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atball (五车书史落地贫)
2016-07-13 17:58:05〈九月〉 ◎Nuo
我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吗,
我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吗?
历史学家坐在墓穴
身旁是一大群脱缰的兽骨
奔腾,字在奔腾
真实无处可躲
在这有生之年啊,只求
能认出一字
便是一字
我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吗,
我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吗?
天文学家在萤幕前
迷恋于无法究竟的星
与星,与星
不朽是今日放送一尾信鱼
赴往宇宙,期盼来生
它能以光速归来
我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吗,
我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吗?
生物学家声称
研究团队三年期间不离不弃
终于证实于亚马逊河第五支流第二树洞
发现一系新品种的蛙
凡碰触牠,注意了——
眼珠、耳鼓、鼻腔、舌膜、肌肤以至意识*
皆会一点一点
消失不见
我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吗,
我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吗?
一只一只九月底消失蛙
一座一座静谷底黑潭
千手千眼
汹涌盛开
*即六根,佛教用语,包括眼耳鼻舌身意。
======
《论 Nuo〈九月〉的科学哲学风景》 ◎我家里有猫
一、时间命题下的盖式塔转换
只要依循于科学的实证形象:科学知识是累积的,我们便会发现,从
事这些科学工作便是在地基上一层层架构出人类的知识。然而,若我
们检视科学历史的发展,科学知识的累积却都无可避免地历经地基的
全盘推翻,而发生了孔恩所述的在“盖式塔(全体)转换”下科学知
识典范之间的不可共量性,例如,从天动说到地动说,从牛顿力学到
相对论。在这之中,绝大多数的心力累积就隐含了一种徒劳,但又为
一种无可避免的徒劳,终极且非主体本意地说:累积足够的待推翻知
识。即使有着往后的典范转移,那也和徒劳者无关了。因此,开头以
及在诗中重复出现的“我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吗?”此一诘问遂可成
为贯穿上述想法的索绳,同时作为和“徒劳”的呼应。
二、徒劳的累积作为一种必要
这首诗中的科学工作者便是如此被侧写的,即站在徒劳的累积作为一
种必要的立场。如历史学家对于过去的认识,在他们的眼中,过去是
脱缰的兽骨,是奔腾的文字。此处诗中的关键在于,即便“真实无处
可躲”,但并不被人们所掌握,或说,不被诗中的“我”所掌握:能
握有一个确知便是一个确知。同时透露了“知道”“生有涯但知无涯
”,仍旧选择探知,而“知道这件事本身”就成为诗中的眼睛和动能
,带领“我”和读者在诗中推进。
接着,诗描述了“天文学家在萤幕前”的迷恋,其中,萤幕里的事物
的无法直接接触,以及萤幕本身的冰冷感,是对真实的刺探,同时也
隐藏着“不朽”的特质。关于不朽,“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
等”这是痖弦告诉我们历经风浪也得转为市井小民的不朽,关于生活
的、在人类系统内部的。本诗则和其有鲜明的对照:“不朽是今日放
送一尾信鱼/赴往宇宙,期盼来生/它能以光速归来”,是那即使以
光速之姿也无法轻易于此生横跨的事情,是对个人的否定,但并不否
定努力的累积和希望。诗中采用了“信鱼”一词,除了表征如鱼在黑
暗中游动的探索外,也和信鱼本身向北洄游(累积),直到下季(等
待)的产卵季节(新生)到来有关,以此特性去支撑诗中的描述。再
接着道出重复的“我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吗”,诱出了对于存在的疑
惑,对于我们从何而来的疑惑,关乎人类系统外部的问题。
三、盖式塔转换和世界(我们)的关系
在进到生物学家的部分,作者转换了诗的推进,可被理解为作者虚构
了一个“盖式塔转换”的进行。可先注意的是,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反而是对世界、对我们生活的一种理解方式。所以,此处的盖式塔
转换,同时也是对当下世界立足的地基的推翻。
再回到诗的内容,至于为何是以“生物学家”作为主体,除了和前述
信鱼的榫接外,诗作本身并无法做出有力的交代。但是,这也意味着
一种世界立足转换的“随机性”,即你知道会发生,但不能知道如何
发生,何时发生,由谁发生。接着,诗的内容,推进到“亚马逊河第
五支流第二树洞”,此显然为作者的虚构,所提的“发现一系新品种
的蛙”也并不存在。作者很明显刻意使用具体的虚构事物,不啻是向
读者丢出了问题:我们能否认在未来不会存在(不会发现)这样的生
物吗?若我们持着波柏的“否证论”的精神,便会知道我们将难以获
得充分的辩护。就如当初的欧洲人,在接触澳洲之前,天鹅对他们来
说就是白色的,并没有存在黑色的天鹅。回到诗中,作者给了一个大
胆的盖式塔转换设定,若真有一系蛙类,在碰触之后,眼耳鼻舌身意
皆会消失,那么,留下的命题便是:我们是否还算存在于这个世界?
