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三年考试都值得”精神科医师:每个月都有被爸妈逼考公务员的乖小孩来求诊
文/陈丰伟 精神科医师
在精神科门诊里,二、三十岁,迷惑于人生该做什么的“病人”不少。在繁忙的健保门诊
,有时只能留下匆匆一瞥,没有办法聆听整个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有代表性吗?我只能猜
测,应该有不少类似个案,在漫长的低荡里徘徊。
最常见的问题,是在父母要求下考公务人员。“妈妈说,公务人员收入稳定、有保障,就
算用三年时间去考都值得。”看似乖巧的A这么说。服装整齐、俐落,很有礼貌,也很可
爱。可是考公务员的人太多了,不少人每年都只差一点点。
A来看诊是因为睡不着、心里常有隐隐的不安。如果病人还能集中精神准备考试,我就不
会想去揭露他们心底压抑的是什么,免得过多的杂念影响唸书的效率。毕竟父母要子女考
公务人员,确实有现实上的合理性,我不想介入太深。有时,会谈谈人生的梦想,适度提
醒,人生需要停损,给自己一段时间,如果还是没考上,还是得重新设定目标。许多类似
A的病人,在决定找份工作、不再考试后,也就渐渐不再回诊。
B是那种会让台湾父母骄傲、放在嘴巴上一直讲的好女儿。学业成绩优秀,外语能力好,
会自己规划人生。但在大计划的最后关头,父母的“过度关心”就会忍不住冒出来。“这
不是第一次了。在学生时代,我都忍下来。但这次我已经安排好好几个月的欧洲自助旅行
,因为对某个环节不放心,父母就强硬阻止”。B崩溃了,从外向活泼的女生,变成对所
有事情失去兴趣的忧郁症患者。
药物治疗一阵子,B的忧郁症好转,不会一直待在房间里,但还没有想好去做什么“有意
义”的事情。或许父母没有区辨,女儿已经不是“学生”,不再像以前可以忍受自主权被
剥夺。看到小孩陷入重度忧郁,父母当然紧张,答应过去女儿提出的所有要求。但B的大
脑已经产生变化,她需要时间,重新思考接下来的人生要怎么过。
C是另一种常见的“自我放逐”的例子。曾经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工作,曾经很有成就感。
但后来觉得工作环境过于压榨,辞职回家。回家后虽然经济拮踞,但日子还是过得下去。
家里长辈也懂得尊重他,不会一直唸工作的事情。他有试着尝试一些条件不好的工作,但
总是无法融入,最后还是选择放弃。
会来看诊,可能是那时心情比较低落。看诊一阵子后,觉得状况好多了,就把药量渐渐减
少。这有一部份是时代的问题吧,许多产业面临剧烈变化,为了竞争力少了人性,或干脆
整个外移。我们总不能说,没有工作,那你可以去超商打工、去当保全,有些人就是不习
惯这样的工作环境。22K的风暴,大范围地影响多数年轻人。
C还是可以上网安慰心情沮丧的朋友,可以整天阅读喜欢的书、看看电影。作为人的价值
,他一点也没少于有工作的人。或许他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追求人生的定位。
ABC这三种典型的病人,每个月至少都会碰上一、两位,都反应着在这看似多元、但又让
人不安的时代,年轻人的机会与压力。时代的进步、家庭的庇护,让我们不再需要14岁就
离开家当学徒,或16岁进工厂赚钱。但每个世代也都会有每个世代的烦恼。写这篇文章最
大用意,是跟所有困惑于人生不晓得做什么的年轻人说,你并不孤单,并不寂寞。许多人
跟你一样努力地思考、想要转变,这过程有点难熬,甚至会让人想要找精神科医师。
转自 http://ppt.cc/mx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