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三发现留学板之后就一路看到现在,今年终于能贡献一点经验与心得回馈之后的学弟妹们。排版方式参考很多篇学长姐的文章,如果还是有不清楚或是想问的都欢迎可以直接私讯我。
▋Application Results
Admission
U Chicago Chemistry w/ funding (Dec. 16 via E-mail)
UC Berkeley Chemistry w/ funding (Jan. 2 via E-mail)
Rejection
MIT Chemistry (Jan. 7 Interviewed, Jan. 30 via E-mail)
Princeton Chemistry (Feb. 1 via E-mail)
Northwestern Chemistry (Feb. 6 via E-mail)
Yale Chemistry (Feb. 20 via E-mail)
Caltech Chemistry (Feb. 22 via E-mail)
Pending
Gatech Chemistry
Decision
UC Berkeley Chemistry
▋Backgrou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2013-2018)
Double Major GPA: 4.15/4.30 (3.98/4.00)
BS in Chemistry Major GPA: 4.11/4.30 (3.97/4.00)
BS in Engineering in MSE Major GPA: 4.20/4.30 (4.00/4.00)
Standard Tests
GRE: 323 (V153/Q170/AWA3.0) (Aug.26, 2016)
GRE Chemistry: 880 (96%) (Oct.28, 2017)
TOEFL: 105 (R27/L30/S20/W28) (Jul.21, 2018) *
101 (R28/L25/S22/W26) (Mar.26, 2017)
Research Experience
Three-yea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t NTU MSE
Publications
1st author paper at Langmuir *
3rd author paper at Chemistry of Materials (Submitted) *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1st author poster presentation at IU-MRS
1st author oral presentation at NTU Undergrad Symposium
1st author poster presentation at E-MRS *
2nd author poster presentation at MRS-Taiwan *
Honors
Presidential Award *2
1st Place Award of Materials Knowledge Contest
1st Poster Award at NTU undergrad symposium
Excellent Poster Award at IU-MRS
Academicians Research Fellowship from Academia Sinica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President of Student Association of NTU MSE (2015-2016)
Student Representative (2013-2016)
Graduate Representative (2016-2017)
有 * 号的是指申请 2019 Fall 新增的。
我在去年就申请了一次,但当时是全军覆没,第二年卷土重来,才终于如愿以偿。去年看到板友这篇(#1RLlI9US)真的非常心有戚戚焉,他也帮我讲完了很多我想说的话,所以看他的就好XD 第一年我也非常有自信,只申请了七间学校,结果就是全灭。申请是一段煎熬痛苦的过程,衷心希望大家都能顺利录取想要的学校。
▋申请时程
申请学校林林总总需要非常多东西,那我就大略用这几年来我准备的顺序来说一下每个项目的准备过程跟心得。
申请动机
其实大概高中我就有未来一定要出国唸书的想法,倒也不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待遇,就觉得一定要趁还有机会的时候出国体验。大三时申请了双主修化学系,后来慢慢发现自己喜欢化学比材料更多,重心后来都放在化学系的课(但其实我在化学系没认识什么人哈哈),申请 phD 也多以化学系为主。
GPA
大一二就开始找学校、做研究其实有点太早,可以好好专心课业,等对自己的领域有足够的了解和知识之后再开始也不迟。我自己是大一二都参加了很多活动,大三还接了系学会长、申请双主修、开始做专题,那一年真的过得太崩溃,精神常常很差,只能说要评估自己的能力量力而为。
专题研究
我在大二升三暑假进材料系林唯芳老师实验室做专题,跟一个博班学长一起研究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这种结构的材料可以自己设计、合成,应用面也非常广,非常有探索空间,跟老师提了大略的研究目标之后,我就开始专心研究它。
一路上其实挫折非常多,一开始关键的有机分子合不出来、,大约整整三个月完全没有进度。大概直到大四初才终于完成合成步骤,这一年也几乎把重心都放在实验室上,后面的实验也终于比较有起色。
因为第一次申请失败,也累积了一些数据,我就和老师提出想投稿期刊的想法,于是大概四月开始动笔(大五下学期),前前后后大概修了三个月才终于投出,被两间期刊拒绝之后才终于在十二月初申请死线超级压线(有些已经过线了)被接受,完成人生第一篇发表。
