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标题:英相强生急转弯 宣布英格兰第3度封城
发稿单位:中央通讯社
发稿时间:2021/01/05 07:41
撰 稿 者:戴雅真
原文连结:https://tinyurl.com/y3t5dfzh
英相强生急转弯 宣布英格兰第3度封城
最新更新:2021/01/05 07:41
(中央社记者戴雅真伦敦4日专电)英国首相强生(Boris
Johnson)2天前才说学校安全,鼓励孩童返校。他今天态
度急转弯,宣布英格兰地区从午夜起开始第3度封城,学校
也暂时不开课,最快2月中旬解禁。
英国的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武汉肺炎)变种病毒
疫情延烧,英国从去年12月29日单日确诊数首次突破5万人
后,数字就不曾降低于5万以下,已连续7天确诊破5万人,
且逐渐逼近6万大关。
英国今天新增407人于确诊感染28天内不治,确诊人数新增5
万8784人。
强生晚间发表电视演说表示,根据疫情现况,“我们显然必
须做更多”来遏止变种病毒疫情,因此他宣布英格兰地区进
入封城。接下来6周,民众必须待在家中,除非必要购物、
运动、就医等原因不可外出,无法在家工作的人可以外出工
作。餐厅只可外送。
他也表示,小学与中学从明天起将采取远距教学至2月中旬
,除非父母是必要工作人员或弱势家庭儿童才需要到校上课
。
由于学校无法上课,今年夏天的中学会考(GCSE)和高中会
考(A-level)预料将取消,政府将宣布替代方案。
这是英格兰地区第3度封城,第一次在去年3月23日施行,直
到6月才逐步解禁。第2次在去年11月2日,封城1个月。
这次封城措施与去年3月第一次封城时大致相同,不过,强
生表示,这次的不同处在于英国“同时在进行史上规模最大
的疫苗接种计画”。他认为状况到2月中旬将会好转,因为
政府届时能让前4个优先群体都接种第1剂疫苗,将大部分民
众排除在染疫风险之外。
强生表示,政府医疗专家建议英格兰地区的冠状病毒疾病警
戒系统(COVID Alert Level)进入最高的第5级,这代表若
不采取任何措施,医疗体系将在21天内达到饱和。
英格兰先前最高为第4级,这是首次升高至第5级“红灯”。
“金融时报”报导,英国4大医护人员工会发表联合声明表
示:“若不采取进一步行动,我们没有信心国民健保署
(NHS)能够应付不断升高的入院患者数,许多地区都面临
21天内物资短缺的风险。”(编辑:黄自强)1100105
变种病毒疫情严峻 英相强生宣布英格兰封城
(中央社记者戴雅真伦敦4日专电)英国的2019冠状病毒疾
病(COVID-19)变种病毒疫情延烧,首相强生(Boris
Johnson)今天晚间宣布英格兰地区从午夜起再度进入封城
,学校采取远距教学至2月中旬。
强生发表电视演说表示,新变种病毒疫情发展的状况“令人
沮丧且震惊”。科学家认为变种变毒的传染率比旧病毒高出
50%至70%,医院面临疫情爆发以来最大压力。
强生表示,根据疫情现况,“我们显然必须做更多”来遏止
变种病毒疫情,并协助民众接种疫苗,因此他宣布英格兰地
区进入封城,民众必须待在家中,除非必要的购物、运动、
就医等原因,否则不可外出,无法在家工作的人可以外出工
作。
他也表示,小学与中学从明天起将采取远距教学,除非父母
是必要工作人员或弱势家庭儿童才需要到校上课。
强生表示,政府医疗专家建议英格兰地区进入第5级警报,
这代表若不采取任何措施,医疗体系将在21天内达到饱和。
不过他也指出,这次封城和之前2次不同,因为英国“同时
在进行史上规模最大的疫苗接种计画”。
强生表示,英国目前获得接种的人数比起全欧洲加总还要多
。
英国今天开始为民众施打牛津大学和药厂阿斯特捷利康
(AstraZeneca)研发的疫苗。去年12月,英国也是全球第
一个注射美国辉瑞大药厂(Pfizer)和德国BioNTech所共同
研发疫苗的国家。英国目前共有2种疫苗提供施打,希望能
加快施打进度。
强生表示,他认为状况到2月中旬将会好转,因为政府届时
能让前4个优先群体都接种第1剂疫苗。这4个群体包括养老
设施居民与照护人员、70岁以上民众,以及所有第一线医护
人员及社工。
强生指出,若这些群体都接种疫苗,将能把一大部分民众排
除在染疫风险之外。“那么我们就能解除很多限制。”
强生表示,他认为未来几周“会最辛苦”,但他也认为这将
是疫情好转前的最后一个阶段。
根据统计,英国今天新增407人于确诊感染28天内不治,累
计染疫病故攀升至7万5431人。确诊人数则新增5万8784人,
累计确诊人数271万3563人。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指出,英格兰地区目前疫情显然
比去年11月实施第2度封城时更加严峻。去年11月5日,英格
兰感染率约为每10万人247人染疫,但现在已经攀升至519人
,将近2倍。(编辑:张佑之)1100105
新闻来源:中央社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105001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