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回百转 悠悠沧浪基隆河─八堵‧暖暖‧河畔赏景
图文无音乐网志版
http://taipei11827.pixnet.net/blog/post/42037846
发源自平溪乡石底村的基隆河,沿着山势一路曲折流下,流经四脚亭、暖暖后,在八堵流
向突然有了90度大转弯;这段冲积平原下切割出来的曲流地形产生不同聚落。位在基隆的
暖暖地区,在造物者的巧手下造就出独特的地形景观,与河流上方层层堆叠的桥梁交织出
独一无二的美丽图腾。
蜿蜒的基隆河流向。(图片来自GoogleMap)
基隆河发源自平溪乡石底村,在上游山区以东北方向流过十分及三貂岭等地,沿途河床形
成形状不一的壶穴,可谓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经过瑞芳、暖暖后,河道在八堵间迂回急转
90度成西南方向,最后流经汐止并在关渡注入淡水河。迂回百转的基隆河紧密联系著八堵
、暖暖地区的历史兴衰。暖暖是基隆最南端的行政区,地名源自凯达格兰平埔族的“那那
社”,“社”是部落、社团的意思,原为原住民的部落。清朝乾隆年间泉州安溪一代的汉
人开始开垦此地,取近音为“暖暖”。暖暖地区可以分为八堵、暖暖及碇内三大聚落。
曲折的基隆河地形。上方有许多桥梁穿梭,包括省道台2丁线(瑞八公路)及台62快速道路(
万瑞公路)等,八堵一侧的山区还有国道1号高速公路穿越其中。蜿蜒的基隆河道穿越都市
丛林,与铁公路交叠形成错纵复杂的路线。
搭乘区间车来到八堵车站,经过拉皮整修后的车站十分新颖,站名题字也不再传统呆版。
这座落在山壁旁的车站,很难想像每天有许许多多的乘客在此上下车;这里却是宜兰县与
纵贯线铁路的分歧点,往返基隆或是瑞芳、宜兰等地须在此换车,也是重要的公共汽车接驳据
点。车站南方水蓝色的八堵铁桥,亮丽而不突兀,原先的铁桥因纳莉台风水患后功成身退
,配合整治工程并提高轨道高度,才在原先铁桥一旁新建一座拱式桥梁,而原桥梁已完全
拆解,走入历史。
关于“堵”的说法则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说“堵”是土垣,是招垦时利用河流的天然
地形防御外来攻击的防御性设施,依一、二、三、四、…、八依序设置,八堵可能是最晚
开垦的地方。这里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从台北到八堵利用舟楫往来,到了八堵莺歌石溪
港口登陆后,采陆路经由狮球岭进入基隆。刘铭传兴建铁路当时,也有在八堵设站。光绪
16年,修筑铁路工人在八堵桥下的基隆河畔发现金砂,瞬时引发淘金热潮,成为人口聚集
地区。日据时期依然盛行产金,民国16年设立了台北州立基隆中学校(现在的基隆高中),
又因交通方便、学校陆续设立、附近有许多煤矿,又设立的矿工医院,生活机能逐渐健全
。
拉皮后的八堵站,焕然一新,车站前方多了遮雨棚。
八堵站候车室。还有便利超商进驻。
八堵站换上新式里程牌。这里是往基隆和往宜兰方向铁路交会的重要据点。
现在所见的水蓝色铁桥是纳莉风灾后新建的铁桥。
区间车驶离八堵站,继续开往基隆。
自基隆南下的区间车,缓缓爬上八堵铁桥,有如带着微笑脸庞的毛毛虫。
离开八堵车站,沿着基隆河沿岸行走,车辆川流不息,沿途住宅沿山坡兴建,十分密集,
几间老房子依稀留存当时的兴盛氛围。走在河畔上,上一秒还处在水泥丛林间,下一秒彷
彿徜徉自然桃源中。河流潺潺不断流向未知的另一端,芒草随风摇曳,火车不疾不徐穿梭
其中,马路上的车辆呼啸声转为淙淙流水声,我悠闲地在河滨散步,捕捉每一刻瞬间。
亮眼的普悠玛号通过,与缓慢的流水形成对比。
PP自强号的橘银色车身也十分鲜明。
观光列车。驻足在流水旁,感受列车通过的氛围。
彩绘普悠玛号疾驶而去。
柴油自强号的侧面特写。
最新型的招牌列车─微笑号区间车。
区间车通过,下一站暖暖。
一大早就在运转的货物列车。
从对岸看河畔步道及后方住家,多依傍山势而建。
基隆河蜿蜒的流道,一旁沿河势所兴建的铁路也随之曲折了起来。
南下普悠玛行经八堵大弯道,向花莲奔驰。
走在河的对岸,过港路上斑驳的红砖房子诉说当时暖暖的兴衰。以前基隆河水流湍急可行
舟楫,暖暖一带船只众多,港口人来人往,又被称为“港仔口”。从暖暖街要到过港没有
陆路连通,必须依赖船舶往来,故称“过港”。大型帆船载运来自中国大陆运来的货物从
淡水港运到汐止,再换乘小船驶运到暖暖港口;本土的货物(木材、香菇、茶叶、染布用
植物等)也由此转销中国大陆沿海。因往来船只频繁,附近商街林立,生活优渥,暖暖的
