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杨牧过世

楼主: bll135 (洪大少)   2020-03-13 17:33:36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412271?utm_source=udnplus&utm_medium=fb&fbclid=IwAR3_8cUvjUEMe5_tKVUEEkAh7ATEks84xQ4gKqoOMnOtroIgzrrehPN2Mno
震惊文坛!诗人杨牧辞世 享寿80岁
诗人杨牧今天于台北国泰医院辞世,享寿80岁,震惊文坛。杨牧近年身体不佳,呼吸系统与心脏皆有状况,前几天身体恶化住进加护病房。据了解,杨牧遗孀刚已向友人发短信告知。
杨牧本名王靖献,1940年生于花莲,东海大学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柏克莱加州大学博士、国立东华大学讲座教授。著有散文、诗集、戏剧、评论、翻译、编纂等中英文50余种,代表作包括“叶珊散文集”、“杨牧诗集”、“山风海雨”等,2000年获国家文艺奖。
杨牧自中学便矢志新诗创作、主编诗刊。他早年笔名叶珊,深受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1966年赴柏克莱攻读博士学位,见证1960年代学生运动,32岁而改笔名为杨牧,尝试以诗介入社会。1976年,他与中学同学叶步荣、诗人痖弦、生化学家沈燕士共同创办洪范书店,为台湾纯文学出版重镇。
杨牧诗艺的展现,在于镕铸中西文学传统;散文的经营,则讲究诗化的修辞和造境,体制严谨、格局宏大。去年辞世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审马悦然相当喜欢杨牧的作品,多次翻译杨牧诗作。因此多年来,杨牧也被认为可能是台湾第一个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杨牧晚年选择回归故乡花莲,是东华大学创校阶段最重要的教授,还曾出马竞选东华大学校长。小说家、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吴明益表示,杨牧强调自由学风,在他的坚持下,东华大学成为台湾第一个没有钟声的大学。他经常在湖畔、绿荫下上课、带学生读诗、赏诗,“杨牧就是东华大学开放校风的象征。”
杨牧先以叶珊为笔名,成名后却毅然在32岁那年改名为杨牧,象征创作与生命重新开始。他成名甚早,但晚年依然持续尝试新风格,曾告诉记者“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变即是死亡!”
但他也是个怀旧的人,在高科技时代,他写作依然使用钢笔、古老的打字机,让书房充满节奏的声音。他还有自己专用的300字稿纸,行、格之间的距离,都由他亲自设计。
杨牧创作、翻译时字斟句酌,一首诗往往修改多次才会定稿。因此他的稿纸,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特意加宽,留下大片修改的空间。他曾在纪录片中表示,写诗喜欢“拯救不再被人使用的字或词”,帮字“找到应该被放的地方。”
杨牧热爱自然。多年来,他的足迹从西雅图、香港、花莲,到南港中研院、东华大学,每个落脚的书房总紧傍青山绿水。连在最都市化的香港,窗前都是一片湛蓝海景。在大自然的眷顾下,杨牧不仅有双好眼睛,更有一双敏锐的耳朵,他曾形容在花莲东华大学的书房,“连蛙跳、飞鸟钻过树枝的声音,都听得好清楚。”
“耳朵”是杨牧写作时的指挥家。他曾向记者形容自己的创作过程:“心里有声音时,耳朵会嗡嗡地响。这时诗人要把耳朵调好音,让耳朵指挥你的手,写出诗句。”他告诉记者,当年住在长兴街时,有天在书房里写了一句诗,接着步行到台大文学院。一路上,诗的气势与音乐感仍持续蕴酿。到了教室,他趁著帮学生监考时,把这首诗完成了。
诗人陈义芝表示,杨牧近年身体老化,脑部、心脏都出了问题,行动有些不便、但意识还相当清楚。过年前他到杨牧家中,念了杨牧的散文和新诗给他听,他显得相当高兴。
诗人杨牧今天于台北国泰医院辞世,享寿80岁,震惊文坛。杨牧近年身体不佳,呼吸系统与心脏皆有状况,前几天身体恶化住进加护病房。据了解,杨牧遗孀刚已向友人发短信告知。
