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陪伴成为一种负担 忧郁症照顾者难被看

楼主: littlewren (wren)   2023-03-16 02:02:09
当陪伴成为一种负担 忧郁症照顾者难被看见的心理压力
2023/02/19 记者/吕品萱、吕珮岑
忧郁症议题逐渐被广泛讨论,在患者身边默默付出、给予患者支持照顾的陪伴者却时常被
遗忘。由于陪伴者需承受患者的情绪,无形中负担的压力不亚于患者本身。不断在郁闷环
境徘徊的陪伴者,常分不清负面情绪来源,易转为忧郁症患者。
忧郁症患者治疗不易 陪伴亲友常陷低潮
忧郁症随病患增加及健康教育普及,在台湾逐渐获得重视。然而,陪伴、支持忧郁症患者
(下称患者)的忧郁症陪伴者(下称陪伴者),除需承担患者情绪外,也易被社会忽略、
贴上标签。但现今政府及民间团体提供陪伴者完整咨商服务仍不足,陪伴者也不易找寻抒
发情绪的出口。
忧郁症的症状囊括对生活失去热忱、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反复出现轻生念头等。杏语心灵
诊所心理治疗师林静君说明,当大脑的血清素过低,或低落情绪长达两周以上都有可能罹
患忧郁症。据卫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险署《抗忧郁药物使用人数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
已有79万人服用抗忧郁药物,2021年更上升至154万人,在此现况下,社会也越发重视患
者心理状况。
由于患者治疗时需重新回顾过往人生经验,每忆起昔日伤痛,即再经历一次痛楚。心煦心
理治疗所临床心理师张雅诒比喻,过往的经历如同多条导火线,患者在爆炸后要将四散的
碎片慢慢拾起并不容易。然而,不单仅有患者在经历郁闷的生活,他强调,陪伴者在照顾
患者时也常一同感受低落的情绪。
陪伴者使命感重 常被社会赋予“超人”期待
与患者应对进退时常消耗陪伴者心力,陪伴者常以为必须承受患者所有情绪而感到焦虑。
曾为陪伴者的小暖(化名)回忆,大学时期的伴侣患有忧郁症,小暖认为自己有义务让伴
侣远离低压思绪,因此产生强烈使命感。但即便小暖付出许多时间与心力,仍无法时刻陪
在伴侣身旁,导致他持续担心伴侣背着自伤,产生更多焦虑。
同样有许多陪伴经验的陪伴者泱泱(化名)分享,或许因自己同理心较强,因此常成为患
者的情绪垃圾桶,也容易陷入忧郁的漩涡。为了不要与患者一同处于负面心境,泱泱表示
,陪伴过许多患者后逐渐发现,当自身已无法承受患者的抑郁情绪时,应设立停损点。“
对患者而言,从旁安抚、陪伴就已足够重要。”张雅诒鼓励,因照顾患者而备感负担的陪
伴者,不必再为自己制造更多压力。
“你一定要救他,因为你们是伴侣关系。”小暖解释,社会常对陪伴者抱持“超人”期待
,认为陪伴者应全盘接受并包容患者的一切。但也有部分大众抱持不同想法,林静君表示
,某些旁观者认为患者只需藉自身转念,陪伴者不必给予过多关心。然而,两种极端声音
也使陪伴者处境两难,张雅怡则认为,多数陪伴者是基于对患者重视才愿意付出时间与心
力,不应被社会赋予无形责任。
医疗辅助资源稀少 陪伴者压抑情绪难获喘息
陪伴者除承受社会正反两极看法外,民间团体鲜少成立陪伴者支持系统,政府也未推行如
长期家庭照护者“家庭照顾者支持性服务创新型计画”,提供家庭照顾者照顾技巧、支持
情绪以及喘息服务等。对此,小暖回忆,当时并不熟悉如何陪伴患者,因此主动向学校咨
商中心寻求协助,但咨商师在处理小暖情绪之余,并未提供他与患者实际沟通技巧,令他
感到相当无助。以上种种迹象显示台湾目前针对陪伴者的辅助资源,仍处于僧多粥少的情
况。
陪伴者照顾患者时,不仅行动受限,心情也容易受患者牵连,加上担心自己过多负面情绪
影响患者,因此选择隐藏自身感受。久而久之,沉积于心底的压力难获喘息的空间,在长
久陪伴的过程中恐逐渐成为忧郁症患者。
陪伴者舍弃自我追求 易成忧郁症潜在族群
小暖表示,自己曾为了帮助伴侣,破坏原有生活节奏,牺牲休闲时间,导致在自我追求与
患者的需求间挣扎,也逐渐出现哀伤、心情低落等忧郁情绪。对于陪伴者受患者影响而衍
生的情绪问题,林静君说明,由于陪伴者较难意识自己的情绪,往往是忧郁相关病征出现
时,才发现已负荷过重,因此长期照顾的陪伴者也属于潜在的忧郁症高危险族群。
针对陪伴者所受的心理影响,张雅诒说明,部分患者正是因自己难消化庞大情绪,才希望
有人能倾诉。然而,当陪伴者长期照顾患者,并且持续处在焦虑、挫折、没自信等负面情
境围绕的环境,将可能无法察觉自己忧郁的情绪是源自患者情绪渲染,还是心理已经生病
。当陪伴者产生疑惑时,就已丧失敲响病识感的警钟。
陪伴者应多衡量自身状况 适度向外寻求帮助