发展可谓由基隆河发迹而来,具有时代的地理优势。
“爱一个希望他过更好,打从心里暖暖的,你比自己更重要。”(梁静茹《暖暖》,词李
焯雄)梁静茹的MV曾在这座无人小站拍摄。暖暖车站是无人售票的招呼站,没有站房,只
有简单的两座岛式月台,虽然简陋,却因邻近对岸社区,又有省道及快速道路经过,成为
重要的通勤小站。车站不远处的安德宫有个小摊贩,每到用餐时间客人络绎不绝,咸香不
油腻的粄条充满传统古早味;走在都市丛林的小巷弄,两侧商店林立,暖暖街热闹的景象
与杳无人烟的车站印象呈现极大的反差。
斑驳的砖墙。门牌上的“过港路”诉说当年的繁荣盛况。
沿着过过港路行经暖江桥就会走到暖暖车站。横跨基隆河的暖正在进行改建(现已完工)。
暖暖车站现况。
暖暖车站的月台。小巧而可爱。曾是梁静茹的音乐录影带拍摄场景。
暖暖站月台。只有简单的遮棚,原先的木造站房早在民国83年就被拆除。
暖暖车站北方的大弯道,这里的铁路线型与地形有很大的关联。
站在月台上就可以感受到列车通过的压迫感。
普悠玛号以时速110的速度通过这座无人小站。
车站北方的安德宫是暖暖地区最古老的庙宇,奉祀天上圣母迄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不过
整修后建筑外观仍十分新颖。
暖暖老街面摊。安德宫对面、平交道旁的老面摊,已经有40几年的历史,却是在地人最喜
欢的老滋味。
简单烫过的粄条,搭配肉片、豆芽菜与韮菜,再淋上酱油膏及油葱酥,简单的滋味吃起来
十分顺口。
暖暖街的街道一景。越往里面走越热闹。
河流与铁公路交错复杂的桥梁,是我对暖暖的印象。
隐世在蓊郁山林中的红墙楼院,是民国16年兴建至今有80余年历史的金山寺。沿蜿蜒小巷
踏上一步步的老旧石阶,约十几分钟的路程即可抵达。远眺苍翠山林与依傍山势的铁公路
桥,银白的基隆河在阳光照样下呈现湛蓝倒影,远方天空蓝的八堵铁桥倚侧而居,画龙点
睛,暖暖市区景观尽收眼底。看着列车缓慢移动穿梭水泥丛林间,流水潺潺、清新脱俗的
自然美景,静静洗涤都市带来的心灵尘埃。
金山寺建于民国16年(昭和2年,西元1927),因第一代主持人杨秀莲于民国12年曾罹重病
,处于濒死边缘,医生们束手无策,便许愿祈求观音佛祖,顺利痊愈后便募捐建寺。
暖暖金山寺和白蛇传里的金山寺并无关系,原为斋堂,经历多次改建而成。从安德宫旁小
巷道进入社区后,沿指标走即可抵达。
俯瞰八堵暖暖地区,山景河景尽收眼底。
区间车缓缓驶进暖暖车站。
房屋栉次鳞比,万瑞快速道路与铁道公路穿梭交会,基隆河畔依旧保有一丝宁静。
金山寺周围枝叶扶疏,种满植栽。眺望远方基隆河与快速道路的高架桥。
平溪深澳线区间车缓缓驶离暖暖站,蜿蜒的铁路公路交会其中。
早晨的普悠玛号通过暖暖。
白色系的太鲁阁号穿梭在河岸边,铁公路桥交织出美丽弧线。
疾驶而去的太鲁阁号,天空蓝的八堵铁桥在旁点缀。
PP自强号通过暖暖站。满山翠绿相伴。
普悠玛号与八堵桥。
瑞八公路上的小型公共汽车,车体是台湾好行的图案。
朝阳下的火车,色彩十分亮丽。
长达14节车厢的火车过弯,曲线更加明显。
彩绘观光列车驶离八堵南边大弯道,沿着河畔即将到达暖暖。
彩绘列车通过暖暖前平交道,颜色五彩缤纷。
冬日天气阴晴不定,一阵轰隆隆的声响自山脚传来,原来是柴油自强号来了。
在东部比较少见的微笑号区间车。车头前的U型黄色微笑仿佛在打招呼。
货物列车缓缓通过暖暖,基隆河谷时晴时阴,天气变幻莫测。
太鲁阁号高速过弯,与八堵桥互别苗头。
太阳最后又露脸了,普悠玛号和PP自强号在此相遇。
走在附近的街道中,看到了一间老旧斑驳的墙面。墙上突兀的门牌上“金山街”三个字透
露出暖暖曾经辉煌的历史。原来这里曾盛产煤矿与金砂,煤矿主要分布在东势坑,巅峰时
期产量达万吨以上;金砂则是从八堵铁桥下发现。基隆河过了八堵后向左转了90度,导致
流速变慢,砂泥逐渐堆积。当年刘铭传修筑铁路的工人在八堵铁桥下发现了金砂,吸引国
内外劳工前来淘金;然而随着铁公路兴建,公路运输发达、基隆河淤积、基隆港兴建等因
素,暖暖逐渐没落下来,成为现在的样貌。
回首一百多年前清光绪年间中法战争,双方激烈争战,清军退守到暖暖沿基隆河岸防御部
署。地方人士周印头便在金山寺后方兴建战壕对抗敌人,成功抵挡法军入侵;如今走在暖
暖市区仍可见到“金山街”、“金华街”等街名诉说过往的点点滴滴。时光流转,物换星
移,房子沿山坡栉次鳞比,人车熙来攘往,金山寺上枝叶扶疏、清幽空灵的环境,好不惬
意。唯一不变的是基隆河依旧流水潺潺,迂回而婉转,写下每一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