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Street style其实就是一种hip hop文化为开端,再逐渐发展出各种支线。
而这种穿着风格也很单纯,就是这些相关职人平常的风格跟模样。这些人因为工作关系
有他们各自的跟随者,同时他们需要吸引大家目光,因此产生了一些特立独行的样子。
这或许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但它同时也被整个社会牵动影响着。
台湾的市场常常只是学到形没学到底子,在这些文化开始进来的时候,
很多人只是想'穿'的像他们一样,但完全没有考虑过大家目光真正的焦点顺序跟所在。
很快的需求产生了,供给也就开始跟着进来了,但到底为什么要穿成这样,
已经没有人在意了。在里原风格开始逐渐成形的时候,初代台牌也就跟着顺应而生,
反正一直以来你作什么,我作什么,我只要比你便宜就好,
这套商法一直是我们最擅长的。还记得那时候还会有人会讨论某台牌抄某外国牌,
现在的状况是连媒体端的人都对国外牌不熟悉了,更不要说消费者水准跟眼光的短浅了。
相关媒体也越来越看不到国外品牌的介绍了,真的很可惜。
香港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状况,他们的几本流行杂志可能是因为发行形态的关系,
必须一直有各种新资料,所以他们跟水货店的合作都很密切。
都会有国外各种品牌的新消息跟新品可以follow。曾经也有一度港牌非常兴盛的时期,
不过港牌的发展就不像台牌来的那么顺利,毕竟香港在追国外文化比我们更疯狂,
除了艺人牌之外的几支现在几乎都挂光了…
在里原文化最蓬勃发展的几年,因为气势真的非常强,各品牌都在创立初期创意爆发的时
代,市场上真的各种好玩新奇的东西都有。还记得那时各风格领域台湾都有许多人在
follow国外的品牌,而不是像现在狭隘到国外友人来都不知道怎么跟人家说明及介绍现在
的现况。在经历台牌强势发展的几年及2011大地震日币疯狂标涨,连带韩货兴起之后的现
在。媒体端跟消费者变成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样子,这些影响绝对是连带整个趋势跟环境
的,我还是一直觉得台湾服装是一个卖方市场,消费者作的功课很有限,仅从容易取得的
地方着手。因此这个产业最常见的模式就是有个有钱的金主引进了某牌之后,买一堆货到
处去给人家寄卖或到出开店,先把点洒满就对了。玩了几年发现不行之后就开始大特卖,
之后把牌子玩烂退出,继续找下一个。
在早期购买跟获取国外资讯都很麻烦的情况下,作功课或资讯收集是基本的技能
那时大家都还知道国外真的有好玩跟不同的东西,新兴的消费者已经根本搞不清楚了
也没有寻求资讯的动力或想法,反正大家都一样,一样的无聊一样烂..
要谈转换风格,或是想买不同的东西,前提都还是在你究竟对你拥有的选择了解多少
你可以说你不在乎这些,那就乖乖的根本不要提出这些疑问,就继续过原本的人生
但如果根本不知道这世界还有多少好玩的东西,就妄下断语随便定义买物的价值
觉得买xx才好,买oo不对,真的也太自以为是的管太多了
穿衣服一直是一个让人开心的事情,这个过程更是让人觉得像寻宝般的有趣
喜欢这件事,就去找出这件事情有趣的地方跟好玩的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