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糟了!是世界奇观:双年展的全球泛滥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6-09-21 00:20:2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9163
by 沈 伯丞
两年一度的台北双年展,已于9月9日周五开幕。台北双年展作为台湾最大且最著名的当代
艺术活动,其不仅标志着当代艺术在台湾的最新趋势,更投射著西方策展人的台湾当代艺
术再诠释的眼光。这个西方再诠释的台湾当代艺术双年展从1998至今已经10届了【1】,
双年展这个艺术展示机制蔓延全台,成为了主导台湾当代艺术风景的最主要力量。
从台北双年展开始包含,高雄的钢雕艺术节、货柜艺术节以及FORMOSA雕塑双年展、国美
馆的亚洲、台湾双年展以及国际版画双年展、新北陶博馆的陶艺双年展,嘉义北回归线国
际艺术节以及酝酿中的台南摄影双年展【2】。台湾双年展模式的艺术展览其密度之高,
大概跟什么公共建设都会变成百货公司一样,宛如世界奇蹟。
然而这个什么展览都要扯上双年展模式的风潮,并非台湾独有(尽管我们的密度傲视全球
),而是一种全球性的艺术产业流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全球的双年展从20个暴增
至上百个,而且持续增加中(现阶段的全球增长趋势已经减缓),台湾的双年展模式风潮
,依旧是全球热的感染症候罢了。在这个遍地双年展的时代里,我们真正需要去认识的或
许不仅是双年展展了什么,而是为什么双年展以及这个风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批判、对抗全球化特别是全球化资本扩散以及西方文化霸权为主轴的双
年展,从其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便一直是国际的、全球的,而且是西方文化资本霸权的,其
发展历史更充满著国际政治与经济在文化宣传上的策略企图。
本届台北双年展的主题是“当下档案·未来系谱”,或许在品味双年展中的未来系谱之前
,我们还可以先稍稍回顾一下双年展这个世界奇观的的全球发展历史以及生成系谱。
从文化扩散的角度上看双年展制度的形成,那么或许可以说双年展始终是伴随着全球化版
本更新而转变的艺术机制。从最早的全球化(1.0版)开始(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前叶,
威尼斯双年展以及惠特尼双年展),双年展机制伴随着全球化的展示,双年展与全球化的
相互附随性,正解释了为何当世界进入高度冲突期(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期间,
双年展的全球展示体系基本上难以伸展、扩张。
同样的,正是全球化的基础,让双年展在1980年代后期(冷战后期)开始出现了初步的拓
展,直到全球化2.0版本的20世纪末(1990年代),双年展对艺术发展及趋势真正具有主
导权及诠释权。遑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盛行的21世纪初期,这股风潮不仅席卷了进入全球
经济体系的东亚、南亚、东欧以及非洲。在这股双年展热潮中,所创造出的第一批英雄与
明星便是以史泽曼(Harald Szeemann)、恩威佐(Okwui Enwezor)等人为主的“超级策
展人”。策展人制度也伴随着双年展的全球扩张而应运而生。
策展人制度及明星的诞生有着独特的时空背景,回顾全球化2.0版本初期(1980年代末期
至1990年代初期)的世界,是一个电脑网络仅能以电话拨接,并且全球多数地区通讯尚未
数位化的时代,绝大多数的国际通讯依旧仰赖越洋电话和黑白传真的点阵式输出。那是个
西方艺术理论及发展潮流,仅能通过少数学成归国的个人与海盗版断简残编的著作节译来
认识的时代;也是个通过高度个人的艺术认识论来管窥全球当代艺术潮流的时代。
正是在这种时空情境中,四处游走的策展人成为了全球艺术现场中情报与资讯最为集中的
个体单位,因此在高速扩张与发展的艺术机制中,策展人成为了唯一具有大量资讯及高度
资讯整合力去说服新兴城市(特别是非西方-主要指西北欧及北美)举办国际艺术双年展
的专家。
如果说2.0版本的全球化催生了策展人制度与策展明星,那么在后wiki及google时代(资
讯不再由少数人把持并且资讯传递近乎零时间差)的全球化3.0版本,将可能发展成策展
明星之死(可以类比成推销员之死)。至于双年展的前景,则从2013年挪威所举办的双年
展座谈“To biennial or not to biennial”来进行思考,或许以城市及国家力量推动的
双年展机制,将随着“策展明星之死”而落幕。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2016年的台北双年展“当下档案.未来系谱”,更增添了几许遥望的
