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疾管署发表的论文的内容整理

楼主: turtle1210 (笑鳖的那个人)   2020-05-06 22:40:49
发稿单位:JAMA Intern Medicine (期刊)
发稿时间:2020-05-01
撰 稿 者:Taiwan COVID-19 Outbreak Investigation Team
包括疾管署与台大研究人员在内的团队
原文连结:https://reurl.cc/qdvlrg
还记得吗?几天前记者会上政府帮自己的论文打广告。
我不是这领域的啦,但论文还算看得懂,然后发现板上
好像没人发,就想简单摘要帮自家人宣传一下。
论文不知能贴否?好像能放新闻(因为记者会有广告过,
当记者会延伸?),好像也可以放整理(论文本身刚好
是自家疫情整理)。啊如果不能贴就删吧。
简单来说,CDC拿了前100例确诊个案,去追他们2761名
密切接触者,然后看他们接触的环境及时间点,看会不
会影响传染机率。
接触环境很好理解,研究里分成四类:同住者、非同住
家庭成员、医护机构、其他(朋友、同机乘客等)。
接触时间点比较复杂,先看图:
https://i.imgur.com/Aki1RyV.png
这里每根长条都是一个接触者,长度代表接触时间,横
轴数字当然就是时间点。但数字有正有负是什么意思呢?
那代表带原者发病后的第几天,+5代表发病后第5日,-5
代表发病前5日。
所以从-5到+5的长条就代表,该接触者跟带原者在带原
者发病前5天到发病第5天间有接触。
啊上面那张图有两半,上半部都是确诊(也就是接触者
被传染了),23人(1人因故剔除);下半部都是验过阴
性(没被传染),2700多人。
好啦,现在来看最核心的结果吧:
https://i.imgur.com/KleOLby.png
头晕的就看蓝线就好,蓝线代表接触者中出现症状的比
例。横轴是“接触起始日”,也就是刚刚长条的头。你
们看左图,如果是在带原者发病第五天之前就开始接触,
那感染率大概是1%,但没有出现发病六天后才接触然后
被感染的案例。
右图是只看家庭(同住+不同住)接触者,感染率跳到8%
左右但一样没有发病六天后开始接触结果被感染的案例。
背景的长条是个案数,褐色是确诊,绿色是接触者人数。
所以为啥要研究这个?因为这代表发病一段期间后的传
染率可能非常低。作者们相信发病前是有传染力的,因
为有发现只在带原者发病前接触过他,结果还是被感染
的个案。
如果这被证实,那就代表若有必要(比方说医疗量能饱
和),那隔离可能不用隔离那么久,轻症关几天后放回
家居家隔离或自主管理之类的。
还有,如果传染力主要在发病前期与未发病前,那入境
检疫措施或许更加重要,因为这样还没出现症状的人就
不会趴趴走。
我自己脑补个东西:这个啊,其实是可以拿来粗估R值的。
100个个案传染给23个人,R值大概就是0.23。对比:欧
洲大流行区一般预估封城前是2到3,封城后是0.9。如果
用台湾整体数据来很粗糙地估计,那R=0.15~0.26,端看
你敦睦要不要放进来。
这真的差很多。研究团队没有提到R值但有提到家庭外感
染非常少的事实,论文有写到:“虽然政府尚未实施社
交距离措施,但民众却已自发性减少社群互动。”
题外话,不知道有没有乡民能提供学界对这篇的评价?
推特上有学者说是很宝贵的资料,样本数2。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