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Nangang 看板 #1RH5UwQ- ]
作者: gus ( ....) 看板: Nangang
标题: [心得] 中研院内的铁道
时间: Tue Jul 10 14:52:39 2018
(原本是自己脸书上的文章,想说跟南港发展的历史有关,就转过来。
也因为是脸书的文章,所以比较拉杂比较长,不喜欢读长文的请跳过)
东区不是我的地盘。几年前友人找我去国父纪念馆一带的酒吧聚聚,走着
走着竟然在街道间看到一座规模不小的庙。当下很没有义气的把约抛在一
边,先去看看再说。让我惊讶的这竟然是座拜火德星君的火神庙。一般想
到火神庙,可能觉得多在城内或商业市镇,主要应该是房屋密集怕火灾。
然而此地(延吉街)据台北城有一段距离,附近也没有市镇,庙设在这里
必然有特殊缘故,或许跟当地的产业或人群相关。
稍稍一查看,庙方说是陈氏家族在三张犁有三座煤场(曾当过台北市议会
副议长的陈锦祥是他们后代),1943年在熟煤中发现一块人形石,有识者
认为是火德星君显灵,遂奉祀于陈家的有应公庙内,后来成为主神,庙也
改为火圣庙。现在庙里偏殿供奉一座神位,上书“安溪福有新公神位,道
光丁亥(1827)仲春,忠孝节义弟子陈顺合建”,也就是此庙的前身。而
日治时期消防队在厅舍供奉密宗形象周身火焰的不动明王,1945年之后北
市消防局将神位置于古亭分队继续祭拜,1995年厅舍改建把不动明王请到
火圣庙,于是此庙也变成台北地区消防员祭拜的庙宇,甚至台北市长也参
加火德星君祭典。虽然我对三张犁煤场是否是这里的陈氏家族所有颇为怀
疑,不过从这些变化似乎可看出这座庙从十九世纪上半叶地方家族的有应
公庙,因为产业变迁在二十世纪中叶转为煤业保护者,而在二十世纪末又
有官方的介入成为消防员的庙,这样叠加上去的过程。
这里让我想到的一点是,我们看待地方社会时比较常顺应官方的图像,想
到的是农民、开垦、种田、灌溉,不过当然也同时存在各种不同的生计方
式,像是台北盆地周遭的浅山一度就有不少产业,现在已消失在多数人的
视野之内。
接下来才是这次的主题:南港旧庄。
南港最早指的是基隆河进入台北盆地前南岸的一大支流,即大坑溪。与其
相对的是北港,即现在的汐止区北港溪。南港有交通上的重要性,沿着南
港/大坑溪上溯可到深坑与石碇,在往里面走即是东北角山区,甚至翻过
山就到头城、宜兰。同时沿着大坑溪也可把山上的产品送下来。现在想到
大坑溪就想到旧庄的茶叶与茶庄,不过如果看沿着大坑溪一路上去的小地
名,诸如更寮脚、栳(脑)寮、灰磘、纸寮坑、打铁坑等等,便可看出茶
叶于1885年引进之前,更早期大坑溪上游的开发跟山区产业的关联,特别
是樟脑。而如今樟树多已消失,只在中研院基因体中心前种了几棵,作为
过去生态与生业的纪念。以往的“南港旧庄”核心区域据说是现在的旧庄
派出所一带,此地便是大坑溪从浅山进入平地的交界之处,应该也与当地
的产业相关。
顺带一提,现在的旧庄里来自旧庄这个地名,而旧庄这个地名又来自“南
港旧庄”这个街庄名称。实则这个地名应该是“南港旧”庄,后来去掉了
南港二字。“南港”这个区域以往指的是大坑溪流域,当时人与货的路线
应该是顺着大坑溪到大坑溪与基隆河交接的港仔嘴,再顺流到台北盆地。
这样的交通路线在19世纪末发生改变。1891年台北基隆间铁路通车,在现
在的中南街与市民大道交叉口设立南港乘降场。1905年又因为运煤需要等
因扩大为南港站,迁到现在的东南街与市民大道交叉口,而有正式的站体。
这个时候的南港车站的站体其实已经离大坑溪、港仔嘴,即以往的“南港”
有一段距离,而座落在三重埔庄。1906年台北厅锡口支厅下的第七、八两
区合并,取名“南港区”,约略是现在南港区涵盖的区域(当然不全是,
南港-松山的区界后来有过调整)。于是原本指大坑溪中下游的南港遂成为
更广域的行政区名(只有在1920-46年间属内湖庄、内湖乡,1946年才恢复
南港镇)。似乎是先由车站的关系,把南港这个地名拉离大坑溪(然的确
最初在中南街之南港乘降站主要应是负载大坑溪/南港地区的人货),而后
