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徐冰:回顾展 @ 台北市立美术馆

楼主: lslhsu (les)   2014-02-04 19:32:20
==============================================================================
【展览名称】 徐冰:回顾展
【展览地点】 台北市立美术馆
【展期】 2014/01/25 – 2014/04/20
【票价】 全票30元、优待票15元。周五免费,周六凭学生证免费。
==============================================================================
正文图文好读版(强力推荐):http://goo.gl/Wx1SGi
徐冰:回顾展
25. January 2014 – 20. April 2014
台北市立美术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日庶务极多,终于逮著机会,按自己的脚步看了徐冰的展。展场中还巧遇艺术家,只是
他看起来非常忙碌,直和馆方讨论各项事宜;不好意思也胆小,没打扰,否则真想问他“
徐”字怎么写才好看。不过后来看了他的〈新英文书法入门〉,想着反正两岸的“徐”就
如他〈转话〉作品当中多次的转译,一个Xu一个Hsu,再回归徐冰自己的符号语汇,也早
已是两样了。
徐冰 (Xu Bing, 1955-) 生于重庆,出生的那天罕见地下了雪,于是取名为“冰”。在北
京长大,文革时期被派驻深山僻壤,大量地接触了农村的传统文化,以及深入民间写生。
在中央美术学院时期主修版画,除了版画的复数性、媒材的多元性深深地吸引他,从前古
朴的农村元素,也被带进了他的毕业制作《五个复数系列》(Five Series of Repetitions
1986-87) 里。
_
〈五个复数系列 ── 田〉(Five Series of Repetitions: Field, 1987) 事实上共有13
幅画面。以边刻木板边印刷的方式,将一块木板的旅程印制排列,再裱在同一张长形的纸
上。由最初无颗痕的全黑,随着刀痕越刻越多,油墨越沾越少,变成全白。由始至终,由
有至无。原先版画那种把不同颜色、板模直接堆叠压缩的特性,被线性地分解,有了时光
的流动性。稻谷、蝌蚪一刀一刀地成形,成群地被复制,再成群地淡远;配合农耕一季当
中有与无的转换,成了一首缭绕耳边的交响诗,终究乘风而去。
_
像《五个复数系列》这般颇有时间性的版画作品还有〈My Book〉(My Book, 1992),这件
的最终状态不是大量的空白,而是一般木刻版画“完成”的状态,一旁摆着原来的版;算
是徐冰对于“文字”或是“符号”主题的早期作品之一。
宛若字典中的一页,每个英文字母都以中文字来标音,A是哀,J为介一,T为剃,U为幽。
像是初学会字母的中小学生,在字行间细碎地写下注音符号,甚至听到的“声调”也自以
为地成了标记的一部分。然而在许多日子以后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录音带里老师的ABCD有
些唸一声、有些唸二声、Z都唸四声:啊!原来英文没有几声几声,Z只是因为唸完了音才
会掉下来啊。
先来讲讲简易的符号学,会一点看徐冰的作品时会更流转。依照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的说法,符号,特别语言符号由两个部分组成:
Signifié和Signifiant。前者是指对这个符号的概念或是想像,比方说“书”的概念、
“版画”的概念、“看”的概念。而后者是这个符号的语音呈现,也就是在表明“书”、
“版画”、“看”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有书的概念、加上对于“书”所发出的声音,才
算是“书”完整的语言符号。
可是语言和文字是两回事,词和部首/字母是也是两回事。想想字母A:字母A本身的概念,
也就是Signifié的部分,其实相当薄弱;Signifiant的部分则是字母A的声音[?eI]。故这
种符号只有表音层面,并不属于语言符号,只能称为字位。 (但当"a"的Signifié代表“
一个、一件、一只……”,Signifiant为声音[@]时就为语言符号了,同时也是一个词)。
徐冰以“哀”这个字似是而非地对应字母A,一方面为缺乏的Signifié的字母A填充了新的
概念,比方悲伤及怜悯;另一方面也改变了Signifiant的部分,由[?eI]变成了[?aI]。
耐人寻味的是,徐冰选择的中文字都是带有稍微负面意思的词汇,例如“哀”、“癌斯”
、“屁”、“危”、“贼”等。除了给无意义的字母本身安了一个荒谬怪诞的意思,也呈
现了徐冰开始留美时,对于街道等处来来去去的文字与声音,那疏离、陌生又尴尬的情感
。〈My Book〉也如《五个复数系列》,一幅幅带时间性的连篇版画,就如同私密的日记,
书写着对于文字的咀嚼、吞咽、理解与反刍的繁复过程。
