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ei0721 (wei)
2015-10-01 11:16:37图文版:https://4fun.tw/331S
FB版: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swithoutparners/timeline
先谢谢版主同意分享文章
这是两位在家事法庭工作的咨商心理师的工作笔记和反思
在工作的过程中,得以有机会和许多正在离婚诉讼的家庭接触
有感于父母常常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索对孩子最好的做法
这些文章可以让需要的民众可以参考,并且成为资讯交流的平台
并邀请更多心理工作者一起关心离异家庭与单亲教养的主题
〈您留意到了吗─谈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
文/ 谢未迟咨商心理师
用“父母离异会对子女造成负面影响”这样的说法,不免让人有标签化的疑虑,然而这篇
文章所要强调的,并不是经历父母离异的孩子必定会影响其未来的健全发展,而是试着从
孩子的视野出发,呈现孩子在经历父母分居或离异的过程中常见的心路历程。
1. 害怕父母的婚姻破裂
在父母正式分居前,孩子经历到的常常是父母长期争吵或是冷战,即使有些父母会尽量避
免在孩子面前恶言相向,孩子多半还是可以敏锐地觉察到父母关系的变化,有些孩子会选
择主动向父母表达他们的害怕、希望父母不要分开;有些孩子会选择把这些害怕都埋藏在
心里,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淡漠;也有些孩子会转而将重心放在同侪生活中,让自己
可以在心里暂时“逃离”害怕的感觉。
通常,此时父母正为了夫妻关系焦头烂额,加上孩子的害怕也未必会表现出来,因此有些
时候,父母会忽略或低估了这段不确定时期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以为孩子“还不懂”。事
实上,在父母正式离婚之前的这段酝酿期,孩子就已经开始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了,他们
会对于未来的状况感到不安、不确定、害怕,有些孩子甚至会用“我觉得我们家好像快要
裂成两半了”来形容这种担心家庭会从此破碎的心情。
2. 被迫提早成熟─亲职化的儿童
有些孩子在经历父母离异的过程中,会显得特别懂事和乖巧,他们不但能顾好自己的课业
、生活起居,还能照顾好弟弟、妹妹,甚至在看见父母伤心难过时,反过来安慰父母,成
为父母的倾诉对象和心灵支柱,称为“亲职化的儿童”(Parentified Children)。
对于历经离婚诉讼已经身心俱疲的父母来说,这些孩子懂事的表现无疑是他们最大的安慰
。然而,这些孩子过度早熟的反应,可能让他们失去了原有的童年,他们与家中其他成员
一样经历了家庭的大变动,却选择压抑住自己的悲伤、害怕、愤怒,摇身一变成为这个家
里的小小支柱。
有些孩子的早熟表现只是一种暂时因应情境的反应,但也有些孩子在历经父母离异后持续
扮演这样的角色,一方面是离婚后父母可能有较大的经济压力和较少亲子互动时间,父母
需要孩子担任这个角色;另一方面是孩子知觉到这样的行为表现可以得到大人的赞许,这
些孩子会以他们能照顾家人为傲,而忽略了自己也是一个孩子,也有被照顾的需要。
3. 长期处于父母争吵下的压力反应
离婚代表婚姻关系的结束,然而父母的角色却不会因为离婚而终止,历经高冲突的家庭,
离婚前的战火常会延烧到离婚后的亲权和探视的纷争上。当父母之间不信任对方身为父母
的能力、埋怨对方的过失造成离婚、或是在进行离婚官司的过程中感觉到被对方攻击,常
常会有不情愿孩子与另一方接触的心情,也会放大对方的小过错,来证明对方是不适任的
父母。
当这样的情境下,即使父母已经离婚,孩子仍然在两人的角力战之间拉扯,父母之间的战
火就会不偏不倚地打在孩子身上,即使这常常是父母最不愿意见到的事。例如,有些父母
会探听孩子在另一方家里做些什么,并且找到机会就挑另一方的毛病,孩子会将这解读成
自己讲了不该讲的话,才引发父母争吵;也有些父母不愿意听到对方的声音,因此在必须
沟通的时候,让孩子当两人的传声筒,孩子不只是在传递父母之间的讯息,也要第一线面
对父母的情绪反应。
当孩子长期处在父母紧绷的互动关系之中,会出现一些压力下的身心不适反应,像是紧张
、自我怀疑、焦躁不安、无法专注,表现在行为上可能会有拔头发、不时哭泣、尿床等行
