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电动车削价竞争,中国政府为何整治内卷?纽时:掩盖经济差核心原因
撰文者:中央社
中央社 2025/09/26
纽约时报23日刊文剖析中国经济出现的“内卷”现象。文章指出,中国官员认为中国的经
济问题不是体制问题,而是内卷式的国内竞争,但是导致供应过剩的长期政策依然未被解
决,并指扩大国内支出才能将过剩供应消化掉。
纽约时报的评论文章“令中国感到恐惧的一个新闻热词”,剖析中国市场出现的竞争激烈
的“内卷”状况。
文章并警示,中国正在走向通货紧缩,这种价格螺旋式下降的问题往往带来灾难性后果,
曾在20世纪90年代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
文章解释,中国的领导人将这个问题归咎于“内卷”,也就是无序的国内竞争。他们试图
通过行政手段迫使企业维持价格稳定,并指示地方政府削减补贴来遏制这种现象。
但是,文章进一步表示,这种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中国的经济成长严重依赖
投资,而不是消费支出,这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不仅在国内压缩了利润,还在海外引发了
贸易战。
文章首先回顾了“内卷”一词在中国内部出现的原因。疫情期间,该词汇在中国流行起来
,年轻人用“内卷”描述在经济停滞时代感受到的生存压力。之后,到了2024年,中国的
制造商们大量出现亏损,以极低价格出口国内滞销商品,以至于美国和欧洲不得不用加征
关税来阻止这些商品的涌入。
文章进一步指出,中国官员认为,问题的根源不是中国的经济体制,并认为根源在破坏性
的或“内卷式”的国内竞争。2024年7月,中国最高权力机构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把治理
“内卷式”恶性竞争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政府在5个月后召开的中央政经济工作会议上承
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文章表示,这个表述方式对中国政府来说至关重要。然而,美国和欧洲一直批评中国用导
致西方竞争对手破产的价格出口本国制造业的过剩产品。通过把其努力重新包装为应对“
内卷”而非化解产能过剩,中国政府可以强调,这样做不是屈服于西方压力。
文章并分析,在美国,透过减少产量、收回信贷以及让公司破产,市场能解决供应过剩的
问题。中国则倚重政府和中共的调控手段。监管机构按照传统治理方式行事,约谈汽车制
造商、银行经理、水泥生产商以及电商平台等,警告他们不要过度降价。但是,这类干预
措施往往收效短暂。
文章说明,导致供应过剩的长期政策依然未被触动。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仍是聚焦在
经济成长与社会稳定。这反过来意味着必须维持地方企业的运转,以确保稳定的就业和税
收。
文章说,中国当前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政治运动,而是扩大国内支出,这才能反过来将更多
的过剩供应消化掉。私人消费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相比之下,美国的私人消费
约占GDP的69%,在制造业强国德国,私人消费约占GDP的53%。
但是文章认为,中国寄希望于他国进口中国产品,来化解自身的过剩商品。这种模式可能
已难以继续驱动经济增长。风险在于中国将步日本后尘,陷入难以轻易脱身的长期停滞期
。
责任编辑:陈玮鸿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1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