又因为行政区名成为更大的区域名称。如今因地下化再一次西移的南港车站
已经是在以往新庄仔地界,离以前的南港更加遥远,而以往核心的南港仔(
现在在汐止区)、南港旧庄,更成为整个南港区的边陲。南港地名涵盖范围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铁路的修筑与设站,而修筑设站的原因,又与十九世纪末
的产业变化,即煤矿业的兴起相关。
现在终于要到本来想说的地方,中研院了。
中研院人文社学科学馆旁边有一座土地公庙,现在叫做中研福德宫。中研院
是1954年才到南港来的,院区发展到这里又是更晚的事情,这座土地庙当然
不是如同附近各种中研xx的建案一样一开始就叫中研福德宫。如果大家肯进
去看一下的话,可以清楚看到门口一副对联“林生庶民泽福德,尾吉护国称
正神”。没错,Na-a-bue林尾福德宫方是这座庙早期的名字,而林尾是当地
地名。如果待久一点,再抬头看的话,可以看到梁柱上1984年、1986年整建
的捐款碑,碑末加上“元建造 光绪二十六年(明治三十三年) 创始者:李
成美、潘敏先生”。也就是林尾福德宫从1900年便在此地。这里的李成美或
许属于开拓此地的湖头李氏,而院内在生物多样性中心再往里头走,保留那
个民宅主人印象中姓潘,1984、86年的捐款碑上,李姓、潘姓也多。如果看
四分子溪“被改道”前的地图的话,可以看出林尾福德宫的位置很特别,它
位于四分子溪的一个大弯,以及姆指山/南港山余脉的一个小山仑交界之处。
背山靠水。
现在在中研院、或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馆工作的人,可能很少人知道林尾这个
小地名了。的确现在的地图上找不到林尾这个地名,然而并不代表以前的地
图没有。由于中研院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的线上历史地图中台北县的
地图收的较少(我又很懒得另外找),所以是在南港镇已经并入台北市(19
68年)之后的地图中找到。1976年的“台北市街道图”标有林尾这个地名,
而且标得很大。不过仔细一看,这个林尾的地名其实还要再往山里走,与现
在的林尾福德宫有一小段距离。接下来几个年份的台北市街道图一直可以看
到林尾,但在1994年的就不见了。
1976年台北市街道图
1983年台北市街道图
这个林尾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在山里头、需要标出来,而在1994年
之后就消失,乃至像你我的新住民都不知道这个名字,甚至连它土地庙的名
字都被后到的中研院所袭夺了呢?我想看到这里应该很多人知道答案吧。
19世纪末开始,台北盆地周遭的山丘开始许多煤炭矿坑出现。1898年的“台
湾堡图”还没呈现出来,到1921年“日治二万五千分之一地形图”中已经可
看到在大坑溪、四分仔溪上游出现了许多下标“せきたん(石炭)”的矿坑
图示。同时为了输送这些煤炭,亦沿线修筑轻便轨道(炭矿用台车轨道)。
如现在的研究院路三段,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即是当初轻便轨道的路线。这
些大坑溪、四分仔溪山区的煤矿,便由这些台车一路经由中南街运到南港车
站。
根据前人找出来的材料,1909年四分子庄这一带的矿权登记在陈五豹底下。
根据新修《松山区志》,陈五豹是“陈能记”的宗亲,与其它内湖一些矿坑
的陈姓负责人一样,都是因先发展矿业成功的陈能记而取得这些矿坑的开发
许可。我对这种说法有点怀疑。“陈能记”是陈能登记的商业字号。陈能(
陈水龙)的兄长于1874年在五股坑由马偕受洗,1877年陈能开始随马偕到新
店等地巡回传道。1893年受派到锡口街(松山)传教,而甲午战后以长老教
会传道师身份受命锡口保良局,在政权转换之际维持地方秩序,因此颇受器
重。显然因为在地方政治上的地位,他在1897年取得三张犁一带的矿权,成
为锡口街的大资产家,后来他的儿子更当了松山庄的庄长。如果陈能在1893
