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空洞的十字架

楼主: libelant (雷同)   2016-09-19 00:59:30
空洞的十字架 /东野圭吾
中秋节逛商场刚好看到在出清,凭著之前看<<嫌疑犯X的献身>>的印象直接盲购,结果是
今年看到最冲击的一部推理小说,书中的剧情设计虽然偏向平实,对于重度推理需求者来
说可能略显失味,角色的设计也略为平板、单调,但角色面对事件的情绪非常写实,阅读
时心情随着情节起浮,时而愤怒、时而无奈,相当精彩,更带出许多思考空间,特别是在
已经讨论到索然无味的死刑存废问题中,硬是开出一条多数讨论未曾触及的道路,令人阅
后难以平复。
\\\\\\\以下防雷\\\\\\\\
故事是从最纯粹的恶质杀人案件开始,犯罪者的对于杀人的不在乎,突显了对于恶的本质
,从小说的视角更完整呈现受害者家属对于审判过程的无奈,作为法律从业人员,审判过
程中律师的抗辩我能充分理解不受干扰,受害者家属的愤怒以及对于死刑的要求,也已经
是多有讨论,无庸赘言,但作者却在这里观察到一个很精彩的现象,整场漫长的审判中,
被告与受害者家属两个本来应该是最当局的两方,却在审判中逐渐消失,司法审判成为一
场检方与辩方的战争,或可以说是一场闹剧。
这里跳进眼帘的,是郑捷的影子,无力的坐在被告席上,听着自己不太懂的意见,带着一
点可以活下去的渴望,继续与律师共同努力,坐在台下的受害者则是咬牙切齿的愤怒,无
法理解,对于辩方抗辩难以认同,但现在是在作什么?两方在司法程序中,都不是审判中
的演出主角,更像是应答、攻防的道具。
令人不禁疑惑,司法审判究竟是在做什么?是抚平受害者的情绪?是宣告、教导大众什么
是对、错?是让被告清楚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什么是社会所不容忍的?亦或如同书中
提及,让被害者家属加入审判,告诉社会他们所承受的痛苦藉以宣示被告之恶?,但是,
就对于大家最珍惜的生命,展现完全不在乎态度的纯粹之恶而言,这些问题都很无力,
也不重要,充其量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流程而已。
那么对于受害者家属呢?作为一个废死论者,”死刑不能改变什么,协助受害者家属从伤
痛中走出来,才是最重要的”,这总是最简单不过的理由,如同书中所提及,纵使家属总
是希望在被告受死刑宣告时,看到被告扭曲、软脚为自己的罪过深感后悔,可惜多数时候
,被告并不在改变,只是将这段过程视为命运,反正人终需一死,"死刑真得很无力",也
印证同样的道理,但是死刑真的没有改变什么吗?
如同书中所呈现的,对于受害者家属而言,加害者还能在这世界上呼吸、感受、甚至如同
往常般欢笑,但自己最爱的人却再也不能了,这强烈的剥夺感,是任何时候想到都会痛彻
心扉的,死刑真的没有改变什么吗?或许如同书中所呈现的,当知道受害者死亡的时候,
对于家属而言,这场痛苦的路程就已经开始了,加害者的死刑(宣告),只是一个中继站,
让家属能够稍微喘息,然后继续背负著痛苦的十字架继续前进。死刑不会改变痛苦的道路
,不会改变人生已经变调的事实,但至少能提供一点点正义实现的安慰。
随着故事的进展,本段故事却以最边际、最可怜的杀人案件,让我们彻底突破前面的认定
,从而借此自我询问,面对犯罪,我们真的只能透够过刑罚吗?加害者一定要以刑罚的方
式,才能弥补错误吗?杀人偿命,果真天经地义?不能否认,作者设定的角色太过完美、
选择的犯罪也过于煽情,更完全删减受害人家属的部分,藉以强化与纯粹之恶的对比,呼
应了 ”虽然本质都是杀人,但每个故事都应该要有自己的结局”的主旨,惟作者过度的
强化对比性,反而落入反废死论者:“死刑只是通过严谨程序量刑后的极端,并不是常见
”的论证当中,未呈现出完整的废死论点。
不过,这样也已经足够了,因为追究到底,如同书名空洞的十字架,本书强调的重点是
""救赎"",是“受害者家属”亦或是“加害者”,在面对巨大无法承受的苦难、悔恨当
中,所能寻找的救赎之道,这救赎之道并非透过刑事司法程序或死刑,给予加害者空洞
的十字架完成,而是要努力的追求最小可能的实现,完成加害者及受害者家属,自我的救
赎。
故事的最后,作者以一段平庸的结局收尾,也没有再深入评论,但前面的精彩故事
也已经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人深深沉思。
作者: wsfx (阿渊 )   2016-09-19 14:19:00
废死的论点 没有很扎实。不过在死刑很无力的这点,着墨了很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