如果是要申请 phD 就一定要做专题,能发 paper 真的算是非常幸运,大学毕业即使没有我想也不要紧,但可以多投一些 Conference 累积自己的经验,也顺便让自己的 CV 充实一点。
GRE 和 TOEFL
我的 GRE 是在三升四暑假先考,忙完营队交接完系学会后大约准备一个月左右,我自认这个时间点很适合先把 GRE 考完,后面一劳永逸。有余力的话也可以顺便把 TOEFL 一起解决。
GRE Subject 台湾一年只有十月底一场,如果时程紧凑的人一定要把握住。由于我大四才刚修完无机跟分析化学,所以记忆算还清晰,就只要回去复习一下有机跟物化就好,化学系大概都是大三来考。把考古题写一写就去考,至于生化部分我是看到就直接跳过送他。
选校
我大概九月才开始看各学校 Program,从美国 Top 30 的学校一间一间开始慢慢看,由于 Chemistry 跟 Materials Science 都想投,Program的数量就变成两倍,大概花了整整两周才看完。先筛掉我口说没到标准的之后,每一间我都会把所有教授的研究方向看过,有兴趣的再去看 Paper 标题,超有兴趣的再找 Paper 来看。我的标准就是有兴趣的教授至少要三个,但有一个超有兴趣我就会直接放进 List 里,最后剩下 13 个。最后因为 Berkeley 的 Offer 早早就来,我就把 MSE Program(aka 白花花的银子)都撤销掉了。
SOP 和 CV
第一年时我大概是四升五的暑假开始动笔,SOP 拟了个初稿后请认识的学姊帮忙看,再给专题教授看一次,修得差不多之后照她的建议上 Upwork 找专业编辑润稿。CV 我大概半成时间在写,九成五的时间在排版吧,我按照自己觉得的重要程度排列(学历、研究经验、发表、工作经验),只要逻辑清楚、版面干净我想应该就可以,有兴趣的话可以私信跟我要。
第二年超偷懒,直接把这一年多的经历就直接填充式的加入 SOP,一样再请人润一下稿。很多人都觉得 SOP 是最重要的文件没有之一,但其实我一直不这么想(但不代表我没有认真写,前后还是花了一个月),毕竟 SOP 有心的话是可以短时间堆砌甚至代笔的,但你的研究经验才是你真实的部分。但这么想是不是对的我也不知道,只能说在申请上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力去做。
SOP 的架构部分,我的写作逻辑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就是想申请 phD 甚至是这个 Program 的动机,现在就是你累积的经历和实力,未来就是你的目标和有兴趣的教授,比例是二、三、二共七段,大约900字。
推荐信
第一年和第二年我都是在暑假时就询问教授们能否帮我写推荐信。除了专题教授外,其他(两年我找了不同四位)都是系上授课教授,因为我是系学会长的关系,系上大部分老师大多认识我,每一位老师都一口答应、也不需要我拟稿,真的非常感激各位老师。
开始申请
九月各家系统开放之后,我就都先办好帐号、开一个 Google 表单记下帐号密码。建议一定要做这个表单,我自己列了各校排名/申请费/Test Code/死线/申请页面连结/帐密/Others,Others就是各学校一些比较特别的要求,列下来对之后申请非常有帮助。
另外时间安排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男生还有当兵问题。我到申请完才入伍非常幸运,即使你考试都考完、文件都准备好,申请学校看似就只是填填资料,但其实突发状况超多(联络教授、临时面试、什么文件缺漏等等),只能等待放假时间出来处理,心情焦虑时间又很赶,建议是可以打电话向区公所申请延后入伍,专心搞定申请再去里面当智障。但是延后当兵可能也会错过到时候 Visiting Weekend 的机会,像我就是…
联络教授
结果第二年能被录取,几乎都是因为联络教授这一块。
第一年我并没有联络教授,第二年想说已经背水一战,能做的我就会试试看,就联络了五个教授。我前面提过我的研究是 MOF 相关领域,算是非常窄的方向,我自己觉得非这个领域的教授很难对我的背景会有兴趣,因此我只寄了和我研究相关的五个教授。除了一封罐头信以外,剩下四位教授都非常热情的回信,只是两位告诉我他们学校是 Strong Committee,他们无法决定。其中 Chicago 的教授直接告诉我可以直接收我并免我申请费 (当时才十月),Berkeley 的教授则是表示会推荐我,但仍要由 Committee 决定。最后这两间分别在 12 月中跟 1 月初就收到 Offer。
当然,寄信有没有效果根据不同科系、学校差别都很大,有些教授即使想收你,也得先过 Committee 那关,但我还是觉得有时间的话都可以试试看。
最后选择
UC Berkeley 的 Omar Yaghi 教授大概是 MOF 领域的第一把交椅了,能进他的实验室真的是做梦也想不到。教授人非常好,第一次寄信之后马上向我要了 SOP、相关文件等,问了我一些问题后就承诺会推荐我到 Committee ,并在 1/2 就恭喜我正式录取,也让我在很早的时候就不太需要再等其他学校了。
第二年其实也是吃了一堆拒绝信,跟大学专题教授讨论后她觉得可能是我的研究方向太窄,没有做 MOF 相关的学校就不太会收。MIT 是唯一有面试的学校,没能录取算是我唯一小小的遗憾,但也能因此不用犹豫的去 Berkeley。
▋心得
第一次被拒之后加上一些其他个人因素,低潮了大概两个月,每天就是失眠又没什么动力做事(更不爽的是没有趁这时候瘦一点),真的很感谢那时很多朋友、家人和指导教授拉了我一把,让我打起精神继续挑战。
回头看看自己的第一年真的准备十分不足,甚至对于如好做研究都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了解;这一年从无到有、被 Reviewer 百般刁难下发了第一篇 Paper、自己远赴欧洲参加研讨会,应该可以算是比第一年进步多了,也还好过了这一年之后确定自己是喜欢研究、喜欢这种生活的。
对亲朋好友、教授们致谢的话就不在这边说了,感谢这个板所提供的资源、好几位被我私信骚扰求教的学长姐,希望也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未来想申请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