为,当父母观察到孩子已经有压力反应时,不要急于追究、责怪另一方,因为那将会再度
使孩子暴露于父母下一波争吵之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可以寻求专业咨询,共同找出协助孩
子的方法。
4. 失落与悲伤
有一个孩子在谈论父母离婚时,画了一张图来说明他的心情,图片中有一道深不见底的峡
谷,一端的山头是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的手,另一端的山头是一个大人孤伶伶地站着。
这个孩子指著那个孤伶伶的大人说“他就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
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是原先最稳固的堡垒从此一分为二,许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
告诉过他们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他们不知道未来可以怎么跟“住在山头那方的父母”保持
联系、不知道父母这次是不是只是短暂的吵架。因此许多孩子在父母离异后仍一直对父母
复合抱持着盼望,当他们从期望、等待、失望到放弃的过程中,多半经历了难以承受的失
落和悲伤。
除此之外,有些孩子也因为父母离异而面临搬家或转学,他们必须与原来的邻居和朋友道
别,令人难过的是,这些孩子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常常将同侪视为重要的支持对象,因
此他们所面临的失落不只是对于家庭内的成员,也包含了家庭外的支持系统。
5. 往返两个家庭,适应两套标准
若孩子能与父母双方皆维持稳定的联系,即使与父母一方相处的时间和品质皆大
不如前,想念和失落的感觉还是会比较能够忍受。若是父母在离婚的过程中,能在探视方
式上达成协议,并且互相体谅和合作,孩子通常能慢慢地习惯在两个家庭间往返的频率,
年纪稍长的儿童或是青少年很轻易就可以算出下次探视的日期,他们会渐渐在变动中找到
规律,并且让生活逐渐稳定下来。
然而,对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会在适应上遇到一些困难,父母可能过去在教养观念上的意
见就是分歧的,并且离婚之后仍相信自己的教养方式优于另一方,因此孩子会发现爸爸和
妈妈对于门禁时间、睡觉时间、可以上网时间、零用钱多少、能不能参加才艺班都有不同
的标准,年龄愈小的孩子愈难适应不同的标准,他们也会跟父母争吵“我在爸爸(或妈妈
)家都可以!在这里为什么不行!”这种教养上的困境,常会增加父母之间的不满,而引
发更多争吵。
另一个探视会遇到的问题是,孩子可能会因此失去他们对周末时间的自主权,他们的周末
时间被分成“爸爸的时间”和“妈妈的时间”,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于同侪关系更
加重视,僵硬的探视安排有时会让孩子感到失去自由,若能够在探视上依孩子的需要,父
母双方给予彼此多一些弹性调整的空间,都会让孩子更能对探视的安排感到快乐。
回到文章一开始的问题:“父母分居或是离异对于孩子而言,是否真的会有长期且不良的
影响呢?”本文中谈到了许多孩子的心声,他们在适应父母离异的过程中当然并不轻松,
然而,这并不代表父母是造成孩子伤害的主因,没有一对父母在离婚的过程想要伤害孩子
;相反的,许多父母在离婚的过程中,即使自己已经精疲力尽、遍体鳞伤,最在乎的还是
孩子的最佳福祉(well-being)。
多数研究认为,离婚是否会对孩子造成长期负面影响,与孩子的复原力(resilience)有
关。当这样的结果无可避免地来到时,不妨把这个过程当作父母和孩子一起经历的一场考
验,重要的是协助孩子有能力面对这场考验。也就是说,父母若能在这个过程中降低冲突
、增加孩子对于未来的稳定感,有助于增加孩子的复原力、减轻家庭变异带来的伤痛,这
部分将会在后续的文章详谈。
p.s. 谢谢您看完,之前只知道Divorce版,昨天才看到本版,
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一起讨论,也希望您喜欢 :)
若对您有帮助,或是有兴趣了解更多,往后再分享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