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网志原文连结,文末超连结至网志观看较方便。
http://using2014.blogspot.tw/2016/03/blog-post.html#more
申请结果摘要:
Program:PhD in Economics, 2016 Fall
Admission: Duke, Penn State, UCSD, UW-Madison, UM Twin City, Boston U,(All Fully Funded)
Rejection:MIT, Harvard, Stanford, UC Berkeley,Northwestern, Columbia, NYU, U Michigan, UCLA, ...
Decision:leaning to Penn State
背景:
台大经济系(2010/9~2014/6) GPA:4.07/4.3
台大经研所(2014/9~2015/6)(休学中)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访问学生(2014/9~2015/6)GPA:3.92/4.0
课程选:
NTU:线性代数、高等微积分、高等统计推论、机率论一、硕班个体、博班计量
UW:博班个总计量
工作经验:
研究助理(2013/7~2014/7) * 2
兵役(2015/7~2016/6)
得奖经历:
书卷奖*4(2010~20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人才跨国培育计画(2014~2015)
测验成绩:
托福:(读听说写)(29/29/24/27)
GRE:(VQA)(160/170/3.5)
发表期刊论文:
无
推荐信:
UW*2, NTU*2
主文:
由于留学板上已经有好多篇有关版如何申请经博的好文章了(例如,kuanmingchen 2015)
,这方面我也没什么好补充的了。发这篇文就纯粹当分享个人是如何从一个对经济学一无
所知的高中理组学生,一直到决定读博士班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
大学修课历程:
高中的时候,我是那种看分数填学校的学生,所以会来到经济系,说穿了很大一部分也就
是学测分数跟面试结果刚好落在经济系这样。真正动念头想走学术要等到我大四,而对经
济学有些了解可能要等到我大四毕业之后,我去威斯康辛麦迪逊交换的那一年开始。
之所以会喜欢上经济学,还得先从数学说起。大二那时,听闻强者我同学有兴趣去修<高等
微积分>,觉得课名听起来很厉害,就跑去跟着一起修课了。想当然尔,在缺乏数学基本训
练的情况下,面对这种”定义-定理-证明”的严谨数学结构并不熟悉,这堂课读得非常辛
苦。习题发下来常常是一题都不会解,枯坐一小时毫无进展的窘况。这堂课修到最后,虽
然是有些进步了,但对数学的掌握度还是相当稚嫩。即便如此,却也意外地渐渐对这种
“定义-定理-证明”式的数学产生了点兴趣。
大三接着去挑战当时数研所统计组的硕一必修<高等统计推论>时,我的数学能力也才算有
所进展。身为外系大三,一开始非常辛苦,但凭著自身的憨胆,及一番挫折后(虽然在修
高微时就已习惯了)后,终于逐渐上手。经得一番寒彻骨,带来的成就感是非常扎实的。
说自己高中以前数学不好虽然是太矫情,但高中的时候我绝非班上那种考数学可以在哀鸿
遍野中轻松电爆其他人的强者,大一微积分也只能说是马马虎虎(A-),没想到如今却能
在一堂数学系的重课取得好成绩。修这堂课,除了奠基了我的数学的基础外,对我而言在
自信上也是个相当正面的学习经验。
一开始会说我想读经济学博班会和数学有关,正也是因为当今主流的经济学研究基本上和
数学紧紧相扣。这种严谨明确、简单明了的推论方式,非常吸引我。所以说,一开始会萌
生走经济学学术的想法,与其说是我对经济学的议题有兴趣,不如说是我喜欢经济学的这
套主流研究方法。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修高微是一个很划算的投资。熟悉这套严谨的思考方式,平时的思绪
会变得清晰,吸收抽象理论的速度会变快,提供未来修课一个扎实的根基。不仅是可以继
续向上修数学系的高年级课程,对于经济系、财金系的研究所的理论课程,也会非常容易
。如果能掌握高微,经研所的课程读起来可以说是行云流水。凭借此一基础,大三大四这
两年除必修外,修课内容有几乎都是硕博班课程,也能跨足到电机系修个AI。除了修课,
大四这一年为了加深自己对学术研究的了解,另外还去当了两个老师的研究助理,体验一
下做研究是什么感觉。
大四毕业之后—教育部访问计画:
对台湾学生,因为诸多原因,申请经博一直是件不太容易的事。申请之所以困难,在于申
请者不只要有本事,还要有能让审查老师们能够确确实实感受到你的实力的管道。这些管
道,又常是由环境决定的。我想,我目前有的申请成果,大部分还得归功大四毕业后去威
斯康辛麦迪逊访问的经验。
