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王皓:最遗憾还是奥运

楼主: zkow (逍遥山水忆秋年)   2019-10-06 15:17:35
王皓:最遗憾还是奥运 带樊振东也是国乒一种传承
王皓,18次获得世界冠军,直拍横打技术的代表人物。他与王励勤、马琳共同开创了“二
王一马”的辉煌时代,现任中国乒乓球队教练。
  王皓的乒乓之路起源于一只挂在天花板上的乒乓球。
  18个世界冠军,3届奥运会银牌……王皓的乒乓生涯,有着年少成名、独步天下的风
光,有着“失之交臂”的无奈,更有着“乒坛常青”的坚韧。
  转型成功,他的弟子成了世界第一。那只挂在天花板上的乒乓球还在盘旋,而无论当
教练还是做父亲,王皓的乒乓实力都在这小小的白球之间,进行传承……
  遗憾奥运
  帅气的外形、沉稳的个性,即使在明星如林的中国乒乓球队,王皓依然是颇受关注的
那一个。王皓的整个职业生涯,曾获得18个世界冠军,但最遗憾的还是奥运。
  年少成名,早在1999年,16岁的王皓就代表八一队参加了首届世俱赛,和刘国梁、马
琳合作夺得团体冠军。在王皓俊朗的外表被人所识的同时,他那别具一格的直拍横打也引
起国外乒坛的广泛关注。2002年和2003年,不满20岁的王皓开始跻身世界乒坛主流竞争。
当时,他和波尔、庄智渊被认为是未来世界乒坛最具潜力的三大新星。
  但2004年雅典奥运会一度成为与王皓纠缠不清的话题。当他在距离奥运冠军最近的地
方输给了韩国人后的两年内,王皓陷入了怪圈:总能进决赛,可总是拿不了冠军。“就差
一点儿”的经历,恐怕谁也没有王皓体会深。
 四年一晃而过,在北京奥运会男单决赛中,已经获得一个世界杯冠军的王皓,以国乒绝
对主力、世界第一的身份再登赛场。可惜,这次笑到最后的依旧不是他。痛失职业生涯最
重要一冠,少帅刘国梁安慰弟子:“2012年伦敦再把这个金牌夺回来。”
  但现实,却依然残酷。2012年伦敦奥运会,“三朝元老”王皓果然又站上了那个决赛
的舞台,但这一次,金牌依然不属于他。
  八年,三届奥运,王皓是极具实力的,因此才能在人才辈出的中国乒乓球队里连连获
得奥运单打名额;王皓也是少了点运气的,才会遗憾地接连错过冠军。2012年的伦敦,临
别奥运男单赛场,王皓行了个军礼。那一刻,观众给予他的掌声经久不息,热烈程度甚至
超过送给冠军张继科的。王皓说长这么大,三届奥运已经占据了自己生命一小半的时间。
“不管如何,这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
如今再回首,王皓不再执著自怨自艾。他说,自己最满意的是第三次奥运,打完之后感觉
很释然、很坦然。“有一种终于完成历史使命的感觉。”也正是在2012年的伦敦,他才开
始真正享受奥运带来的快乐。他说,自己很自豪,能有这样三次的奥运经历。自己的故事
也能告诉之后的队员,球队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也是从年轻到成熟,一步步踏踏实实走
过来。“不断去挑战,不断去承受,这是我想教给年轻队员们的。”
  一个队伍里,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冠军。王皓的可贵,恰恰在于一次次迎难而上的坚持
。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在他的身上,中国国乒坚韧的内涵展露无遗。
  独特存在
  王皓在1983年12月1日出生于吉林长春,王皓的父亲王忠全是个铁杆球迷,从小就爱
打球。7岁时,王皓和爸爸在电视上看到长春市少年宫招收少儿乒乓球学员,教练正是王
皓的父亲当年的乒乓球老师刘宏祺,爸爸马上就带着儿子来找刘教练。刘教练见他的素质
不错,就把他留下了。
  当时正是横拍打法盛行的时代,“直拍横打”这种说法还没有流行,大家都管直板反
面也能进攻的打法叫“AB面”。另辟蹊径,刘教练为王皓选择了这种“AB面”打法。虽然
也想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经过两个多月的试验,大家发现王皓在比赛中不但不吃亏,
还能占到不少便宜,于是就坚持了下来。
  与红双喜的缘分,开始于2005年的世乒赛。王皓还记得,自己拿到第一块红双喜球板
时,“那种感觉就像‘一见钟情’一般”。
  北京奥运会之后,国际乒联开始宣布“禁胶令”,规定在正式比赛中禁止使用有机胶
水粘胶皮,一个崭新的“无机时代”到来了。
  每一次改革对乒乓球运动员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每次改革他们都必须更新自己
