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7旬翁染疫后手指发黑险截肢 医花3周化解

楼主: ptt8592 (明月)   2021-09-30 14:30:13
完整标题:7旬翁染疫后手指发黑险截肢 医花3周化解危机
发稿单位:中央社
发稿时间:2021/09/30
撰 稿 者:记者张茗喧台北报导
原文连结: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109300172.aspx
2021/9/30 13:58
7旬翁染疫后手指发黑险截肢 医花3周化解危机 | 生活 | 中央社 CNA
(中央社记者张茗喧台北30日电)70岁老翁5月感染COVID-19,此后右手发紫,甚至有3只手指泛黑,发现竟是新冠病毒酿血栓险遭截肢,医疗团队耗时3周清除软泥般的血栓,经长时间复健后重拾正常生活。
国内今年5月爆发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本土疫情,随疫情逐渐稳定,患者痊愈后的后遗症,渐渐受到医界关注。
根据北医附医观察,超过半数COVID-19病患,可能出现肺部、心血管、神经肌肉骨骼系统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的后遗症。
北医附医内科部主任、心脏内科医师黄群耀今天表示,COVID-19不单是肺部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该院5月以来共收治132名COVID-19确诊病患,其中就有4名重症患者出现静脉血栓、1人出现动脉血栓。
黄群耀解释,COVID-19病毒需结合ACE2受体才能进入细胞内部,而心血管系统中也有ACE2受体,一旦病毒入侵恐引起发炎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凝血功能失调,出现动脉或静脉栓塞,也是重要并发症。
黄群耀说,患者若有静脉血栓,会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而动脉血栓则会影响血液供应器官、危迫性较大;若血栓严重堵塞血管,甚至可能造成肢体缺血坏死,病患将会面临截肢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有别一般常见血栓多出现在局部部位,COVID-19会导致的是广泛、持续性的血栓。黄群耀指出,若全身性溶栓可能导致患者大出血,治疗上必须采局部溶栓治疗,慢慢清除血栓后,再以气球扩张术促进血流。
年约70岁的周先生5月感染COVID-19送至北医附医治疗,他的右手掌开始出现泛白、发紫现象,3只手指甚至出现泛黑坏疽且手掌、关节僵硬无力,研判是染疫导致右手臂动脉弥漫性血栓,稍一不慎即可能面临截肢风险,医疗团队花了3周慢慢清除软泥般的血栓,这才化解截肢危机。
此后,复健团队随即介入,北医附医复健医学部医师林昀毅指出,复健团队先后透过视讯、床边指导,历经多次物理及职能治疗才逐渐恢复手部功能,但因染疫后心肺功能严重受损,连爬楼梯上5楼都要休息好几次,所幸后来经过2个多月复健,才渐渐找回心肺功能,重拾正常生活。
北医附医防疫专责病房主任、胸腔内科医师周俊良表示,相较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COVID-19患者以轻症居多,却有超过半数出现一种以上后遗症,包括疲倦易累、呼吸易喘、持续咳嗽,也常出现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胸闷胸痛、肺部纤维化、心肺功能下降、心悸、消化道症状、肢体水肿、肾功能下降、嗅味觉异常、记忆力、专注力下降、脑雾、皮疹、掉发等症状。
周俊良说,在情绪心理方面,长时间的隔离与治疗,甚至失去亲人挚爱,病患也容易出现忧郁、焦虑、失眠、悲怆反应等,更有约30%的重症病患出现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对于重返社会或职场造成极大的挑战。
部分后遗症无法透过药物缓解,需要配合积极复健,并持续研发创新疗法,才有机会改善,北医附医特别规划设置COVID-19康复后患者的复健治疗区,设有医疗级跑步机、手摇机、立定式脚踏车等心肺复健设备,以及体感游戏、扩增实境(AR)等游戏训练,全程由专属物理或职能治疗师指导陪同,盼协助患者复健。(编辑:管中维)1100930
戴口罩,勤洗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