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olaiy (olaiy)
2014-11-25 20:36:15==============================================================================
【展览名称】2014台北双年展:剧烈加速度
【展览地点】北美馆
【展期】2014/09/13 - 2015/01/04
【票价】全票30元
==============================================================================
迟了快两个月才去看双年展,今年参展艺术家阵容很华丽啊!下面就说说心得这样,
也请大家多指教了(鞠躬)!
文图完整版:http://karenlin7912.pixnet.net/blog/post/59350996
===========================================
今年北美馆双年展的主题是“剧烈加速度 (The Great Acceleration)”。策展人尼可拉
布西欧(Nicolas Bourriaud) 挪用地质学之专有名词“人类世 (anthropocene)”,以重
新思考近二百年在人类生存下之地球历史,借由当代艺术作品探索人类与动植物、机械、
物件间之连结、移植及交互作用。
下面就所谓“人类世”做比较多的说明,私以为这样比较好进入本次双年展主轴及选入之
作品。
“人类世”一词是由1995年诺贝尔奖得主,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 克鲁岑所发明。他认为人
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足以成立一个新的地质时代。
如同史前生物生活于地球,白垩纪的恐龙与植物化石、更新世冰河时期之动物骨骸或岩层
中之碳含量。人类之生活证据或多或少会留在岩层中,几万年后,人类文明几乎不可能完
整留存,金字塔与大楼会化为尘土,但人类开发核能、制造化学物质等所造成之地貌改变
,确实比数百万年前之生物更加剧烈,甚至是他们不能及的。一直到现在,人类继续改变
地质,燃烧煤炭汽油之残余物、制造电子产品所剩余之金属化合物、核爆在短期内所产生
的放射性落尘等都是分界出人类世之重要岩层证据。
恩....对应这次双年展,虽是引用地质界的名词,但研究地质学到这里就够了(不然会模
糊主题)。简单来说,“剧烈加速度”便是以,人类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迹”连结“物”
为主体中心思考人类与物之间之交互作用与关系,而非以一般往常之角度从人类为圆心去
思考身边之物产、不动产或现象。
===========================================
【物权宣言 Thing's Right(s) Declaration】 吴山专 & Inga Svala Thórsdóttir
【物权宣言】挪用联合国人权宣言内容,将所有关于人权条文的主体转变成“物”,以“
抵制对物权的‘侮辱和轻视’”。乍看之下,可能会认为是件容易的任务,把“每个人”
改成“每件物”不就好了...实际上,艺术家在制作这件作品时,甚至做了一本专业术语字
典,研究对应“人为主体用的词”与“物为主体用的词”,加上,英文文法中主被态的转
换更是一项大工程。当人以自己的语言来说明自己的事,相当容易;但以自己的语言,代
替物发言却是意外的有挑战:如
Everyone "is entitled to" 便须转为 All of it "is being entitled to";
"sex"(the state of being male or female) 转为 "gender"(the fact of being male
or female);
"language" 转为 "vibration" (震动:近乎平衡的周期性运动或摆动);
"religion" 转为 "specific gravity" (比重);
"liberty" 转为 "state of at large"。
总之呢,在这可谓建国大业的工程中,人类只是替物发言罢了,不要忘了,物比人类更早
更早存在于世界上。这件作品是个很哲学的思考坑洞阿(远望)。
======================================
【水洼 Paddle】 Marlie Mul
这次主角是“脏脏的水漥”,Marlie Mul 是一位专注于做出日常生活中脏脏的东西的雕
塑家 ex:菸屁股、水漥。北美馆一楼展示空间内,散布了七个水漥,这些水漥是平常在街
上所能见之物,很平淡却熟悉之物。当然观者很清楚,美术馆里的水漥是假的,而艺术家
便运用这种“眼前的黑不是黑”的提示,请观者思考:到底什么是真相?人的社群中不乏
出现集体骚动,姑且不论引发之目的为何,但终局貌似只剩下为破坏而破坏,为对立而对
立之场景,旁观者就这样看着这些脏脏的水漥(纷乱),似乎没能做到什么......