运用这一年的方式,策略非常明确,就是以申请博士班为第一考量,于是我选择了去修跟
博一模一样的课程(个体总体计量)。这个排课方式,主要建立在以下几点:一,麦迪逊
的经济学博士班并不差,若能和他们修一样的课,拿到不错的成绩,有一定说服力。二,
相较其他高年级课程,各校博一课程大同小异,评分方式多以考试为主,成绩有客观参考
价值。三,就算无缘拿到当地老师推荐信,这些成绩应该也能保我在明年申请的时候回到
麦迪逊。
这样的运用方式,对学习来说并不能说是最好的,我觉得当年强者我室友的方法更能提升
实力。那时,强者我室友选择了在上学期一堂高年级选修课,从而获得在下学期就和老师
一起做Direct Study的机会。如此的作法可能才是对实力最有帮助的,而我的方式仅是为
了保障我申请的机会。那时我的思路是成绩自己比较能掌控,而老师愿不愿意带你做研究
/写推荐信就比较难说了。因此选择了以搞定博一必修作为主要方针。
修课期间也会找比较投缘的老师定期拜访他们的Office Hour。规定自己定期去找老师讨论
,不只是为了推荐信,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为了让自己的讨论有品质,问题有深度能够
让老师留下印象,固定找老师讨论的习惯也帮助我建立了问问题的能力,刺激我去思考课
堂之外的延伸。最后问推荐信的事,老师也都答应了,只不过仅止于修课关系的推荐信,
自然是会比有研究合作经验的,薄弱了一些。
虽然当初是以申请考量为主在选课,但实际上在读书的过程中依然非常享受,重新修博一
的课也算是替自己的经济学重新建立基础,让自己好好重新思考何谓经济学,确认经博是
否是我想要的。只能说麦迪逊不愧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在那里修课非常爽快。除了课
程资源,系上常常会有从各校过来的大咖给Talk。比较可惜的是博一课表比较紧凑,又有
成绩压力,当时并未能好好参加。
选校:
选校这件事真的太困难了。一个直接影响未来五年的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决定,牵涉太多
层面,很难下定决心。姑且先把选校分为两个层面——了解学校与认识自己。
关于学校,很多资讯是无法从网站中得知的。直接问系上,大概也会得到我们系要有多棒
就多棒的说法。最有用的,是去找找有没有从该校刚毕业的台湾老师,或者是想办法联络
到当地的博班高年级学生。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资讯:
毕业生就业情况 (特别是有兴趣领域的placement & 整体学生表现,而非只看最好的)、
有无新老师要来(或是现有老师要离开)、有兴趣跟的老师多不多(美国学校老师总是来
来去去,鸡蛋别放在同个篮子里)、师生比(直接影响到学生平均能收到多少指导)、老
师愿不愿意花时间带学生(如,有无跟学生合写文章的习惯)。
尤其是最后一点,不是当地学生很难知道,系上老师又不会直接明白讲,却又很重要。学
术这个行业,在我看来,是很师徒制的。发表文章这套技术,需要有人带入门。若能跟老
师一起合作写论文是最好的。尤其毕业后,如果能继续保持合作关系,和一个已经如鱼得
水发表量稳定、深谙学术界游戏规则的圈内人指导,未来升等之路也比较顺遂。
排名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排名反映了系上老师的整体学术表现,系上排名强,平时办的
研讨会或演讲也才能吸引到大咖。除此之外,发表量高的老师,通常也会担任期刊的编辑
等职位。能跟这些insider连结上,多少可以学到如何发表期刊(卖自己文章)的眉眉角角
,而且,认识这些负责审查的人,发文章自然也会比较容易。
认识自己的方面,则是要真切了解的自己的偏好。像是:
生活环境(如,大城市 or 大学城?)、领域兴趣(虽然,在经济系大多数人第二、三年
后才会真正确定自己的兴趣)、生活费(物质生活重不重要,有没有要携家带眷)、业界
or学术?(有些学校在业界的connection特别好)
结语:
回想在麦迪逊那一年,除了读书,也认识了不少学长姐。备受照顾外,也算是一窥了博班
的生活样态。会选择继续唸书,一方面也是喜欢学生这种能够自由弹性运用时间的生活。
虽然博士班压力很大,但能自主调配时间,并持续学习的生活型态,非常吸引我;而学术
工作做为一个以阅读思考论述写作维生的职业,也很迷人。对我而言,选择博班,不仅是
好奇心的驱使,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抉择。
以上是小弟的一点心得,作为回馈留学版的一份小小心意。
参考资料(请见网志):
这是一个比较新版本的建议
Urch这个论坛是申请时的好朋友
一个博班生(现助理教授)的博班日记
这份文件非常详细,还有交代修课轨迹等等,适合长期规划用
Blog里面申请的相关连结,有面试、表件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