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WorkFace 不教创业,只做一件事:陪伴

楼主: shortgreen (短)   2016-12-04 00:56:32
 WorkFace不教创业,只做一件事:陪伴
 “向所有人学习”串起全台最大创业社群
 http://magazine.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_mag_page.aspx?id=63289&p=0
 (商业周刊,图文网页版)
   这是台北市三创生活园区,今年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场活动。十一月十九日,千人
 以上涌入,参加一个新形态的创业社群“WorkFace”的年会。
   年会的演讲者,包括贝壳放大创办人林大涵、台湾松下电器董事长洪裕钧、公益
 平台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等,还有更多的中小型创业者,从年营收上百亿元到数十万
 元,二十多位跨规模、跨产业、跨世代,异质性的演讲者,在两层楼内采不间断的马
 拉松式演讲,听众可随时入席与离席。
   现场气氛很奇特,有人专注听讲,有人逛著旁边的摊位,有人盘腿席地而坐。会
 议纪录也颇另类,是由三位视觉图像纪录师现场绘图,将每场演讲浓缩成一面大图,
 贴在会场四周,供参与者拍照、记录。
   这个貌似松散却活力十足的场子,就如同WorkFace,不易归类与定义。
 小档案_WorkFace
 成立:2015年(中国区2012年)
 台湾区召集人:黄冠华
 地位:全台人数最多的创业社群
 精神:所有人服务所有人,所有人向所有人学习,所有人支持所有人
 免资格审查,每周免费开讲
   台湾的官方、大学、民间,不乏协助创业的单位,各式育成中心、孵化器、加速
 器,多数都有明确的中介单位、领导人、创业导师、特定产业范畴,或清楚的投资人
 与创投资金。
   而它是一个透明的共享知识平台,去中心、跨产业、跨世代,没有创业导师,没
 有资格审查,所有活动一律免费,强调“所有人服务所有人,所有人向所有人学习,
 所有人支持所有人”,自由分享、各取所需。
   它也不像传统的人脉组织,例如EMBA、同学会、扶轮社、狮子会、商会、公会、
 协会等,没有学历、产业、地域的限制,无须缴学费、会费。
   去年一月在台成立短短不到两年,吸引约六千人参与,其中约一千名创业者经常
 参与实体活动,两百多人为核心志工。
   参与者互称为“Facer”,取其真诚接触的意涵。除了创业者,还包括想学习的上
 班族,想找合作、外包伙伴者,以及潜在的天使投资人。
   它没会址,却能每周办活动,没会员名录,却能联系参与者,靠的是一个虚拟与
 一个实体的平台做串联。WorkFace大社群旗下分为十四个次社群,包括互联网与行动
 通讯、资产管理、新科技新应用、新农业环境与永续、品牌经营管理等,每个社群有
 多位召集人,负责经营网络社群,与实体活动的运作。一般人只要有微信(WeChat),
 都可加入一个或多个社群,参与云端与实体的讨论。
   去年一月至今,每周四晚上,WorkFace固定在三创园区举办分享会,除了春节与
 中秋节,每周不间断,至今举办近九十场,全都是讲者无偿,听众免费。包括普讯创
 投董事长柯文昌、卓毅资本执行长郭明鉴、雅虎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邹开莲,都曾担任
 讲者。
   以“简单、重复”为原则,举办每周讲座,培养信任感;以微信搭起的网络社群,
 则可跨越疆界,对接中国的资源。
 不打名师牌,人人是领导者
   WorkFace最早源自上海,创办者为资深媒体人潘剑峰。四年前,他被朋友的一句
 话冲击:“中国是一个所有人伤害所有人的社会。”当时他经历数个互联网企业创办
 过程,认为“所有人向所有人学习”是有可能的,于是创办WorkFace,目前在中国二
 十八个城市设立,逾五万人参与,被媒体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社群。
   二○一四年底,台湾知名纺织集团旭荣执行董事黄冠华,受邀赴上海WorFace演讲,
 被现场热情气氛感染,让他思考“可不可能我们不透过对价关系,来成就一些事情?”
 他与多位年轻朋友,决定将它引进台湾。
   隔年一月,台湾WorkFace开始运作,“第一次活动七十个人来参加,我们跟大家
 保证,至少会做到六月,”黄冠华说,他们设想大不了种子部队每周轮流讲,若做不
 下去,六月就收摊。没想到讲到三月,发现人气滚动,于是开始分组。目前每周演讲
 已排到明年二月。
   “很多过去很成功的创业导师,用他过去的经验告诉你以后该怎么做,这不是怪
 怪的吗?因为其实创业没办法教,创业是很孤独的,”他说,“所以WorkFace只做一
 件事:陪伴。”
   他形容,这社群不须理事长、执行长等“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职称,
 人人都是志工,就像蜜蜂、鸽群的飞行,一大群往前飞,优美、有秩序,但看不出来
 谁是领导人,因为每个人都是。
   台大国际企业系教授李吉仁观察,WorkFace现阶段是先把社群规模拉大,再形成
 大社群中的小社群,“当社群的差异化、专业化越高,就越容易产生他们想要共同做
 的事,形成它的商业模式,这里面就有想像空间。”
   正如同严长寿在上述年会演讲时所说:“这是一个大师消失的时代,在资讯这么
 发达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自己探索的力量。”这个非传统的创业平台能在台湾快
 速茁壮,或许正呼应了时代的需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