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后人类欲望@ MOCA

楼主: olaiy (olaiy)   2013-12-06 12:25:07
展览名称 | 后人类欲望
展览时间 | 2013/11/23-2014/01/12
展览地点 | 台北当代艺术馆 MOCA
MOCA网页: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9447252
下文文图完整版:http://karenlin7912.pixnet.net/blog/post/54296936
==========================================
先请各位多指教了(鞠躬)
==========================================
策展人引“后人类”(Post-human),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虽然Post-human在定义上仍未
达统一见解,然就广义而言,为现代人对生活期许、性别认同...等。持保守见解者,会
觉得Post-human是个异端,挑战“人类”本质,但我想,这只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分支之一。“欲望”是作品的关键,后人类因为人类欲望而起;有了后人类,我们的欲望
会导向何方?
以下三个议题,是本次展览的三个架构:
一、后人类时代的身体概念与性别意识;
二、后人类时代的欲望指涉与实践模式;
三、后人类时代的生命繁衍与死亡超越,
下面的作品,便是用这三个种类做区分(自行分类)。
恩...下面是私以为认识这展最重要的三个名词:
“赛伯格”(cyborg):机械化有机体 ex:钢铁人
“嵌合体”(chimera):生物身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DNA体细胞 ex:老鼠身上有兔子基因
“跨性别”(transgender):心理上/身体上变性
========================================================
Phil Sayers
他是位变性人,他20年来的作品议题都环绕在“跨性别”与“身体意象”、“性别反思”
上。他试着去当一个女人,一个女性化的我。他分享,绝大多数的艺术家都是男人,而且
依据圣经我们是从男人变来的。
西洋绘画的传统总会有丰满年轻的漂亮裸女展现她们的身体或是以女性为宗教与政治上的
批判客体(ex:女巫),而Sayers将之转化为老女人,一样的赤裸一样的姿态,或是转化为
因乳癌开过刀的女人...从老女人、她自己、她的gay朋友...不断挑战(desire)传统观念
上女性身体的意象。对她来说,男性与女性形象是可以融合的。
Ane Lan
Ane Lan是一个很柔善的人(大概像李安那样),对女性与孩童总充满关爱。往往变装成女
性,模仿、体验女性生产、参与生产过程。作品[Pacto Femininum]是由七张摄影和一部
影片所组成。上面的照片,是录像作品的一个个主题故事,行李箱与强暴;结婚与镜子;
被外遇与有唇印在领子上的男性衬衫;香菸与妓女;堕胎与堕胎药;家暴与肥皂;丧子与
百合花。艺术家扮装成上述受不同创伤的女性受害者角色,企图(desire)模糊被害人与加
害者之间的分际,其实加害与受害已超越单纯的两性关系与性别认同,而是社会乱象与心
理变态交杂的负担。在录像中,Ane Lan不断吟唱着类似的词句:“If you never give/take/say
anything....”。
而另一件录像作品[My Baby],艺术家同样以反复吟诵的方式(My baby.......),扮演人工
受孕工作人员,一边进行人工受孕,一边反复吟唱对人工授精“胎儿”,给予祝福与爱。
试着(desire)思考在人工生育普遍的今日,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类繁衍”这件事情。
Ritty Tacsum
之所以要将这系列作品名为[Shell],是因为“Shell is our skin for human body.”
Tacsum在成长过程,时常感觉自己既是男性又是女性,觉得这是无法摆脱的一种宿命,却
又对自身性别认同感到好奇。她很喜欢观察思考,我们外在的展现( What we showing
outside )并创造出属于她自己的东西。Tacsum这一系列结合身体不同部位的影像作品,
并不是孤立的,她选择去与她母亲做连结沟通,意欲(desire)重新探索自己的身体,并从
中开启一条自我定义的路。
黄赞伦
[安妮],基于人类对中药[龟鹿二仙胶]的需求,艺术家想说,制药需要两种动物(龟/鹿
),那就制造一种生物,让他有该二生物制药所需部位(龟壳/鹿角),就可以只杀一只不用
沙两只动物了...但[安妮]还是具备些许人类特征,在玻璃柜中倚赖人工呼吸器苟延残喘著
,人类制造了非人类,非人类在制造人类的欲望(desire)。黄赞伦反思:“那如果我是那只
动物,我会如何活在世上?”