杨牧本名王靖献,1940年生于花莲,东海大学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柏克莱加州大学博士、国立东华大学讲座教授。著有散文、诗集、戏剧、评论、翻译、编纂等中英文50余种,代表作包括“叶珊散文集”、“杨牧诗集”、“山风海雨”等,2000年获国家文艺奖。
杨牧自中学便矢志新诗创作、主编诗刊。他早年笔名叶珊,深受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1966年赴柏克莱攻读博士学位,见证1960年代学生运动,32岁而改笔名为杨牧,尝试以诗介入社会。1976年,他与中学同学叶步荣、诗人痖弦、生化学家沈燕士共同创办洪范书店,为台湾纯文学出版重镇。
杨牧诗艺的展现,在于镕铸中西文学传统;散文的经营,则讲究诗化的修辞和造境,体制严谨、格局宏大。去年辞世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审马悦然相当喜欢杨牧的作品,多次翻译杨牧诗作。因此多年来,杨牧也被认为可能是台湾第一个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杨牧晚年选择回归故乡花莲,是东华大学创校阶段最重要的教授,还曾出马竞选东华大学校长。小说家、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吴明益表示,杨牧强调自由学风,在他的坚持下,东华大学成为台湾第一个没有钟声的大学。他经常在湖畔、绿荫下上课、带学生读诗、赏诗,“杨牧就是东华大学开放校风的象征。”
杨牧先以叶珊为笔名,成名后却毅然在32岁那年改名为杨牧,象征创作与生命重新开始。他成名甚早,但晚年依然持续尝试新风格,曾告诉记者“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变即是死亡!”
但他也是个怀旧的人,在高科技时代,他写作依然使用钢笔、古老的打字机,让书房充满节奏的声音。他还有自己专用的300字稿纸,行、格之间的距离,都由他亲自设计。
杨牧创作、翻译时字斟句酌,一首诗往往修改多次才会定稿。因此他的稿纸,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特意加宽,留下大片修改的空间。他曾在纪录片中表示,写诗喜欢“拯救不再被人使用的字或词”,帮字“找到应该被放的地方。”
杨牧热爱自然。多年来,他的足迹从西雅图、香港、花莲,到南港中研院、东华大学,每个落脚的书房总紧傍青山绿水。连在最都市化的香港,窗前都是一片湛蓝海景。在大自然的眷顾下,杨牧不仅有双好眼睛,更有一双敏锐的耳朵,他曾形容在花莲东华大学的书房,“连蛙跳、飞鸟钻过树枝的声音,都听得好清楚。”
“耳朵”是杨牧写作时的指挥家。他曾向记者形容自己的创作过程:“心里有声音时,耳朵会嗡嗡地响。这时诗人要把耳朵调好音,让耳朵指挥你的手,写出诗句。”他告诉记者,当年住在长兴街时,有天在书房里写了一句诗,接着步行到台大文学院。一路上,诗的气势与音乐感仍持续蕴酿。到了教室,他趁著帮学生监考时,把这首诗完成了。
诗人陈义芝表示,杨牧近年身体老化,脑部、心脏都出了问题,行动有些不便、但意识还相当清楚。过年前他到杨牧家中,念了杨牧的散文和新诗给他听,他显得相当高兴。
作者: tofu14 (tofu14)   2020-03-13 18:08:00
R.I.P
作者: may88772003 (天妇罗好辣)   2020-03-13 19:45:00
一代师匠 从小读他的诗长大 希望大师一路好走
作者: treeree   2020-03-13 20:14:00
好感伤的消息...sad...
作者: ailys (アリス。)   2020-03-13 20:56:00
真的是很令人难受的消息。
作者: strawbeauty (strawbeauty)   2020-03-13 23:06:00
R.I.P.
作者: blackeagle (爱上天使)   2020-03-13 23:10:00
微蓝的青春岁月里,背景永远响着的是杨牧的诗歌。
作者: ctra (流风)   2020-03-13 23:10:00
内文重复了两次
作者: hutten (荷腾)   2020-03-13 23:26:00
R.I.P.
作者: ceciliar (西西莉亚卖幸福)   2020-03-14 00:35:00
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