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我认为的结论:campus visit能来就来。
只是我的看法啦,主要是想鼓励在台湾念书的学弟妹多来 :D
顺便兼论一点点准备申请时的选校考量。
-
数学系是个很奇怪的系,以下讲的都只以数学系而论(欢迎不同系的比较XD),
而且假设对象是申请上Ph.D program的台湾学生。
奇怪的原因,最有关的我想是数学系graduate student在进来之前
普遍不会选定advisor,top school尤其如此。
(所以campus visit的重点可能就不太一样我想?)
简介一下,通常美国campus visit是每间有录取的学校给个$300~$500机票钱,
让你自己凑一凑想办法飞过来,正常来说也包饭店,
有些学校有固定时间的open house有些没有,自己随便挑两三天去通常也是可以的。
来的话大概就是听教授讲讲话,再安排机会跟特定的两三个教授单独讲话,
然后过个1~3日的当地研究生cosplay这样XD
-
为什么我觉得应该去campus visit?
一. 你不一定那么确定你要做什么领域
数学系的博士生在第二年才决定自己要什么领域并不太奇怪。
我自己认为台湾有志于数学研究的大学生的通常属性是:
基础不错,缺乏研究经验,缺乏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从这个观点来说,我觉得最好高估一下自己出国之后转换领域的可能性。
如果你最后做一个你当初意想不到的领域,那一开始的决定基准多半就不准了。
另一方面,我觉得出来visit就可能的领域到处听人意见也可能有意料外的收获,
二. 你对这个学校的所知讯息可能是差很多的
在下我现在在美国做博士后,我的经验是,除非我最近访问过一个系,
或是我有很熟悉的朋友在那里,否则我对那个系的认识大概都是过时的。
我们在台湾怎么了解一个学校呢,可以
(1) 看US news排名之类 → 全无参考价值
(2) 看教授名字和研究 → 可是九成都不认识,不认识的大概也看不懂paper
(3) 听取台湾的老师们的意见
(3)大概是主要可行的办法,我以前觉得台大的老师已经消息很灵通了,
可是后来自己体会,发现这种讯息不过时根本是不可能的。
譬如你想要去跟某位大师,结果他即将被挖角,要退休了,或是要去森林闭关,悲剧。
如果你去实地visit的话,就算你没机会问本人,肯定有研究生知道的八卦 :p
而且有时候老师们的判断基准会不太容易传达给大学生,
但反过来怎样的学校适合你可能只有你知道(或是没有人知道..)。
三. 指导教授的研究应该不是你选校的唯一重点
好吧,我自己在念博班之前就觉得这是唯一重点,现在我完全不这么觉得。
所以虽然我不能帮任何人说不是,但至少可以举自身反例XD
我现在觉得选校有40%在指导教授,40%在同学/其他学者(博士后, etc),
剩下20%在钱(这影响你有多少可以做研究的时间要移去教书),
主要是大多数人在研究生阶段的后期,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独立自主了。
第二项如果有学长姊或是年轻老师刚去过就可以问问,
但是去实地体会还是有无可取代的作用。
一个重点在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日常讨论, seminar, etc),跟系馆气氛,风气,
可能还有指导教授带学生风格都有关系,而你可以去体会一下 :)
最后,我念博班之前觉得不管指导教授风格如何我都可以习惯吧,
不过看了同学的许多例子之后,我想这还是选指导教授要先考量的一点,
而去亲眼见见本人,再跟他的学生聊聊是最好的了解办法。
四. 提早体会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气氛
你有可能去了有些感触,也可能没有,我也不敢说orz
我自己当时就没去campus visit,很快就后悔了XD,
去念博班的头一个月绝对是很有感触,只是那也有了一个月..
我觉得台湾跟美国确实是很不一样啦,例如学生之间讨论数学的方式习惯很不一样。
话说回来,拿到offer之后就是准博士生了,要转换一下博士生的学习态度 :)
五. 增广见闻
这是真的。美国很大,现在不去,下次去大概要等博士班毕业的时候了 :p
六. 搏感情
是稍稍有提早认识一些人和被认识的效果啦,微小的效果o_o
台湾人如果刚去会很闭俗不太好意思找教授说话,这也是个机会让对方先记得你XD
不过这段的重点是如果有数学系的同学在两年内来大波士顿地区visit,
我可以带你到处看看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