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 秋雨叹三首 ◎唐.杜甫

楼主: Qorqios (诗人Q)   2025-01-20 23:38:40
秋雨叹三首 ◎唐.杜甫
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⑴。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⑵。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⑶。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⑷。
其二
阑风长雨秋纷纷⑸,四海八荒同一云⑹。
去马来牛不复辨⑺,浊泾清渭何当分⑻?
禾头生耳黍穗黑⑼,农夫田妇无消息⑽。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⑾?
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⑿?反锁衡门守环堵⒀。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⒁。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⒂。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⒃?
词句注释
⑴决明:一年生草本植物,夏初生苗,七月开黄花。可入药,功能明目,故名。
⑵“著叶”二句:实写决明颜色之鲜艳可爱。
⑶“凉风”二句:忧决明,也是自忧。汝,指决明。后时,谓日后岁暮天寒。
⑷“堂上”二句:因恐其难久,故特觉可惜。堂上书生即杜甫。杜甫身世,与决明有类似
之处,故不禁为之伤心掉泪。
⑸阑风长雨:一作“阑风伏雨”,一作“东风细雨”。阑,阑珊,将尽。伏,平伏。赵次
公说:“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
⑹四海:一作“万里”。吴见思说:“风日阑风,雨日伏雨,盖下时飘洒,常贝其分纷也
。又四海八荒,同云一色,则无处不雨,无日不雨矣。”
⑺“去马”句:用典写洪水浩瀚。《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
之间,不辨牛马。”
⑻“浊泾”句:寓感叹于写实。
⑼禾头:一作“木头”。《朝野佥载》:“俚谚曰: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是说芽蘖絭
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将烂。
⑽田妇:一作“田父”。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八月,上忧雨伤稼
,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灾
情,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灾情严重,而无人敢言,故杜甫有“无
消息”之叹。
⑾“城中”二句:按《唐书·玄宗纪》:“是秋霖雨,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
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粜以济贫民。”据杜此诗,则所谓“贱粜”,并未解决问题。贪吏
舞弊,奸商居奇,人民无奈,只要“相许”,也就不计衾裯和斗米的价值是否相等了。换
衾裯,一作“抱衾裯”。
⑿长安布衣:杜甫自谓。谁比数:是说人们瞧不起,不肯关心我的死活。司马迁《报任安
书》:“刑余之人,无所比数。”
⒀“反锁”句:说自己也不望救于人,所以从里面把门锁了。衡门,以横木作门,言居处
简陋。环堵,只有四堵墙。
⒁“稚子”句:形容稚子无知的光景,大人正以风雨为忧,小孩则反以风雨为乐。
⒂“胡雁”句:有自比意。浦起龙说:“句中有泪。”
⒃“秋来”二句:从宋玉《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化出。未曾,
一作“未省”。后土,大地。一作“厚土”。
白话译文
其一
秋雨连绵百草烂死,台阶下的决明却颜色正鲜。
满枝的叶子像翠羽伞盖,无数的花朵黄金钱。
萧萧的凉风急迫地吹着你,恐怕你日后难以自立。
堂上的我徒然满头白发,风前频嗅你的馨香为你伤心落泪。
其二
凉风过后雨又下起,秋风秋雨乱纷纷,四海八荒笼罩着一色的阴云。
雨幕茫茫辨不出来牛和去马,浑浊的泾水与清澈的渭水也混淆难分。
谷穗生了芽子黍穗霉烂变黑,农民的灾情却传不到朝廷。
域中斗米可换得一床被褥,只要双方认可就不计二者价值是否相同。
其三
我这困居长安的书生有谁关心过死活?反锁著柴门孤零地守着四面墙。
久雨不能出门,致使院里长满蓬蒿;小儿不知忧愁,在风雨中戏耍奔跑。
飕飕的雨声催促寒季到来早,到来的大雁翅膀沾湿难飞高。
入秋以来未曾见过出太阳,泥污的大地何时才能干透了。
创作背景
《秋雨叹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时杜甫居长安下杜城。那一年秋天,
下了六十多天雨。《唐书·韦见素传》:“天宝十三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师庐舍垣墙
,颓毁殆尽,凡一十九坊汗潦。”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当朝宰相
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杜甫写这三首
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