的武器,同一款球拍、同一款胶皮,不同的品控都会对他们的状态造成重要影响。有机改
无机,影响最大的运动员是马琳、柳承敏这种经常靠正手一板过的爆冲型选手。但无机胶
水对王皓这种两面实力均衡的人来说影响却不大。
  对于球拍,王皓是个念旧的人,将所有用过的旧球拍都保存得好好的。他说,球板就
像是高手手中契合的武器,“时间长了,似乎球拍也能读懂对力量、控球能力的要求”。
也因此,王皓回忆,自己的职业生涯之中,器材改变幅度是很小的,一直是坚持以五层纯
木为中心,正手国产黏性套胶,反手涩性外套配置。最令王皓感触深刻的是红双喜研发团
队对于球员点滴需求的“有求必应”,“他们会细致地调节,直到达到最满意的程度”。
  王皓是中国乒乓球军团中的一个特别存在,在一个横拍为主流的乒乓时代,王皓的直
拍横打、直拍横拉技术,为乒乓注入新生和活力。
  王皓的独特打法以及傲人战绩,也让他手中的乒乓球拍成为不少钟情直板技术的球迷
的不二选择。在红双喜的销售榜上,曾经为王皓度身研发的“天极”直到现在依然是当家
爆款。
  转型从转形开始
  八一队是王皓乒乓梦正式起航的起点。八一队,也是王皓乒乓情转变的转捩点。2016
年,退役仅一年多之后,王皓在八一队担任教练的首个赛季,就带领球队创造辉煌,时隔
15年再次站在了乒超联赛的最高领奖台之上。
  在王皓心目中,当教练是自己乒乓梦的延续,也是对乒乓球运动的一种回馈。“不管
失败还是胜利,我都想把我这些年的经历和年轻选手分享。”始终坚持学习,在他看来,
运动员转型教练之后,过去的成绩都已过去,“需要学习的很多”。
  帅气的外表,曾经让王皓成为中国男乒第一偶像。但对美食的偏爱,又让他忽胖忽瘦
。运动员时候的王皓是国乒出了名的“胖球君”,2009年连拿世乒赛和全运会男单冠军后
,他一度胖到了举国皆知的地步,当时许多网友对他身体的发福提出了批评,认为一个职
业运动员不能合理控制体重是缺乏自律的表现。主帅刘国梁甚至曾采用了激将法,将网上
那些批评王皓身材的评论打印出来交给王皓,让他自己当着全队人的面念出来。在教练的
鞭策下,王皓开始不断激励自己减肥,终于在伦敦奥运前成功减掉了17斤体重。
  退役后的王皓体重一度又反弹了不少。不过,自从回归国家队成为樊振东的主管教练
后,他又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画。采访时的王皓早已没了照片里的“宽松”体态,精干的
模样一如巅峰时期。怒减30斤,谈起自己的减肥过程,王皓感慨,自己这也是形象管理。
事实上,在王皓的影响下,现在的“小胖”樊振东也变得身材苗条,早已“名不副实”。
  如师亦如友,在与樊振东的相处中,王皓更喜欢作为一名兄长去引领其进步,“他遇
到的困难我大都经历过,每个时期的瓶颈我也熟悉。”也因此,王皓总能更快、更合理、
更速效地帮助樊振东找到提高方法。“这也是国乒的一种传承。”
  传承,不仅仅是在国家队,更存在于家庭血脉的相连。
  在王皓家,曾经有一块他专属的练球场——半封闭阳台顶上,用绳悬挂著垂下一颗乒
乓球。这是父亲亲手制作的训练器。曾经,小小的王皓就这么对着这颗球一次次练习抽球
、击打。如今,这块专属练球场已经有了新的主人:王皓的大儿子海苔已成为爷爷的新徒
弟,开始接受王皓爸爸的“魔鬼训练”。
  谈起两个儿子,王皓的眼中泛起柔情,缓慢下来的语调里,有着隐藏不住的自豪。他
说,或许是遗传了自家的乒乓基因,从小,儿子最喜欢待的地方就是乒乓房。才刚学会坐
的时候,就被老爸抱到了球桌上,拿起乒乓球拍。
  如今,海苔已进入业余体校学习,每周都要进行两次专业训练。不用带队外出的日子
里,王皓也会亲自上阵指导儿子技术。“除了乒乓,滑雪、高尔夫儿子也很擅长。”而且
在王皓的坚持之下,海苔未来也计画改成直拍。“守着这样的条件,当然要有传承。”王
皓如是说。
  本文选自《小球大乾坤》
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pingpang/2019-10-06/doc-iicezuev0370249.shtml
作者: kugwa (kugwa)   2019-10-06 15:49:00
不知道儿子会不会继承横打
作者: ysclue (ysc)   2019-10-06 19:54:00
打篮球
作者: madaux (形影不离)   2019-10-06 21:29:00
遗憾终身
作者: king567 (可妮兔)   2019-10-07 12:06:00
陈年小老2......
作者: physiology27 (希望能相随,梦还是最美)   2019-10-08 01:45:00
很荣幸能参与这一世代,已经超越金不金牌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