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MBA 看板 #1QWE2Xzz ]
作者: stute (Kingstan) 看板: MBA
标题: [心得] MBA只是过程
时间: Mon Feb 12 08:32:30 2018
默默在MBA版潜水了几年, 很多文章都着重在如何申请、选校还有顾问的选择,
内容也愈来愈商业, 但很少有文章在分享MBA以后的职场生涯﹐到底Post MBA后的职场生
涯
是否会如你当初想像的一样呢?。
顾问或许能引导你找到所谓职涯的方向给你选校的建议, 但那都只是假设,
他们永远不能告诉你Post MBA后真实的职场会是怎样﹐他们或许没有亲身经历过﹐
而且每个人的经验不一样。
在开始之前,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
私立科大学士(GPA2.4), 硕士(GPA3.2), 研究所日本交换一年
中国商学院在职MBA就读中(2016-2018)
半导体厂3年RD + 2年中国区Sales PM
系统厂1.5年日本区Sales
半导体厂3.5年新兴市场BD
现职为中国手机品牌厂特助
以我的学历背景要在这里分享说实在有点汗颜, 但我2009年就开始关注MBA,
2009-2010还协助过伤心咖啡店网站采访过MBA申请人, 工作了9年才开始念在职MBA,
或许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想法。
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 可能仅代表个人经验, 但我会尽量客观的描述,
申请方面常见的问题我就不赘述, 会将重点放在工作方面, 分几个主题描述。
1.唸MBA真的值得吗? 毕业后能否能顺利转换行业或达到预期目标?
这问题争论已久﹐有一派的人主张唸MBA的经验与视野的开拓是无法取代的,
而且确实有些人成功了;也有人主张花400-500万唸MBA, 更多人在毕业后几年内是无法
赚回来的。其实这些都对, 但以结果来看多数人在毕业后确实没有拿到足够好的offer,
除非你选择留在国外拿Global pay, 但这是顺利找到工作的情况, 若是毕业后回台湾可能
要多花点时间才能打平。
薪资只是一个部份, 还有个人的背景和你是否能接受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很多人在申请
学校的时候只关注于学校排名, 毕业薪资和那些光鲜亮丽的一面﹐很少人真的合理的评估
自己的背景是否具备转职的条件, 以及自己是否愿意(能够)离乡背井并忍受无止尽的加班
。
我看过很多例子, 即使你唸完Top MBA还是无法成功转换行业, 因为你期待雇主付你高薪,
他也希望你有相应的经验。至于加班这件事﹐那些MBA申请者最想进的投行和管理顾问都
是
加班很凶的行业, 这些行业虽然高薪也是吃青春饭, 所以折损率不小。当然我不是否定MB
A
的价值, 只是有些事情一开始想得愈清楚愈好﹐或许你不需要MBA, 或是在国外唸硕士也
能
实现你的目标。
2.Why MBA & Your Career Goal才是最重要的
延续第一个主题﹐作为一个两年400-500万的投资﹐想清楚“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的职
涯
目标是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这会让你知道要达到自己的目标还缺少什么, 帮助你
找
到更适合的学校, 也能够让面试官相信你是深入了解过的。每个面试官都是过来人, 我也
面试过申请者, 从面试官的角度我觉得是更希望看到申请者很清晰的知道自己要什么, 同
时申请者的需求也是学校能够提供的。
3.MBA毕业只是个开始, 其实你不会平步青云
人生是个持续积累的过程, 职场也是﹐它综合了你的学经历, 努力与机运。 多数的MBA
申请者在入学前可能只有3-6年的工作经验, 就算是你读了再多的案例, 实务经验都是有
限
的, 在很多大型企业里这样的资历可能勉强是个初级到中级的管理职, 更何况你前面还有
很多前辈呢, 所以毕业后只是个新的开始, 不要期待一开始会有了不起的变化。我上一家
公司是联发科, 部门里超过半数的成员是MBA, 但这样的人公司里太多了。
4.学校排名和毕业平均薪水参考就好
记得念书的时候学生总是很在意学校排名, 中字辈哪间比较好, 台政哪间比较强, 其实在
出社会后根本没有人在意这些微小的差距, 每间学校在它的专业领域或是地域都有其优势
﹐像是欧美的Top MBA到了中国也不如中欧有优势﹐所以你应该针对你想发展的领域或是
区
域选校。至于Post MBA起薪, 那仅仅是代表该校毕业生的平均情况, 很可能是该校收了很
多条件很好的学生或是在特定的高薪行业拉高了平均, 随着产业, 区域和背景不同, 结果
也是不同, 还是关注在自身条件吧。
5.比起校友人数和Networking, 请更关注在自己身上
Networking是在申请MBA的过程中最常听到的一个词之一﹐当然这是你来MBA的目的之一﹐
但进了商学院以后, 你会有参加不完的活动和认识不完的同学和校友, 但毕业后真正会和
你维持长期联系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那些真正和你在兴趣, 事业或利益产生交集的人
,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不用勉强自己去参加所有的聚会, 认识每一个人, 你应该
专注于那些你想要的事。工作多年, 我感觉人脉是对等的, 也是需要投入的, 如果你的身
分和别人不匹配, 或是不存在交集, 很难有很深入的交流。
刚毕业的时候, 每年去参加日本学校的校友会, 都会换回很多名片, 不少有头有脸的人物
, 金控的老板, 总统府办公室主任, 还有一次政大副校长还对我说有问题找他 XD,
但我相信也许有些人一转身就忘了你是谁, 当然过程中还是有不少长期保持连系与交流的
校友, 我想表达的只是校友有多少没有你想像中重要, 关键是有多少会和你产生交集, 以
及你是谁。
6.中国的性价比其实很高
说到唸MBA很多人的首选其实是美国, 但其实对于多数毕业后打算回亚洲发展的台湾人来
说
, 中国的机会未必比美国少﹐花费更便宜, 人脉也能够维系, 而且中欧的排名也相当靠前
。我不晓得还有多少人对中国仍抱持很负面的印象, 但作为全球工厂, 至少在科技制造方
面有很多机会。另外﹐也许你对于Facebook, Google & Amazon比较有印象, 但中国的微
信
(腾讯), 支付宝(阿里巴巴), 共享应用, 互联网app等各种颠覆式的商业模式也在改变我
们
的生活﹐而且带来非常多资本市场的机会, 所以如果想往PE/VC领域, 基本上很多机会都
在
中国﹐而且这行业是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关系, 我同学有1/4在做PE/VC。中国具备很多应用
的"使用场景"﹐例如:我过去一个月在中国身上是没有现金的, 因为我可以用微信支付任
何花费﹐我相信未来几年中国在很多新技术仍会是主要应用市场。所以对于部分申请条件
没那么好的, 或是所属行业比较偏向中国的, 中欧是很好的选择。
以我个人来说, 在科技业10年的经验, 跑来跑去总是脱离不开中国, 毕竟整个产业链在这
里, 也处于尴尬的年纪, 所以这也是我工作多年后最后选择在中国唸PT的原因﹐因为还能
延续过去的资源与人脉。
写了那么多,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申请MBA只是个开始, 如果你真的希望最终实现你的目标,
你要更合理的评估一些事, 不要过度乐观, 而唸MBA是个过程, 毕业后又是个新的职涯起
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