历史与乡愁感受了。
第三世界延烧着欧陆与英美文化诠释权战争
双年展始终是全球文化资本扩张的现象之一,讽刺的是,其生成基因中最鲜明的却是反全
球、反资本的马克思社会主义乌托邦思想。回顾双年展的全球历史,可以发现在2.0版本
的全球化之前,除了威尼斯双年展以及卡赛尔文件大展外,其他具影响力的双年展大致都
落在所谓的“第三世界”,其中“圣保罗双年展”和“哈瓦那双年展”更是重要的指标性
双年展。这个以对抗英美诠释权为主的艺术文化论述机制,也因此更强调于对于后殖民与
反资本主义的特质。
值得注意的是,双年展在盎格鲁萨克逊世界(英、美)的疲弱不振,以及其在第三世界(
例如台北)及欧陆的流行反应的恰恰不是反西方的艺术诠释,更像是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
的视觉对抗。正是在这个视角中我们才可以更清晰地察觉双年展机制的城市,基本上在艺
术史的诠释结构中,大多属于边陲地带。一来欠缺诸如大英、大都会等博物馆,二来也欠
缺诸如Tate及MoMA等具全球影响力的美术馆参与。从竞争诠释权的本质上看双年展,其实
际上是一种以非西方空间的艺术形式(当代)对抗西方时间(艺术史)的策略。
同样从艺术史的视角上观察,也能理解为何最早的双年展会诞生于威尼斯而非罗马了。毕
竟正是因为欠缺深厚艺术历史的美术馆,才会需要多元而宽广的双年展;从争取诠释权的
角度上看,各地双年展的基础战略恰恰是“以空间换取时间”(咦!听起来顶熟悉的【3
】)、以“阵头多对抗香火旺”。
再本届的“当下档案·未来系谱”似乎让人寄望的是,双年展能否为台湾艺术领域累积成
果。犹如韩国光州双年展的寻根脉络(光州双年展的档案收藏与整理钜细靡遗),当我们
决定以美术馆来执行双年展时,累积历史似乎更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当下档案·未来系
谱”说出了双年展的某种历史焦虑以及应有的历史视野,不禁让人好奇,在过往的台北双
年展中,我们累积了多少档案与历史。
双年展的全球热潮,除了上述的文化诠释策略以及全球化扩张因素之外,恐怕存在于双年
展热潮现象深处的心理原因依旧是“经济资本扩张与国族文化宣传”此一不能说的秘密。
我引述约翰.米勒(John Miller)的文章〈你乐于憎恨的秀:巨型展览的心理学〉(
The Show You Love to Hate: a Psychology of the Mega Exhibition)的看法。他认为
,支撑双年展这类大型国际展览机制或当代艺术产业的意识形态乃是一套受制于全球网络
、市场以及经济评估的经营领域。在这个产业中透过文化、政治策略竞争地位,将自身导
入全球的文化经济中。
当雅典双年展的官方网页大辣辣地说出:“双年展也是国际文化工业中的一种经济策略,
一种发展城市的工具”的声明,以及ZKM在“全球艺术与博物馆研究计画”(GAM)网页上
写道:“在许多国家,当代艺术成为一个经济计划,包含了具有美术馆及博览会的巨型文
化特区,于此同时,当代艺术亦扮演了一个社会政治的推动力量。”的说法,清楚的指出
其全球资本经济扩张的本质,双年展作品中那后殖民与反资本主义特质,遂成了新兴的时
尚品味。
从消费经济的角度上看,“双年展”永远是深具“奇观”(Spectacle)的场景,一如博
物馆大厅里那只昂首的长颈龙骨骼标本一般,吸引著前往博物馆及城市朝圣的观众。这个
应MICE(Meetings, Incentives, Conferencing, Exhibitions)会展经济及产业而生的
观光经济,恰恰是双年展在全球拓展的重要动力。而若从这个经济驱动力的角度上看“
To biennial or not to biennial”,则可以发现,双年展在成为了世界奇观后,不再具
备“奇观”的魅力,渐次地丧失全球拓展的动力。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艺术“奇观”如
今转移至艺术博览会身上了,君不见全球巴塞尔博览会正在逐步蔓延。
当下的档案将是未来的系谱,凝望着本届台北双年展时,我们或许还可以看见从未来反射
至现在的复古幽思(Nostalgia)。同样的,台湾各地准备要发生的双年展计画,让我们
看见了双年展热潮在落幕前,最后的余晖。要知道这毕竟是世界奇观呀!
【1】1996年首届双年展以“双年展”为名,当年的主题为“台湾艺术主体性”,1998年
更名为第一届“台北双年展”。
【2】台南的摄影双年展,目前预算尚未通过,不确定是否会列入明年的预算中,若否则
不会有台南摄影双年展。
【3】蒋介石对日抗战的主要策略。
展览资讯
展名:2016台北双年展“当下档案.未来系谱 : 双年展新语”
时间:2016/09/10-2017/02/05
地点: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