======================================
【盲人带领盲人 The Blind Leading the Blind】 Peter Buggenhout
这三件巨大的系列作品主角是“灰尘”。主题【盲人引领盲人】来自于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的画【The Blind Leading the Blind】,其典故来自圣经马太福音15:14耶稣
所言:“如果盲人引领另外一个盲人,那么他们都会掉到坑里。”姑且不论耶稣到底想表
达什么,回到灰尘与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的画来说,这幅作品的重点是在一串动
作流畅的盲人抑或他们掉进坑?重点是在灰尘抑或被灰尘盖住的东西是什么? 我想答案
应为前者啊。
这三件作品算是这次双年展最有存在感的作品啊,不管是体积抑或年久的粉尘与黏剂的混
合味(这味道已经不是国小放桌椅的地下室可比拟,而且灰尘应该是用手拿起来会顺道带
起一大片......)而这就是Peter Buggenhout 作品的特色:乍看不知道是什么,又当我们
知道它是什么,则造成了反感与恐惧。
Peter Buggenhout 创作的材料都是些恶心的废弃物,像是吸尘器吸到的垃圾粉尘、动物
内脏、工业废料。而“灰尘”便是优秀的材料,毕竟就是个中性普通,来自于人体、器物
、地方等碎屑之综合体。在艺术品的表面下,灰尘提供了原物(废弃物、内脏等)一种神秘
的伪装,将物件的象征性彻底清除,让我们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而生想像。从而,形式只
是艺术家陈述观念的手段,材料的特性与更进一步的思考方为其目的。
================================
【Assault】 Matheus Rocha Pitta
粗糙水泥板上与其上之新闻剪报,像墓碑一样一块一块倚靠在展示间的墙边,暂时放在那
儿等一下要用一样。依Matheus Rocha Pitta 所述,水泥浇铸现成物的方式,其实是巴西
当地(艺术家是巴西人)廉价的盖坟墓技术(水泥板棺),在制做过程中为了不让水泥黏住木
板模,所以铺上旧报纸,所以拆掉时,水泥板上多多少少会留下报纸残片。
然而Matheus Rocha Pitta 却刻意地在水泥板上留下报纸上之手势与政治宣传广告等讯息
,引起观者注意。手势一直以来就是个容易做到而无声传递讯息之方式,在集体活动中亦
扮演重要宣传角色,或许艺术家有意以廉价的水泥棺板的来对当局之意识形态表示抗议,
“一‘脚’已踏进棺材里”的讽刺。
==========================================
【尼安德塔人容器 Neanderthal Container】 Nathaniel Mellors
Nathaniel Mellors 关注的议题为大众媒体的运用虚假的资讯控制大众与大众的被控制化
。影片中的安德塔人穿越到当代,穿现代衣服、融入现代社会,不断尝试自由落体运动(
是真的掉到地上...);镜头再切到很老派令人窒息的片厂人造洞穴房间内,对着人形娃娃
自言自语失控及崩溃;再切到星际大战般的外星人自述时间。
这录像便不断交错在神经病安德塔人的户外高空弹跳加上闲聊与在令人窒息的洞穴里崩溃
。在真实与虚假的界线中来回摆荡,进而提出人与媒体、资讯中真实性的探讨。
=========================================
【黄金幽灵 Golden Ghost(Reality Called, So I Woke Up)】 Surasi Kusolwong
引用Surasi Kusolwong 所述:
“这件作品让艺术作品的‘遗失’或‘消失’这个词有了新的概念和意涵。正是因为金项
炼在观众‘手上’所造成的‘缺席’,整件作品才完整。”
同展间内的一个柜子上的蓝色软垫,放著一颗从金瓜石拿来的石头,将该石头的“分身”
(艺术家以青铜混金1:1 之“石头”) 放回原取得之处,并说明如果找到那颗分身石头的
人,就可以得到它。从这件作品的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