年才因传教落脚锡口街,1909年便可以有许多宗亲一起经营,或许发展的太
快,更何况因为陈能发迹后后来的谱系较为清楚,似乎也无陈五豹这个人。
说起来,如果是另位锡口街士绅陈宅仁的族人还更有可能。同样的,三张犁/
旧埤口的矿权由陈能取得,尽管后来可能易手,但似乎也与陈锦祥先人的陈
氏没有关联(不能因为姓陈就都是一家人啊)。无论庙方口传或现代方志,
都需要档案等更坚实的材料来支撑才能取信。
不过尽管四分子庄的矿权在1909年就已登记,但由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去,即
地图上标为林尾的矿坑,即源丰煤矿,到1938年才开坑。当时登记人是原籍
彰化田中、留日后在基隆炭鑛株式会社工作20年的萧贵川。萧贵川从源丰煤
矿开始又经营内湖、双溪等地矿业,后来当了南港镇第一任镇长,更曾任煤
矿公会理事长。当时参加中研院的“生态之旅”活动时,特别请导览员带我
们去看了一下。山里面的矿坑遗址是没去,但是外面流笼装置的红砖柱仍在。
据说在1960年代以前,山内还有四、五十户的工寮。这么一座曾造就第一任
南港镇长然现在在荒烟漫草中的矿坑,除了几根红砖柱,还留了什么给它的
新邻居,中央研究院呢?这里要扯到中研院津津乐道的院区大门三变。
中研院1954年落脚南港时,院区大门在现在面对胡适公园的侧门附近(也并
不是现在那个侧门的位置,有向外推出过)。由于大门出去往南就是山(即
湖头李氏祖坟所在地),因此院区的发展是往当时是田野与小丘的北边走。
第二代大门是现在面对蒋中正铜像的侧门,而第三代大门则是现在这个大门。
在开了此大门之后又开辟研究院路二段61巷与在大坑溪对岸与之相接的民权
街,因此把福山岩与福山街、福山街上的福山岩牌楼切了开来。大家常半开
玩笑的说,这三次大门呈现中研院学科的变化:第一代大门进来是人文社科
各所,第二代大门的大道两边是理工各所,而第三代大门更气派的大道进来
是生科相关的机构。
现在再回到林尾与源丰煤矿。如果我们看1976-83年间的台北市街道图,从
山内的林尾向外有轨道的标志,这条轨道从山内东西向延伸到靠近研究院路
的地方。无疑的,这条轨道是把源丰煤矿的产品运送出去,或许在轨道没拆
之前,可以一路通往中南街、再到南港车站。我觉得疑惑的是,在这些地图
除了源丰煤矿之外,四份子溪一带矿坑的轨道标示也都很清楚。一般都说这
四分子庄的矿坑是在60、70年代相继停业,在76-83年间的地图还有轨道标
示,不知道是因为轨道还没拆、这些矿区仍有居民活动(如地图上林尾一带
还有建物),还是纯粹是地图没有更新?(这其实问一下当地居民、就知道
了…)
如果我们把从林尾延伸出来的轨道,跟现在的地图套叠的话,可以看到现在
大门进来的大道与这条轨道很大部份是完全重合的。这条大道其实是研究院
路二段102巷,但由于现在两边已经都是中研院的建物,跟中研院的院内道路
无异。以往的轨道即从生物多样性中心那条路、在与林尾福德宫颇近的地方
越过四分子溪,接着沿现在的研究院路二段102巷直走,在生医所旁边与车棚
之间90度转弯,进入现在中研市场附近。更早可能顺势就进入了现在研究院
路二段的轨道。也就是说,现在这条又宽又直的道路,很大部份是以往运煤的
轨道。许多路为什么这么走向,常常是有原因的,有些是河道,也有是轨道。
而中研院这条路这么开,跟这里已经消失的山区产业或许有关连。
原本是想说这条每天都会经过的大路,原本可能是运煤的轨道,最后拉拉杂杂
牵扯这么多。其实就算是一条路,都可能是因为周遭历史变迁的结果,只等著
大家去发现!
(矿坑的话,这个人的blog真的很好看:
http://ivynimay.blogspot.tw/2015/05/1040530_39.html )
(其实资料要找应该是很多的,但键盘考察就到这里为止)
(另外“林尾”这个地名的消失,除了矿业、聚落不再之外,当然还有矿坑一
带被划入管制区,没划入管制区的部份被中研院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