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的文章大概都是炒冷饭了 不过 我相信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需要的XD 尤其资展前
原本是想从头到尾写一篇 不过发现大多都重复了哈
其实版上已经非常多文章在说明如何选购 稍微爬文大概都能有个底
对于规格 预算的高度 进场的时机 就会有个概念
(说实话 有需求 价格可接受 就是好时机 等 何年何月?
现在也不一定要等资展 网购常常有非常惊人的价格 是在实体店面不可能问到的
因为平台有cover 还有信用卡分期0利率 部分信用卡还有回馈)
新手 或是第一次来这里的板友 多爬文其实会省去很多功夫 问的功夫
因为对于固定需求 预算 其实对应的机器 就那几台
顶多 对于相似规格 产品特性不了解 就发个选购
当然不同的时间有不同对应需求的机器 或者就这样消失也是有的
这篇主要讲比较常见的一些错误还有正确的认知
首先 买电脑 最重要的 不是预算 是需求
一般现实中来问我的 我都会先问 你的用途是什么
上大学不是用途 念某某系不是用途 顶多 只能算是一个方向
需求部分 个人认为 主要分为 效能 功能性 携带性
效能不多说
打lol 当个adobe大师 文书工作 观赏高清无码影片 都有它各自的效能需求
效能需求是以最高的那一项为基准 如果不常用到 至少也要以80%为标准不然很痛苦
建议列出具体的软件 不用多 比较吃资源的就好 不确定就条列没关系
功能性 可以理解成额外的特殊需求 举凡萤幕 扩充性 光驱 D-SUB 键盘回馈感等等
有些人就是一定要光驱 又希望双碟 那就没太多选择 必须预留空间比如m.2 msata
有些人比如机械制图(cad) 通常会需要高解析(FHD以上甚至4K)的萤幕 求精细
最好还有绘图卡 不过笔电端 都很贵 也很重 大部分是MXM的高阶机种 也有焊死的如WS60
修图 平面绘图 设计 就会需要广色域的萤幕 最好要校色才 不会造成输出颜色过艳 色偏
(广色域一般>72%NTSC即是 但也有色域广体质差的面板如PE60=CX62=V5-591G)
D-SUB大部分是因为投影设备没更新 其实HDMI好处多多 转接也不麻烦就是
键盘回馈感同样也限制了最小厚度
所以要轻薄又要键盘好打的 非常少 大概小黑还不错
萤幕参数是可以量化的 google型号看一下http://panelook.com的参数大概就能比较
实际表现一样看NBC等指标性的review最准 当然实际走一趟也可以 方便有方便的限制
键盘回馈感部分 自己按过才会知道 通常键程直接影响 但不一定键程短就不好按
诸如此类 太细就不讨论了
简单说 比完规格(效能) 其实差异大概就在功能性的部分
比如X550JX跟V5-591G 就差在萤幕跟光驱 还有I/O的部分
萤幕 现在都是edp 不会太难换 没把握就花钱
携带性部分 这个应该是最多人有美好的幻想的
常常会看到有人想要有很好的效能 (950M以上) 又要轻薄好携带
基本上要有一个认知
轻薄 就是提供你一个高度的携带性 处理文书工作 其他 没了
为什么? 除了轻薄要加(很多)钱之外 无论在散热 寿命 携带性 轻薄都跟效能背道而驰
通常轻薄的机器最先限制的是厚度 再来才是重量 尺寸一样影响携带
如同昨天发的 散热机构更新文(#1NGc8wEm)所说 截面积 直接影响同管散热的最大参数
铜管打薄的工艺也会让(给代工厂的)预算增加 就会变贵 为什么轻薄要加钱就是这样
鳍片厚度通常也会跟着打折 风扇也跟着做薄 如果温度还是压不下来
只能降频 效能不能正常发挥 机器长期在高温下 寿命也会减少
目前各种review都可以看到 不是我要说的 只有GS系列比较OK而已 其他都会降频
而且轻薄的代价是风扇寿命通常也会变短 卡尘的效应更明显 机身强度也要妥协
然后通常也轻薄不到哪里去 15吋还是有2公斤 加上变压器 没有多好带
GS40 也是逼近两公斤 早一点CJS ZX530搭860M 也逼近两公斤XD 不过这台不轻薄 只有小
再来 你在外面(所谓常携带才能体现轻薄的价值XD)根本不可能打游戏
为什么 因为电池会怀孕 会膨胀 会死亡 严重一点直接烧给你看 爆炸也有可能
一般锂电池充放电电流太大都会减少寿命(看看市面上的快充 颗颗)
你用电池来做为高效能使用的时候 都是在残害电池寿命 放电电流太大
加上轻薄笔电的电池 通常是片状 更容易膨胀(可以看看GS60 技嘉P系列 都是)
实际上 MSI已经更新韧体 限制电池模式下电流的放电电流来预防膨胀
膨胀就是有氢气 然后电池内部能量很高 有氧气 就烧起来 剧烈一点就是爆炸
(可参考 http://ringhk.com/news2.php?id=8479 S5用铁锤砸)
加上960M以上大概都有120W以上的变压器 很大颗 也不会喜欢带来带去就为了打游戏吧
还要牺牲键程 打游戏也不是说很适合
而且笔电除非展示用途 或是要讨论 不然一般使用也是定点
所谓移动也只是把机器从A带到B使用
话说
其实UX303愿意做厚一点 大概就完美了 真的太薄 各种降频跟隐忧
不然他整体规格与重量提供一个效能与轻薄的平衡
最后 预算不多说 3C基本上可以说很大一块是$$叠出来的 SSD 萤幕 机壳 轻薄
一分钱一分货 多少钱买多少东西 你可以吃土 但是要让马儿吃草
需求确定 明摆在那边 麻烦 掏钱 不然不要买 不是说没有机器
推一台预算内规格最好的CP机就好了 但是大部分都是半残 何苦
关于工艺部分
可能大部分的人都听过 "苹果的工艺很好" 其实并不是 是苹果给代工厂的预算高
除了早期双A自己有做 或是蓝天(现在也退出 改做代工) 现在大概很难看到品牌厂自己做
所以基本上就是取决于代工厂的技术跟给代工厂的预算 给的预算越多 要求就能越多
一般公差就会越小 出来的产品也会越精致
所以不要抱怨CP机的组装问题多啦XD 没办法
选购的时候 个人还是建议 如果效能需求就摆在那边 或是一定要光驱等 请放弃轻薄
反之 如果是高度的携带需求 请放弃效能 跟效能妥协 跟延迟当好朋友
需求越明确越好 但是同时需求太多太细也限缩选择 或是被迫拉高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