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8076
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便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
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1890年8月20日-19
37年3月15日
https://i.imgur.com/yaLXngQ.jpg
禁欲式的性教育:当我们对性的第一个想像,是恐惧
by 立场新闻
2019/02/18
香港某学校,修女在课堂上播放人工流产手术影片,影片播毕,修女告诫同学们要“珍
惜生命”,避免婚前性行为,以免犯错后要堕胎收场。这样的“禁欲式”性教育,是否
影响了人们对性的第一印象?
在手术台上,医生将冷冰冰的金属工具伸进病人阴道内,进行人工流产手术。他先用狭
长的工具把胎儿组织绞碎,再用钳子一块一块地将肉碎取出。胎儿残骸被放在手术无箘
布上,镜头仍依稀拍到胎儿瘦弱的手脚
20 岁的月月是“大专同志行动”的成员,小时候曾经就读于香港某间修女中学。如今她
仍然清楚记得在中二那年,学校修女在道德与伦理课上,向学生播放了这些血淋淋的堕
胎纪录片。
影片播毕,修女语重心长地告诫同学们要“珍惜生命”,避免婚前性行为,以免犯错后
要堕胎收场。
“看完会觉得,我都是不要做这档事了,太恐怖。”月月忆述道。
这类“禁欲式”的性教育,在香港原来并不罕见。部分学校或校外机构在推行性教育时
,强调性行为带来的种种恶果,包括是染上性病及意外怀孕等,令到学生对于性避之则
吉。
22 岁的威威曾读过基督教中学,他亦向记者讲述类似的经历。在中四那年,学校邀请了
一位护士到校授课。这位护士向同学展示一大堆活生生的性病照片,同学们看得一边尖
叫、一边大笑,打闹声中却隐约有种尴尬与不安。这些椰菜花的大特写相片,威威如今
仍历历在目。
在欠缺性小众教育之下,学校亦存有一种恐同气氛。月月忆述学校若有女生突然剪了短
发,就会被训导老师约谈关注。两个女生在校内拖手,就会被告诫要注意言行。这种恐
同情绪甚至在同学之间流传,女同志学生被同侪排斥、闲言闲语,情况屡见不鲜。
香港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与辅导学系助理教授郭勤曾经表示,全面的性教育应该分为道德
、健康、人权三个层面,批评香港教育往往集中于首两个层面,例如贞洁性教育、身体
成长、安全性行为等,却缺乏人权导向的性教育。(推荐阅读:性教育重要吗?香港中
学生三成以为不高潮就不会怀孕)
除了用堕胎、椰菜花的画面冲击孩子视觉之外,性教育能否有更辽阔的想像?
威威。图片|立场新闻提供
卫生署课程每年接触逾二万学生
教育局一方面强调性教育课程是交由“校本”规划,另一方面却没有向教师提供整全的
性教育指引。有前线教师坦言,一间学校向学生提供怎样的性教育,很大程度取决于负
责老师的个人价值观。
在很多情况下,前线老师没有时间规划性教育课程,于是会寻求外间机构的协助,委托
校外第三方到校举办性教育讲座。因此若一位立场保守的老师负责统筹性教育,就有可
能会选择立场保守的组织,将“禁欲式”的性教育引入校园。
坊间的性教育课程,通常都会向学校收取费用,每节活动通常数百元至千元不等。而衞
生署的青少年健康服务计划,却愿意免费向学校提供服务,加上卫生署带有官方权威、
中立的形象,因此成为不少学校的首选。
在一众性教育机构中,官方卫生署提供的性教育课程,成功占去一大部分的市场分额。
目前香港共有约 500 家中学。根据卫生署向《立场新闻》提供的数字,旗下的“青少年
健康服务计划”每年就向当中百多家中学、约二万多名学生举办性教育工作坊。
卫生署课程倡性行为基于“婚姻关系”
卫生署作为校园性教育“龙头”,怎样教性教育?署方向《立场》解释,这些工作坊涵
盖青春期的转变、两性相处、友情与爱情的异同、性与爱的分别、滥交的后果、性骚扰
的处理、家庭计划、避孕的知识等。课程内容亦会定期更新,以切合学生需要。不过当
记者多番要求取得工作坊的课程教材时,署方却拒绝提供,仅叫记者到网上查阅其“课
程概览”。
虽然记者无法取得教材,但从网页上的课程概览可见,这些工作坊普遍都是以禁欲及异
性恋为主导,多次强调性行为带来的风险及后果,并称性行为应基于“男女相爱”及“
婚姻关系”下进行。(推荐阅读:扭曲的华人性教育:男人趁年轻尽情玩,女人的身体
是宝贵资产)
例如在一个名为“避无可避”的工作坊,称是要教导学生“百分百安全的避孕方法便是
拒绝性行为”;另一个工作坊称为“宁缺勿滥”,将“安全性行为”定义为与未受感染
的人士保持单一性关系,并强调性滥交有机会引致性病、爱滋病、意外怀孕等;在“‘
性’在有爱”工作坊上,卫生署会教导学生“性行为是建基于男女相爱及婚姻关系下的
正常行为”。
明光社去年办 240 场性教育讲座 涉同性恋议题
除了卫生署,不少立场保守的机构都有向学校提供性教育课程。有基督教背景的明光社
,经常被视为是本地“反同”势力的重要一员,对同性恋及跨性别议题的立场相当鲜明
,曾经主张同性恋可以接受祷告和医治,又要求跨性别人士必须完成整项变性手术方能
转换性别。
明光社亦每年走进香港各中、小学,举办不同的性教育讲座及工作坊,向学生灌输性知
识。
根据明光社向《立场新闻》提供的资料显示,该组织去年在全港 79 间中学,进行了多
达 240 场性教育讲座及工作坊。明光社每年都会预先安排了多个主题供校方选择,而学