至于[废弃物],他分享了一个小秘密,他有一个共同生活12年的好朋友,在2011死了,就
是他硬盘容量120GB,RAM:128MB的电脑(苦笑)....而电脑的主机板、硬盘、光驱物镜..
整齐排列在废弃物颈部两侧。其实艺术家作[废弃物]的目的是想“把平常看不到的电影怪
物出现在生活中会怎样?”他分享道:“但当我完成作品时,我好像在做一个墓碑,所以
我说动,他就活了,但后来又发现其实他是死的动作。”
崔旴岚
崔旴岚是韩国人,有一个小型工作团队,都是做仿古代巨型机械生物。当Patricia
Piccinini(其中一位艺术家)问他创作的意图、背后的欲望(DESIRE)是什么时,他憨憨地
笑了,用瘪脚的英文说:“我也不知道.....应该就是一颗BOY BRAIN吧.....”他是喜欢
(desire)作动来动去的装置,把他们做得像生物,并为他们命名。
李小镜
12生肖系列的每个生肖都是将150位不同年纪种组模特儿照片经电脑绘图构成,于纽约完
成。之所以作生肖系列,李小镜说:(desire) “我相信我们人与动物是有密切的关系;
我的的兽性并没有完全解除。” 李小镜不希望别人看他的作品是有趣、喜闹、好笑的,
人需要认真对待艺术。他所关注的是“作品创造过程”,并掌握三个原则:不好笑、不可
怕、在传统、保守型态对待。
============================================
Jane Prophet
这系列是艺术家针对精神病患及其行为延伸的作品。Jane Prophet分享:与其将精神病患
与我们隔绝,我会试着(desire)去打破界线,而最好的方式,便是以相同方式(与精神病
患为相同行为)体验(互动),体验、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Bad Hand: Leave Me Alone]
是Jane Prophet向一位德国精神病患Emma Hauk(死于41岁)致敬的装置作品,模仿Emma
Hauk,不断在同一张纸上反复书写一段文字,直到手痛无法再写为止。并以数位音像记录
自己的过程。上方作品投影,便是一张,正在不断反复覆蓋书写的纸张。
[Manifestations],同样是件与跟踪犯“互动”的writing “writing experience作品。
她重读了五年前一名因跟踪、打昏她而入监的男子所寄来的信(照片、文字、图画),把
他寄来的信放在前面,用那名跟踪犯在信中所使用过的相同字型,在信纸上写下自己被跟
踪的经验。并挑出信中的常出现字或段落,GOOGLE相关图片,做自己的“Manifestations
”,企图(desire)透过字词与物件,了解跟踪犯的内心世界,并回溯当年自己被跟踪的感
受。“我的作品与我收到的信,其中互动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Anna Munster and Michele Barker
〈Struck〉,很喜欢的一件作品,讨论(desire)身体、媒体、科技历史间的关联性,人类
与非人类间的哲学。当我们一早醒来发现突然生重病,四处就医,得到不同的诊断结果及
医师建议,是该如何面对?
