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知名演员拍摄自己的咨商师/两人对谈的纪录片Stutz
(咨商议题因为跟板上相关性高需要比较谨慎
因此特别注明
在这边写的从来只是我整理自己认知思考的过程
无论观点相同或不同都请自行斟酌)
这位心理医生
(是MD不过片中几乎都用咨商师称呼
观看时也始终给人这样的印象
可见亲和度很高)
相对主流的心理咨商可能比较有争议
因为他跨过了一般传统咨商认为
不给建议只能引导
需要由个人去找寻思考自己答案的方式的界线
(我能理解主流方式背后的出发点:
学习替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做出选择
控制掌舵是很关键的部分
否则的话(引用自某位咨商师)
“it means we assume power over other peoples' lives and decisions (which can,
over time, be very disempowering for the client) and it nurtures dependency in o
ur client's (they learn to follow us, rather than to develop their own instincts
for what is right, and their own decision making abilities"
但Stutz认为这是非常缓慢痛苦的成长过程
他希望能加快一点
(果然是典型天龙国的XDD)
希望让客户在离开咨商室后
至少能感到有差异
或感觉有改变的希望
(是否会揠苗助长或是对咨商师过分依赖
可能就是有争议的灰色地带)
“possibility is that you feel you’ll REACT to things differently “
这句话明白表示
最终需要调整改变的
还是自己如何面对回应
不可能是不喜欢无法接受的环境外在为个人改变
因此在我个人看来
只是方式的差异
本质上并没有离开传统太远
或许也是为什么以纪录片影片的角度来看自己没有特别喜欢这部片
再加上知名演员本人跟咨商师两个人
都实在……不怎么有趣
(虽然他们常常在开玩笑嘴砲)
nothing unexpected
absolutely nothing
(非指故事情节遭遇)
personality wise as well as the thinking process,
they are just as ordinary as it can possibly be.
不过感觉得出咨商师很适合这一行
应该蛮容易让人觉得很亲近
说从小就莫名会有认识不认识的人跑来跟他诉说心事
像是大人跟10岁的他吐苦水之类
所以觉得自己当心理医生
只是延续之前一直在做的事
没感觉有很大差别
XDD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
片中介绍很多他教客户的方法/工具
(只提自己比较有感的)
像是觉得没有方向目标感到茫然
永远都可以致力改善life force的功课
其他的答案会慢慢浮现
所谓的life force指
跟自己身体的连结(运动饮食睡眠等等)
跟身边的人的连结
跟自己内心的连结
另外是很多visualization技巧
这种方式一直很难说服我
首先是我对任何权威都没有这种无条件信任
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事物值得你不质疑的照单全收
宗教团体也好
政治团体 慈善团体也好
再怎么飞天遁地的牛人也好
Never ever.
再者假装幻想就不是自己目前的样子这件事本身就让我觉得非常排斥
而且认为既然不是真实也难以维持
但这部片的对话让我体会到
重点可能更多在于能够跳脱当下某种被卡住的心情感受状态
就像身体僵硬的话想做什么动作都很困难
这些或许更像是身体放松的练习
(visualization只是手段
如果用其他方式达到这个目标也是殊途同归)
在困顿中练习调节自己状态的能力
是情绪障碍患者很需要的技巧
(避免让情绪大幅度主导生活)
维持与否并非关键
而在训练自己能脱离松开原本的状态
就像这位心理医生自己身患不治之症
面对无解的现实
他认为不要留在pity party / self pity 的状态很重要
(因为对生活改善没有帮助)
于是导演问他你时常在self pity或 pity party的状态吗
他说all the time
只是他能很快跳出来而已。
“No one has it all figured out”
The idea of believing someone has it all figured out with no struggles in life,
is an illusion and also ridiculous.
“痛苦、未知、持续努力 是人生常态”
能越早接受
就越早能把时间心力用在有正面帮助的地方
这句话或许能让自己面对未知的恐惧的时候能调适好一点吧。
…
小朋友在进大学跟研究所前
都来问过到底要选自己的兴趣餐饮
还是选未来经济比较有保障的主修
我说会这样问的话
可能还是比较建议后者
因为前者需要极大热情和天份
尤其厨房圈高度劳力导向
加上极为男女不平等
性别歧视文化普遍
(几位有些知名度的厨师朋友有相同意见)
对女生来说绝对是不容易的路
如果不是非如此不可
还有迟疑的话
后者相对比较安全
而且如果未来还是想进餐饮
也不是不行
最终她都选择了后者。
前阵子见面聊天时聊到Trader Joe’s
TJ某些亚洲冷冻食品
比市面上很多产品像样很多
像葱油饼算很外省道地
义美相较之下还比较本省口味
即使不考虑这是家美国公司的产品
在吃过的台湾中国冷冻葱油饼品牌十几二十家之中都算不错的
宫保鸡丁好餐厅自然比不上
但完胜一堆阿萨布鲁餐厅
因此当她说小笼包不错的时候
我想说小朋友有兴趣当厨师
TJ又有些东西还可以
那没试过改天来试试看
吃第一颗之后……..
欸
没选餐饮真的是太正确的选择
还好没有误人子弟……
….因为连第一颗都吃不完
说是踩过最雷的应该不为过
虽然是冷冻食品没错
但也不能完全无下限啊
塑胶还黏牙是怎么回事
教导孩子分辨
喜欢的事和擅长有天份的事之间的差别
真的很重要
尤其不同行业仰赖天份的重要性程度也不同
很想当音乐家但音感不好
不是说这样一定不能走这行
但这个差不多等于落后人家十公里
然后多数参与者跑步速度可能还比你快的状况
除非很清楚自己就是单纯为跑步途中得到的乐趣
落后种种不觉得有所谓
否则绝对需要managing the expectation
在相关环境不错 从小不乏资源
而且自己很有兴趣的情形
对饮食的标准分辨只有到这里…
显然算天份比较缺乏的
要走厨师的路想必会很磕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