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1223356 (京)》之铭言:
: 香港电影曾经风靡一时
: 特别是王晶时代
: 其实主要依赖台湾市场的强劲
: 因为那时候,台湾电影市场对外资电影有管制
: 香港不属于‘国外、大陆’
: 所以才能够在台湾毫无限制的播映
: 最典型的是上海滩赌圣拍了二个版本。
: 后续解禁好莱坞配额后
: 台湾国片,香港电影
: 一瞬间全部倒塌
: 毫无竞争能力。
: 逼得香港电影没落,只能依赖中国市场求生存
这个论述大致没错,但台湾电影早在开放好莱坞配额之前,就已经被港片打个半死了。
: 台湾则是不同出路
: 选择‘政府拼命补贴’
: 然后也没有具备才华的年轻编剧、导演
: 拿了一堆补助款
: 拍出一堆‘左派文青风格’的烂电影
: 连黑道片也会探讨哲学问题,有没有很厉害?
这个讲法是有点倒果为因。整个脉络应该是港片在台湾打遍天下无敌手,国片无法与之抗
衡(不过在那个年代,港片也会被视为国片)。适逢台湾新浪潮运动兴起,侯孝贤导演的
《悲情城市》在威尼斯影展拿了金狮奖,也是台湾第一次在世界三大影展获得大奖。即便
《悲情城市》并非商业电影,但顶着大奖光环以及题材话题性十足,在台湾获得8000万票
房。
当时在台湾仍是票房保证的朱延平导演,他跟《悲情城市》打对台的《傻龙出海》仅取得
1000万票房。虽然这些事情都非本人所愿,但结果就是造成台湾政府与导演都想复制侯孝
贤模式,拍出符合顶级影展审美品味的电影→拿奖→挟带光环在台湾取得高票房。
但你说这个策略对或不对?也很难讲。是不是造成台湾过于尊重作者导演而造成商业电影
出现严重断层?自新浪潮后大概有20年时间,台湾新一代导演基本都是作者导演;但又不
能否认这个策略也孕育出李安、蔡明亮等享誉国际的大导演。
: 回来标题
: 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一个现象?
: 讲到台湾的电影、游戏
: 都是只能讲双剑、或者是一堆八零九零年代的老作品
: 甚至还有魔法阿嬷
: 说一堆二十年前的老电影
: 当做自己文化输出的成功
: ‘只剩下“过去”能说嘴’
: 这就是台湾的电影的现况
我觉得与其贵古贱今,倒不如说是时空环境不同(这句话还真好用)。
台湾跟香港电影曾经在华语圈甚至东南亚地区引领风骚,主要还是吃到时代红利。当时亚
洲除了日本,就属所谓的四小龙处于经济飞升期。其中又属台湾跟香港在文化产业上表现
最好,而且两地在文化与地缘关系上又很近,互相拉抬效果又加乘。所以真相不是以前台
湾很强,而是其他地方太弱,真正的高手日本又只专注自己国内市场。
随着时间进展,尤其是中国崛起,过去的畸形荣景就逐渐打回原样、正常发挥罢了。电影
其实是个有一定文化门槛的商品,能够打破隔阂输出海外的几乎都是强国。或许有人会拿
韩国当作特例,但人家的财阀经济台湾也学不来。韩国无论是电影、电视、串流平台、流
行音乐、电玩游戏等等等等,真正做出成绩的或多或少都跟三星集团有关。
如今其他国家也不是闲著没事干,泰国的创意大家有目共睹,越南鬼片与印尼动作片都不
乏佳作。如果抱着要让世界看见台湾(或至少让亚洲看见台湾)的期待,现在竞争对手可
多了。
虽然可能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因为有九把刀跟周杰伦的关系,台湾在青春恋爱小清新的
类型电影上仍有竞争力。以此为基础作出衍伸或变奏,或许有突破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