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BA毕业也半年多了,几经波折也在去年秋天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创投工作。想想也该是
时候来分享一下这两年在美国求职的经验,以及对无经验者如何投入创投业的一些想法
背景:
学历 - 政大金融学士,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MBA
工作经验 – 3年金融业+MBA期间在创投part time实习1年半
职位 – Analyst (中西部中型规模创投)
薪资 - $91K
就学期间:
在录取之后,我觉得提早规划求职方向比找房子找室友买车等杂事来的重要。
我个人惨痛的经验就是一年级时虽然想进创投,但是又担心这行太难进,
同时分心准备了IB与公司财务等方向。虽然也拿了一些银行面试但没有全力准备表现就是
不够理想,第一年也没有累积足够的产业人脉。
我建议入学之前就可以开始跟当地你有兴趣的公司或是你目标产业的同学/学长姐开始联系
,建立关系也帮自己找暑期实习铺路。
人们对学生总是会比较大方,往往很愿意和你分享他自己如何找到这份工作以及在这行
里的经验。我申请学校前也找了Synergy思睿代办跟我一起讨论发展方向,也透过他们跟
一些在美国工作的前辈联系上。
我个人认为MBA学生找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就是networking。之前看过一篇有趣的统计报告
指出,统计过去十年美国名校MBA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一的
人的职位,从来没有被贴在任何征才平台上。
这代表这些人的工作都是靠着内部推荐拿到的。
过去几十年中,MBA学生几乎垄断了美国商界的中间管理阶层,MBA文化也已经深深影
响了这个圈子征才的标准,更倾向有类似特质的人才。对于有像是工程师、供应链、律师
、军官等其他专业背景的人来说,他们的卖点在履历上就很明显(有什么程度的coding能
力、生技研究背景、领导经验…)。
而像我一样纯商背景的人,networking就是我们去展现你履历上看不出来的亮点的机会。
这边不是鼓励要去拍马屁或是刻意迎合讨好别人,分享一个同行前辈跟我提过我觉很有
道理的观点:
Networking的时候你该释出的讯息不是:”我很想进你这一行,请你给我一份工作”
而是:”我很快就会成为你的同行,而我对你的经验很有兴趣,我们何不先建立一下关
系,未来还有很多交流的机会”
Job Fair也是很多人在就学期间会有机会碰到的就业管道。这些规模不一的就业博览会,
大多要付费参加,报名费可能高达几百美金之谱,有些也会限制只有MBA学生或特定身分
的人(退伍军人、LGBT…)才能报名。
不过这些门槛也同时确保了厂商与求职者的水平。美国每年规模最大的博览会是NBMBA,
本来是针对非裔MBA学生的活动,现在已经不只非裔学生会参加,MBA以外的商学院学生
也都可以报名。
Job Fair可以是一个在短时间快速大量networking机会的管道,不过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我个人不擅长快速开话题建立印象,在这类活动的收获就很小
(不过在任天堂的摊位抽到一台Switch超爽der)
去之前一定要先计划好自己锁定的公司/职位,不然一天聊几十家公司很累,
临场表现很快就会失常。提早投递履历也很重要,很多公司会现场面试
甚至会设定我们这两天就是要把多少人晋级到下一关
理论上比起一般投履历晋级机会较高
创投征才:
估狗都查的到的创投介绍我就略过。
创投在金融业里面应该也算是很特别的存在,因为投资的标的常常连基本的财务报表都
不完整,而就算有报表,帮没有获利甚至没有营收的标的建立模型其实没啥意义。
所以除了财务分析,创投的DD更偏重分析市场、科技优势以及经营团队的能力。
不同家偏重的方向也有所不同,像有生医背景团队会对新创药厂做很深入的专利分析
种子轮投资团队可能更重视创办人的经验与人格特质等等...