校最常拣选的课题包括是“智能手机性陷阱”、“安全校园 — 不要性骚扰”、“色情
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以及“同性恋多面睇”等。
翻查明光社的网站资料,他们亦有向家长及教师提供性教育讲座,主题包括“同性恋文
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如何确立子女健康的性态度”等。
本网记者要求取得其性教育教材,不过明光社最终并没有提供,仅叫记者到网站查阅课
程简介。这些网上简介对每个课程仅有二、三十字描述,令人难以得知课程实质内容以
及明光社的机构立场。
校外性教育机构林立 立场背景差别大
从数据可见,学校邀请外间机构教导性教育的做法极为普遍。
政府一项调查显示,在 134 所受访学校当中,有 72% 在 2011至 12 学年提供了爱滋病
或性教育。当中大约 67% 及 46% 学校分别邀请非政府机构及卫生署提供性教育课程,
每级用于由外间机构提供的生活技能教育课程的平均课时为 3 小时左右。
除上述机构之外,由天主教香港教区创立的明爱、协助意外怀孕少女的母亲的抉择、关
注性工作者权益的青跃、推动爱滋病防治工作的香港爱滋病基金会,以及由大学生发起
并经常参与同志平权活动的糖不甩,都有向学校提供性教育课程。
每年学校开学前,这些机构就会将厚厚的课程简介寄给全港学校,期望自己信奉的性教
育课程带入校园。这些机构规模、立场、背景、关注议题各有不同,对性的价值观亦存
有冲突矛盾。校园性教育课程仿如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各机构角力、争夺的战场
。
糖不甩倡“正面性教育”
在 2014 年成立的本地性教育组织“糖不甩”,一直希望可以打僵局,将更进步的性教
育带进主流学校。“糖不甩”项目经理蔡䓕萦(Kitty)接受《立场》访问时,亦坦言在
读书时期亦曾参加卫生署工作坊,认为卫生署的课程是禁欲主导,目的是鼓励学生不要
进行性行为。
“还记得他们播放堕胎影片,如何绞烂 BB,其实是很恐怖的,简直是人生阴影。见到这
件事还可以怎样?或多或少对青少年有些影响。”Kitty 叹道。
因此“糖不甩”主张用“正面性教育”课程取代“禁欲式”性教育,强调要性为生活的
一部分,鼓励学生正面谈性,而非回避性话题,例如是让学生亲身接触不同款式的安全
套,透过实践来学习安全性行为。
“糖不甩”等机构在 2016 年与发表过一项先导计划研究,尝试为香港一所中学 112 名
中五学生提供“正面性教育”课程,结果发现学生的性健康知识由 5.2 分显著提升至
7.8 分(10 分为满分),实践安全性行为的意欲亦由 4.3 分增加至 4.7 分(6 分为满
分)。机构形容,研究是证明了与禁欲式性教育相比,正面性教育能有效增加青少年实
践安全性行为的意欲及保障他们的性健康。
学校为求“稳阵”找卫生署 禁机构讲性行为
近年“糖不甩”亦积极走入校园,推广这套教育方式,不过却经历重重困难。Kitty 透
露机构一年只能获邀到四、五家学校讲课:“一些很封闭的学校也不会找我们,极其量
会找卫生署、家计会。”
Kitty 解释,不少学校为求“稳阵”,都会找权威机构到校教性教育,“一来要看学校
高层交代,亦要向家长交代卫生署”,卫生署因而成为不少学校的首选。
“他们觉得找卫生署好像正气一些。”
就算愿意让“糖不甩”走入校园,不少校方总会显得特别小心,对他们的授课内容诸多
限制:“我们最希望可以教导的,当然是关于安全性行为。但很多学校一听到性行为三
只字,以经完结,不准再说。”
Kitty 形容,学校通常希望低年级的性教育停留在朋辈关系、异性相处的层面,到中四
、中五才愿意让机构触及谈恋爱、拖手、亲吻等亲密行为,但却不愿直接讨论性行为。
即使是较为进步的学校,亦只是希望课程集中教学生保护自己、避孕方法等,却不希望
机构进一步谈论性爱是一段关系中的情感交流,更不容解释性行为除了繁殖之外的其他
作用。
盼将性小众元素带入课室
除了安全性行为等知识之外,她期望将性小众元素带入课室,令学生知道在“一男一女
”之外,尚有其他可能性:“我们谈亲密关系的时候,使用的例子也尽量不仅是男女,
会加一些同性的例子。学生见到照片是两个男人,我们就可以借这个机会解释,其实同
性也没有问题。”
她认为不少学生在踏入青春期时,已经意识自己的性别认同及性取向,若等到大学时期
才去学习这些观念已经太迟。
“可能他是挣扎了 6 年,都 18 岁时学懂了才解脱,知道自己是怎样这是很遗憾的
,但单凭外在的 NGO 亦很难推翻所有事,这是很难的。”Kitty 叹道。
图片|香港同志游行 2017,立场新闻提供
我认为,人的思维缺乏将已知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力,这是世上最仁慈的事了。人类居住
在幽暗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无知的小岛上,这海洋浩淼无垠、蕴藏无穷秘密,但我们并不
应该航行过远,探究太深。
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1890年8月20日-1937年3月15日
https://i.imgur.com/OeUvUhQ.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