此外,小暖分享自身舒缓负面情绪的方式,便是透过慢跑或与朋友谈心,缓和与患者相处
的压力。不过,并非每位陪伴者都有找到缓解压力的管道,近期泱泱有位长期陪伴的忧郁
症朋友离世,令他感到难过与惋惜,也让他陷入情绪低谷中,但与父母谈及此事时,自己
的悲伤却未获理解与认同,感受难以抒发。
“陪伴者并非万能超人,也需要被理解、聆听,累积的情绪也需要适当宣泄。”张雅诒认
为,坊间的心理咨商服务并非只提供给患者,若陪伴者无法得到内心压力的舒缓时,可适
时寻求身心科医生帮助。此外,陪伴者情绪不佳也可能影响患者心理状态,难建立双方健
康、良好的关系。他呼吁陪伴者多加衡量自身心理状态,别在陪伴过程中忘记自己也应受
到照顾。
因陪伴者常以照顾患者情绪为重,导致部分陪伴者在与患者保持距离,并在向外求助时感
到罪恶。林静君坦言,若有陪伴者前来咨询,首先必须肯定陪伴者愿意帮助患者的心情。
另外,张雅诒解释,由于忧郁症恢复期如一场无止境的马拉松,他强调,需提醒陪伴者们
的付出并不能立即见效,避免陪伴者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而感到沮丧,另外也需培养陪伴者
们“没有完美的照顾者”观念。
保有自我生活空间 分散照顾压力
别于其他疾病的照顾者,忧郁症陪伴者因长期处于低气压环境,需要更多心理调适、情绪
压力抒发管道。情绪低落时,除了至医院寻求专业心理咨商外,也能求助社会团体,透过
与其他陪伴者交流,了解彼此面临的处境,并互相给予建议以解决问题。
避免陪伴者陷入忧郁的关键,是预留空间与时间给自己,林静君提醒,“自我照顾”很重
要。当陪伴者全然专注于患者的情况变化,则容易忽略自己,因此,他表示,应让生活多
采多姿且适时释放压力,确保有情绪抒发及分散注意力的管道,才得以减轻负担,进而修
复身心。
陪伴者若要落实生活保有自我空间,林静君举例,在关系中需适时拉开距离,理解陪伴并
非配合,陪伴者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为了患者,而不是出于己愿时,可委婉拒绝,但须
让对方明白自己暂时的离开并非患者的过错。陪伴者仅需衡量自身情况,适时给予帮助即
可,因此张雅诒补充,画一条“情绪的界线”让患者关注自身状态,而在彼此适当的距离
里,得以让专业的医疗资源得以有效率地介入,给予陪伴者支持。
陪伴者向外寻求协助 互相分享经验建立普同感
近年,随着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倡议,忧郁症相关议题逐渐被社会大众了解,但陪伴者资源
仍相对缺乏。林静君建议,医院在治疗忧郁症患者的同时,可提供资源给家属,如卫教知
识说明,借此理解忧郁症的病征、患者行为反应等,还可成立陪伴者联络网以集结陪伴者
,让陪伴者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林静君更进一步指出,陪伴者的“普同感”很重要,当陪
伴者听见彼此有相似困扰,心中不安与焦虑便会因旁人接纳而舒缓,也更愿意就医,厘清
与患者关系。
除了医院,社会上还有民间团体同样在为陪伴者议题扎根。“跨越忧郁”是台湾少见以忧
郁症陪伴者为关怀对象的团体,共同发起人邱子瑜分享,团队希望能向陪伴者传达“你不
是孤单的!”平时会在社群平台分享基本卫教知识,提供陪伴的技巧、说话方式,将艰涩
难懂的原理包装成浅白的图文。因应忧郁症年轻化的趋势,跨越忧郁团队也进入校园,先
前曾与台湾大学精神服务社团合作社课,分享陪伴患者的技巧和心态调适。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每个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能够接住自己。”邱子瑜期盼,除了专
业的医疗资源外,陪伴者还可透过参与民间组织,例如加入陪伴者所成立的团体,透过经
验分享互相学习,或参与课程了解陪伴者议题。林静君也呼吁,由于民间团体办活动常受
限于财力不足,因此政府的推广与资金很重要,政府应规划预算支持忧郁症陪伴者相关团
体,借此让社会更认识忧郁症陪伴者的需求,成为陪伴者的依靠。
资料来源:世新大学新闻人报社 https://reurl.cc/3O7zlX
====================================
无意间看到这篇,觉得写得很好,在此分享给大家。
陪伴者和照顾者真的很不容易,辛苦你们了。
作者: miminiania (咪咪咩)   2023-03-17 18:31:00
推”
作者: koxinga ("肇事"孤儿)   2023-03-19 08:16:00
只能说不容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