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ane (('-')y)
2019-02-17 16:03:18第九条 本版严禁发文预告或揪团自杀、寻死、自残、OD等相类不尊重生命情事;
我到现在依然觉得死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我曾经自杀过,但我太胆小,我觉得人生很难受、半残只会更糟。
去年底我前男友上吊自杀走了。
但我依然很害怕。
我曾经多次尝试跳楼跟上吊,但每当高处的风吹着我的脸、
绳子紧贴我的喉头,
我都会被自己的恐惧打败,哭着放弃。
他走了之后我很难过,某方面是我害他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
某方面我很羡慕他,他很勇敢、他成功了。
我从国中开始有忧郁症,高中开始增加了饮食障碍,
我家境没有多好、我很努力唸书考上国立科大,
为了缴大学学费还有考证照,我去捐卵,
出社会工作三年后我发现我的人生依然不断自我厌恶,
我从小就很在意外表,我觉得自己丑、自己胖、自己笨,
我希望可以多喜欢自己一点、我想变漂亮、变聪明、有才艺,
所以我去年辞掉兴趣为主的工作(兴趣变工作之后我一点都不快乐)。
我现在在酒店上班,
我是酒店公关、陪酒小姐。
我赚了一些快钱、我可以去整形变漂亮了、我可以去上课了,
我原本计画是整形变漂亮,然后想要继续学喜欢的语言,
英文日文韩文法文,想要可以跟外国人说话的程度,
我还想唸有关于写作的研究所、还想去上画画课。
但这些念头在忧郁的近期都没了。
妳毫无由来的掉眼泪、大哭、悲伤,妳觉得看到人就难受,
声音、气味都令人害怕,
即使是朋友在旁边也无法快乐,
无法理解他们的快乐;
妳找不到继续的理由,
继续工作、继续梦想、继续活着,
都没有,
就是很痛苦、什么都不想要、一切都很悲伤、只想要停止这股悲伤。
我看了一下瑞士安乐死前例,花了三十六万。
也许我会需要翻译,所以存到五十万比较保险。
但我很怕我在第一阶段的审核就不过,因为我“只是忧郁症”、不是身体病痛。
也许下个月回诊再问医生。
第一阶段就要十二万,那是一大笔钱、皮肉钱,
但我只剩这个人生目标了。
我这几天每天都在哭,
边哭边查著 协助自杀 安乐死 之类的,
不知道有没有版友对这方面也有研究过,
我只知道在台湾与多数国家不合法。
说起来,
我觉得如果身体病痛折磨而安乐死合理,我想自杀也是天经地义,
我不认为这是“一时生病”,
我认为这是我“残缺”了,继续下去也不会好转的。
十一年了。
我觉得我撑很久了,我真的很努力了,但那都是枉然啊。
妳是残缺的,妳生下来就遗传了缺少关于快乐的理解能力,
妳的大脑就是有问题,
没有什么治好,
我不需要可能更好的未来、我愿意自动放弃、只要可以让我立刻脱离苦海。
作者:
kazusn 2019-02-17 16:07:00拍拍 这我也研究过 但没有门路
作者: stupidsnail2 (蜗蜗) 2019-02-17 16:10:00
我也发文问过 有版友回说去瑞士安乐死要不只100万
作者:
ilikeeel (lee like to eat eel)
2019-02-17 16:10:00有想过毒品
作者:
ilikeeel (lee like to eat eel)
2019-02-17 16:11:00不过我以后长大想去乡下生活 养三只猫 因为想到就觉得很快乐 有时候能够支撑自己害怕人群的应对方法毒品可以麻痺自己
作者: qqqiozzz (iuuuuuo) 2019-02-17 16:58:00
去查查安乐死药物
作者:
kthurt (希逢)
2019-02-17 18:44:00知道安乐死药物是什么但是没那么好拿到(插Fω;‵)
拍拍,但就我所知,自杀不会让人立刻脱离苦海,而是苦上加苦,用类推的方式可以知道
作者:
hesione (我离开我自己)
2019-02-17 21:58:001. 大部分机构不接受非该国公民/无永久居留权居民 2. 瑞士唯一接受境外人士的机构,已有40年病史的心理患疾患者表示该机构明确回应不会接受单纯心理患疾案例。
作者:
rerun (礼让)
2019-02-17 22:07:00初阅! 你不符合资格!
作者:
hesione (我离开我自己)
2019-02-17 22:29:00发现推文太长 我另回一篇
作者: miminiania (咪咪咩) 2019-02-18 00:57:00
我想请问一下原PO 这十年 你有接受过那些治疗 ? 郁症是很容易复发的 需要有耐心的医生 另外还有咨商配合会最好。还有一个关键是睡眠和酒精。 如果目前公关工作日夜颠倒,还有需要喝酒。那原本就有郁症体质的你。只是雪上加霜。11年很长,但是如果治疗的方法不对。生活作息没有调整是很容易复发的。要不要再思考一下 在治疗上 是不是还有可以调整的地方
作者: miminiania (咪咪咩) 2019-02-18 17:12:00
郁症很复杂。每个人的状况都不一样。吃药是从生理的质性去改变。还有许多其他的辅助治疗可以帮忙预防复发。正念减压 (不是正向思考)可以去尝试看看。google可以查一下。台北有团体课程。如果不爱深入谈话的可以往这方面走。
为什么咨商一两次就放弃了?咨商看个案状态,有些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真的跟咨商师不对盘,也可以换咨商师的。
作者:
feynmanx (Westworld Arnold)
2019-02-19 22:54:00老实说研究过,但死亡本身就是痛苦的,这是生物本能。至于瑞士那种安乐死,也无法证实真的那么安乐。也没心理学家敢做安乐死时照FMRI确认大脑痛苦部份没活跃。不过对于老到全身插管跟癌末无救个人觉得还是该开放。我做3K工作也是为了存钱,希望能治好我受虐霸凌的创伤。我告诉自己人生变好的机率还没到绝望值,死亡不可逆。过年闻到碳味以为邻居想不开,发现自己不想被波及赶快开窗。后来虚惊一场。发现自己还是有求生的欲望。
作者:
hesione (我离开我自己)
2019-02-20 11:00:00如果连长期咨商都没有做过的情形,无论到哪里评估都不可能被接受的,基本上证明所有可能的药物和疗法都无效是必备条件之一。死亡或许是解决个人问题的方式 (或许是因为毕竟死后究竟怎样没人知道),但安乐死真正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不在解决个人的人生问题,而是给予"没有治愈可能"的患者尊严和选择,这种想把安乐死当成解决人生问题手段的心态越普遍,被滥用的可能越高,安乐死就越不可能通过。简单说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不鼓励自杀,但是我也不反对,因为那是每个人自己的人生,但我不认同想用社会资源替自己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