要针对自己的背景找投资哲学与你相近的基金。
至于创投投钱就好,放手让公司玩的日子应该已经离我们很远了
现在的创投大多会有专门投资的产业/募资轮(公司规模)/获利模式(B2B, B2B2C, SaaS…)
,也会透过自己的产业专业/network来帮助公司成长。
举例来说,我待的第一家创投就有:"如果我们不能介绍30+个潜在客户/策略伙伴给这家
公司的话就不投资"这样的规则来确保我们主动投资人的策略。
创投的合伙人通常分三类:最主流的是新创背景,再来是科技/产业背景,最后才是一般
走招聘,以analyst/associate身分入行的人。
成功新创的前创办人或是早期员工经历过新创的不同阶段,也最了解如何帮助新创公司
加上成功的exit后通常资金充足,最适合在创投担任主动投资人。
第二种则通常在特定产业有很深的经验,甚至可能本来就是新创公司的顾客/竞争对手
通常会成立专门投资特定市场的基金。
从分析师往上爬的反而少见,很多创投的年轻员工也都会在待了几年后,
加入之前投资过的公司,累积新创经验后再成立自己的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创投底下会分成投钱的Limited Partner以及负责实际营运的
General Partner。通常会把5%左右的投资资金当作营运成本,这也是公司日常开销与所
有人薪水的来源。由于创投的平均基金规模通常比私募基金较小,
这也是创投平均薪水较私募低的原因之一(不过我觉得人才竞争激烈才是主因)
除非有人离职,大多数的创投通常都是在募资时或正要募资前才会招收新人
也只有这时候才有预算负担更多薪水。
所以创投有放出要成立新基金的消息时,通常是与他们联系看有没有计画开缺的好时机。
Accelerator跟Incubator也是这十年在新创圈非常重要的参与者,这些是专门辅助刚成立
的公司成长的团队,不少也会顺便注资或是要求股份作为回报。
从最有名的YC到各个企业或学校举办的小型计画,实力越强的program在选择参加者
的过程就越严格也越像创投。
很多这些选择以及辅导新创的经验在创投是通用的,不过因为这里接触到的都会是天使轮
~种子轮,甚至idea phase的公司,这里的经验就比较难带到规模更大,更像私募基金的
晚期创投。
地点方面,钱一定是跟着新创跑。美国新创比较密集的除了硅谷和传统金融的纽约、
Austin也是现在新创的一大重镇,中部还有芝加哥与丹佛,再加上天才城波士顿与亚马逊
微软生态系的西雅图。
亚洲的话新加坡毫无疑问是新创领头羊,想进东南亚的资金通常都会汇聚在那里
中国则自己有自己的玩法不适合拿来直接比较。
总结来说,创投并没有特别要求哪一种背景,律师、军官甚至音乐家出身我都看过。
适合同时有营运跟财务经验、喜欢吸收新资讯、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controlled chaos
还有很重要的,没有完美主义
可以接受自己有三成的投资会失败,三成勉强回本,三成才赚钱的人。
面试:
创投的面试其实差别很大,从IB风格的Superday、财务模型报告到coding测试我都听过遇
过,没什么固定的规则,重点还是在了解这家公司的投资方向与专长。
这点就要从了解他们的过去的投资以及里面成员的背景着手,至少要深入研究3.4家
他们过去的投资(为什么喜欢/不喜欢这项投资)并且抓出他们对公司的偏好。
创投在看候选人的时候,除了基本的能力,会很重视这个候选人对被投资产业的看法
(未来五年的趋势、赢家以及输家),有没有一套选择投资标的的逻辑,以及能带进来
哪些人脉(这个可能最重要)
随时吸收自己有兴趣产业的最新资讯以及市场上的重要投资/exit很重要。
准备提问时,避开你怎么进创投、怎么判断好标的、怎么实现综效这些老生常谈。
可以针对你特别有兴趣的portfolio company、公司最近的exit/募资、
对特定的term sheet架构的看法来提问
想进创投的人很多,怎么证明你是想进”这家创投”才会是重点
薪资谈判:
台湾的学生常常缺乏自己是高阶人才的自觉,但其实合理的跟公司谈判更好的offer在欧
美很常见,只要不要死缠烂打,好的公司也不会觉得被冒犯。
我自己在谈薪水时,准备了一份简单的简报,先讨论了一些我到职前可以做的准备
介绍一下我签证的情况,再用我们学校MBA毕业生在这个产业的薪资资料佐证来谈薪水
后来也有争取到加薪。
附带一提,创投的work-life-balance通常比投行来的好,工作型态也比较弹性。
128:29:
在我下定决心投入创投的时候已经是20年的一月了,起步算是很晚。
128与29分别是我从三月到十月之间networking call与面试的次数
(因为只数到行事历上的,实际数字大概要再加个两成)
平均大概是每两天就跟一家我有兴趣的基金经理人交流。
Reach out 的方法不外乎就是linkedin邀请,或许是疫情影响大家都被困在家里的关系
去年愿意理我的人明显比前年来的多哈哈
另外John Gannon Blog会列出全美甚至全球有开缺的创投,是我去年收获最多的平台。
通常在聊完之后,我也都会问问对方有没有认识他觉得我去聊聊会有很多收获
的朋友可以帮忙介绍,也借此认识了不少高手。
必须说,我很幸运有帮我介绍了不少同行的前老板以及很支持我的女友家人陪我熬过来
我也相信networking比我更勤劳的大有人在。
除非你是学经历背景双封顶的强者,在一半公司都不会公开征才的这一行就是要付出
一些苦工才有机会挤进去。
写到这里,感觉可以写的还有很多,也希望可以吸引到金融业各种面向的高手来分享。我
自己也才刚开始这一行的旅程,希望两年后可以再来分享更多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