以质问现今医疗体系用于透视人体器官、组织的影像新技术,以及各类诊疗器所提供的数
据资料,是否可以帮助患者实际了解病情?两位艺术家研究神经科学之历史演进、诊断过
程、技术应用,融入其作品中。黑白模糊的过患者影像、Jean-Martin Charcot在1880's
的病人素描、病例检查报告上的打字体、MRI影像、患者咳嗽声、陈闷诡谲的弦乐,呈现
发病者当下的恐慌与无助,以三面投影包围观者,使观者模糊了作品病患与自身的经验。
Martin Rieser and Andrew Hugill
这是一件Digital Opera,意图(desire)制造现代伊甸园:舞者即兴的肢体表演、诗词、
乐曲(by Andrew Hugill)、歌剧、3D影像、自然风景(UK的莱斯特)、互动音场装置。
10件录像装置灵感源自于犹太教的Tree of Life (Kabbalah)的10个质点。艺术家尝试开
发数位舞者、探索“What my sounds like in the future?” 回溯人类创造、启动观众
对未来伊甸园的想像。
Kevin Ryan
这是Kevin Ryan客观观看欲望展现的记录吧!纪录了2013年8月在伦敦Notting Hill所举
办的街道嘉年华会,为欧洲最盛大的欢乐派对游行之一。嘉年华释放出潜藏在人类自然的
欲望,透过夸大、炫丽的服装、不断舞动的身体、喧嚣狂放的音乐,在街道上集体展现人
类身体与欲望所交织的超大能量与力道,各种类似性交的动作在鼓譟的街头上不断舞动着
。Ryan的摄影和录像客观纪录了人类最根本的欲望(desire)释放。
Anna Dumitriu
这件作品总让我毛毛的,因为是一件沾满细菌的洋装...维氏柱细菌、母牛分支杆菌、某
土壤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毒牛型结核杆菌、紫色色杆菌、抗生素(茜草粉末、菘蓝
、万古霉素...),布料花纹颜色都是菌落颜色。虽然说已经消毒过了,但还是本能地感到
惊恐。这件作品想表述的想法是,现在科技已可以自由利用这些细菌与其共处(就像用细
菌当成日常生活衣物的然色剂,与身体直接接触),但事实上仍然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
(desire)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很微妙的,谦卑与谨慎还是最重要的。
================================================================
Patricia Piccinini
[Aloft],她是如此说明的,昆虫侵入我们的空间,我们讨厌它们,但另一方面来看,是
不是我们侵入其他昆虫的空间?虫虫窝里的小男生,是如此自在,小朋友(我们)适应科技
/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至于使用人的头发编织虫虫窝,她觉得头发好漂亮,但头发掉到地
上,我们就觉得好恶...
[The Welcome Guest],源自歌德的一句话: “Beauty is everywhere a welcome guest.
” 艺术家创造了一只想像的陌生/奇异生物,小女孩就像虫虫窝里的小男生一样,不会对
奇怪的生物感到害怕,因为其不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Piccinini说明,我们越了解生物与
人的关系,我们会越亲近其他物种,但就会控制其他生物。 她是个相信达尔文进化论的人,
床头的孔雀便明谕了“达尔文的孔雀”,如果大自然能选择美,为什么我们不行?小朋友
眼中的妖怪和孔雀是一样可爱美丽的,他们都是值得欢迎的客人。Piccinini作这系列作
品的欲望(desire)是希望人类能够与大自然和平相处,所有生命根本皆为天真质朴的。
林珮淳
夏娃克隆是有权柄意义与自我复制能力的科技人,人类/科技创造了他,但她却控制了我
们。而夏娃投影下方是六种语文版本的圣经启示录警讯摘录。人类创造科技(desire),却
也同时受其拘束,启示录的摘录似乎预言著科技反扑的末日将近。
Björk
是3D的喔!动画真的很有戏XD 高潮是Björk的被包长出了一个跟她长得一样的泥人,前
胸贴后背得贴在一起(突然想到银魂某一集的幽灵母子)(乱入) 泥人和Björk在游泳的野
兽身上不断前后翻滚缠斗(desire),泥人想取代Björk,Björk想不断挣扎抵抗,最后在
瀑布边缘面对大自然规则,抓住Björk不掉入水中的,是从包包长出的泥人....神话时期
到科技时代,人类对复制生命总存在渴望和想像,而[Wanderlust],便歌颂著一条明知不
会有结果却仍不断寻找的欲望旅程。
作者: iisay (iisay)   2013-02-06 21:43:00
推安妮!
作者: iisay (iisay)   2013-02-06 21:43:00
推安妮!
作者: hypochon (没有名字的猫。)   2013-02-07 03:04:00
推这档展览!!
作者: hypochon (没有名字的猫。)   2013-02-07 03:04:00
推这档展览!!
作者: zon (Zon)   2013-02-08 17:49:00
这个展我看的好痛苦...
作者: zon (Zon)   2013-02-08 17:49:00
这个展我看的好痛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