_
把玩文字、符号、词汇,〈My Book〉自然不是徐冰第一件相关的作品。《天书》(Book
from the Sky, 1987-1991) (原名〈析世鉴 ── 世纪末卷〉) 中,徐冰创造了一本本印
满文字,却无人能懂的线装“有字天书”。
书上所印的是由活字版印刷而成“假字”,这些假字由中文里不同的部首偏旁、按照造字
的布局组成;它们有汉字的方块性规格,却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也就是说这些书虽然经过
严密精准的装订、排版、印刷成书,却完全没有书本传递讯息或是知识的功能,一般人对
于书本 (相较于纸张) 的敬重也因此变得尴尬。旁边墙上以及悬吊在上空的卷轴也被这些
假字布满,呈现了文字的书香气息,却完全没有内涵。
这些既没有Signifié也没有Signifiant的“假字”,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知所云
的文化讨论。那些被卷入莫名讨论的文字像是被剥了一层皮,失去了文字的尊严;徐冰用
这样作品来反映这些不合适的感觉,并认为这样意与声的抽空是保有文字尊严的方式,带
给当时中国艺术界更深刻的文化警觉与反思。
_
在表演艺术作品〈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A Case Study of Transference, 1993-1994)
中,徐冰在当时的展区设置了一个小型的猪圈,猪圈中散落着一地的书本。然后在一公一
母的猪只上,以活字章印的方式印上假英文和假汉字,任凭牠们俩在书堆上追逐、发情与
交媾。
文字是文明表征的一部分,是属于人类发展的独特痕迹。当文字被印在猪只上面时,猪彷
彿成了文明象征的延伸;同时,这些猪只也尖锐地刺问著,我们人类究竟和牠们有什么不
一样,不就是自视甚高地带着所谓文明,再用野性的本能“交流”著吗。这样充满讽刺、
几近暴力的手法,让观者看得无一不震惊,是非常令人自省的作品。
_
另一件与文字有关的是〈新英文书法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New English
Calligraphy, 1995-1998. Collection of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是徐冰用汉字
造字的逻辑,提供英文字母形成“方块字”的方案。一旁有教科书详细说明怎么拿毛笔、
笔画顺序,以及英文字造型方面转成汉字写法的索引。旁边还装置了一个小型的教室,备
好笔墨纸砚和字帖,让从各地来访者可练习新英文书法,或是留下自己想要转写的新字词
这些看似如〈天书〉中不可明了的方块字,事实上是有逻辑的。也就是说,这本教科书是
真的可以阅读的英文词汇,与〈天书〉是完全不一样的理念。下方的方块字看起来虽是个
极富汉字性质的符号,其实为英文的but;Signifié与Signifiant二者皆存在,所以可以
称得上是“语言符号”,只是书写的模式不一样罢了。徐冰再以这些文字为本,书写了爱
尔兰诗人叶慈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的四首诗,创作以信仰为主题的地
毯,甚至他个人的签名都是再转译汉语拼音Xu Bing所形成的方块字。
_
徐冰这次的展览相当完整丰富,从版画艺术开始,创作媒材的多样性实在惊人:从一般的
木刻版画、巨大的轮胎、菸叶、香菸、桑叶蚕丝到万里长城,连911爆炸事件的烟灰都可
当作原料。符号与文字的相关主题更是变化万千,从活字印刷刻的假字、新英文书法、用
汉文字的象形特性写生、到网络符号的开放创作,都可以看出徐冰对符号浓厚的兴趣和对
汉字文化的热爱。
对于生活在汉字文化圈的台湾人如我来说,这个展除了带来对于文化的省思和汉字的认同
,似乎对于“文字本身的力量”,有另外一个层面的了解。排除知识、传达讯息,文字可
以做的事原来有这么多,不禁赞叹,会中文字实在是太好了。
注:由于大部分IPA音标无法显示于BBS系统,此文以SAMPA标音。
楼主: lslhsu (les)   2014-02-04 20:52:00
还有请想去的人早一点到,因为精美导览手册(50页!)有限量语音导览押身分证就可以免费换来用,介绍得还不错可以借
楼主: lslhsu (les)   2014-02-04 20:52:00
还有请想去的人早一点到,因为精美导览手册(50页!)有限量语音导览押身分证就可以免费换来用,介绍得还不错可以借
作者: fishchan (骂人直爽)   2014-02-14 23:41:00
今天去的时候 精美导览手册已经没惹 限量是残酷的好在北美馆的网页有电子版的可以下载来看
作者: fishchan (骂人直爽)   2014-02-14 23:41:00
今天去的时候 精美导览手册已经没惹 限量是残酷的好在北美馆的网页有电子版的可以下载来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