产家庭、高富帅、白富美?不然,在现实政治的角度,这只是向弱者抽刃、甚至是扯后腿。(当然,弱者是相对的概念,我们永远能马拉松式列举更
弱势的个体或族群)。当电视台是追求获利广告收益、流行文化是两刃刀时,欣蔚能写好写满,意义的确非凡。虽然我讦谯某种(?)左派的思维,他们的顾虑值得反思,但这不阻我们喜欢欣蔚和爱邻,甚至更鼓励我们努走上街、用选票,争取自己的权利。
再次感谢爱邻,感谢欣蔚,感谢允雯和京恬,感谢三立的长官,感谢原原po yolk43大的心得,感谢TLW在坑底的众板友和大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