反复提到的时间是否还为重要?作者并没有给我们答案。而是以一奇
异且引人窥看的场景盛放地收束,“一只一只九月底消失蛙/一座一
座静谷底黑潭/千手千眼/汹涌盛开”,仿佛就是历经此次由作者虚
构的转换以后的世界:在人类渐渐消失六根之后,生物繁盛,栖地浓
密,人类则以超乎现在想像的方式存在;此也同时可用来象征著科学
典范转移之后截然不同的知识版图的投映,同时也是不同的世界样貌
的投映。
相较于转换后的汹涌,如果真有这个转换,我想它也将一如过往的那
些转换静悄地来到。这令我想起艾略特的诗作〈The Hollow Men〉,
今摘取相应的片段作结:
“在情感与回应之间/落下了阴影/生命如此漫长/……/世界如此
终结/世界如此终结/世界如此终结/不是砰地一声而是轻啜了一下
”
===
评论转贴自战斗力只有五粉丝页
https://www.facebook.com/poembastard/
作者:
makatub (骆驼 狮子 孩童)
2016-07-13 21:32:00&&
作者:
nuo (春二)
2016-07-13 21:33:00哇哇哇哇哇 非常感谢读诗评诗 !!
喜欢这首诗 不喜欢这诗评 觉得只是拿科哲术语编织一套诠释后硬套 盖式塔 典范转换 否证论云云 几乎都只是失准的类比(论者真的有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吗?)疑问为何以生物学家为主体那部分也是有趣 如果这个认为需要解释的话 那为什么前面历史学家跟天文学家就不问? 后面所谓的世界立足转换的随机性 就是讲不出个所以然硬要充字数...一件作品里的要素间没有牵得上线的概念关系 其实所在多有 提个"随机性" 似乎只是在增添科哲诠释所需的科学色彩虚构一个盖式塔转换也是我非常不懂的 合理假定论者也会把历史学家到天文学家的承接看作盖式塔转换(如果不会的话 那差异在哪?) 那么论者表现出来的就是将前三段不同学者的刻画 分别视为不同的典范以达成典范转移的类比 问题来了 典范转移是对科学"史"演进的说明 因此是有时间轴推演 但这首诗我们找得到线索支持说三个学者刻划除了表面文字顺序有差外 在实质诗的内容里也是有时间推演的关系吗?我是看不太出来 所以这首诗前三段的架构对我来说很明显是三种不同的学术场景并陈 同时不同地 因此不适用必须默认时间变化的典范转移倒可以很简单地说 是从三种角度切入同一个主题:知识(真理)追求得面对时间的有限
作者:
anye (无米巧妇饭)
2016-07-13 23:12:00请问楼上对诗最后一段的解读是什么呢?
第一句的消失"蛙"显然是接续上段 但两段的时间关系不甚明确 似乎也没必要细究 毕竟都无碍于还有时间吗这质问 时间不明的情况下亦无看待世界的观点变化 当然也跟典范转换无关蛙跟黑潭跟千手千眼我看作在同个场景; 千手千眼显然代指佛祖 因此末段可视为跳脱出前面人类质问的角度而以佛的角度做对照 佛的态度是什么呢? 这边有两个不互斥的走向 先讲我较不看重的: 佛对消失中的蛙有所关怀 这是个合理的连结 但就没关乎到头两段
作者:
ctra (流风)
2016-07-13 23:54:00嗷呜~~
另个显然是: 观照那些在有限时间内尝试解决那样有限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的人们 但坦白说我不懂汹涌盛开是什么态度(它跟千的繁多特性相融 但也仅止于此)或许可视为设计的留白 引诱读者跳出担心时间不够的角度(例如: "何苦?")(语毕)
作者:
ctra (流风)
2016-07-14 00:12:00我觉得作者应该没有想那么多吧 不过文本论文本来就该这么写汹涌盛开不错 消失后在别的地方盛开
作者: sunrise1202 (丧赖死) 2016-07-14 06:50:00
评论提的转换明显不是三个科学家之间诗里前两者没有转换的线索。三杯都推倒的水,可能没推倒一杯而两杯不动来得显眼。抱歉多推。我猜我家里有猫可能很穷只好充字数骗骗钱不过我觉得kai大有点误看评论文本了,有些疑问不存在
转换到底是文本里有所线索 或是论者运用文本所留的空白自行解读? 前者的话我会承认我读错了 后者的话我不是反对论者任何时候都不能自由解读 我是反对那些科哲概念在这里被这样不精准地借用字词流动跟其意义的延伸是可以有趣的 但用多了 滥用了 独特性可能烟消云散p.s. "典范"两个字是有意义的 典范转换不会只是随便一个观点转换这篇有些地方还是写得很好 想得很细 但对我来说有些地方想多了...(语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