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40步的距离》宗教与种族难解的习题

楼主: KevinMoleaf (陆坡)   2025-01-21 22:41:18
40步后就是另个世界,两校相邻的难题
直到今天人们的宗教信仰冲突问题,还是一个难解且无法厘清的议题。有时候信仰宗教带
给我们一种认同和归属感,但有时候也不仅让人思考,过去的宗教观到底能否适用在如今
的世代,就像许多以男性主义为主的教义,在女性意识抬头后的时代是否以是过于守旧?
有时候宗教、国家、种族,许许多多因果构成,变成不单单只是当下的冲突,而是相当庞
大的历史成因。
《40步的距离》是一部以色列的纪录片,以当地敏感议题为探讨点。故事叙述台拉维夫夏
皮拉社区有两所学校,一所是信仰犹太教的宗教学校,另边则是多文化背景的社区小学,
两校的距离只有约40步,但彼此信仰、国族认同和学校发展愿景不同,使两边校区有着难
解的矛盾,但卷入这些矛盾的孩子们,却无法了解大人世界的复杂。
《40步的距离》是什么电影
从1948年开始到今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的冲突依旧不断。在历史上,以色列在罗马
帝国时期就被逐出原先所在地,直到多年后1917年《贝尔福宣言》,英国中东政策下,协
助犹太人重回过去的祖先土地上建国,但这中间过了千年已经由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居住
在此,而从过去的宗教冲突变成民族冲突,可以说英国这波策略,加上联合国投票赞成原
先的英国殖民的巴勒斯坦地区转变为以色列国家的领土,这让两边人民新仇旧恨一并爆发

在2024年到2025年间,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哈玛斯组织,曾有多次协商双边停火协议,但
最后都以双方许多额外的事件、谈妥的协议未履约、偷袭或再次袭击等事件,让两地迟迟
无法有和谈的进展。
这也让两国之间居民长期成为战争下的难民,常常安稳没几个月双边又交战,虽然是两国
交战,但两地也有各自平和的区域愿意收容难民,其中较为和平的以色列近内就有接受巴
勒斯坦的难民,但也导致社区居民有反弹的声音。
以色列纪录片《40步的距离》就在探讨两国之间的议题,并以两所邻近的小学为例,拍摄
出不同的困境和想有所突破跟交流的困难点。电影地点为史悠久的绍拉辛宗教学校,与另
一所公立夏皮拉社区学校,之间在社区中所发生的事情。
绍拉辛宗教学校的校长担心难民的增加会给社区小孩上学环境造成威胁,并且也怕让原本
的信仰变质。而另一方面接收难民的夏皮拉社区学校,则是屡屡受到偏激人士的抗议和破
坏公共器物,让孩子无法安全在外活动。
因为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不同,两边学校各自有其发展愿景,但碍于历史复杂观让两边
的期许迟迟无法整合,在社区上还是有着许多歧视与偏见,绍拉辛宗教学校的校长,与公
立夏皮拉社区学校校长,两人多次交涉却迟迟无法认同对方的认知,而一而再、再而三,
又再再再一次的讨论两校之间,关于难民与以色列学生的问题,小学校理复杂的国家和大
人的关系,是否走向理解与共生?
《40步的距离》分析与延伸:
纪录片电影中的城市-台拉维夫,是外界承认以色列为国家的地方普遍,认为的以色列首
都,也是以色列较为富裕的城市。台拉维夫在希伯来语有“春天”的意思,地理位置靠海
,也较远离以哈冲突之地。但有趣的是如是以色列法定,和实际以色列官方列定的首都所
在地其实是-耶路撒冷。但许多大使馆、国防、政府机构,仍然是设于台拉维夫,同时台
拉维夫.雅弗港口,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有4000年的历史。
台拉维夫的犹太人占9成比例,多半信奉犹太教,且人民对于以色列建国有着强烈的认同
感,故面对对其他国家来的难民有着强烈的排他性。在《40步的距离》纪录片中,可以看
出相对激烈的以色列居民,对于难民有着不好的印象。
但其实台拉维夫收留的难民多半与巴勒斯坦无关,而是厄立特里亚和苏丹等国家,其主要
以色列一般民众认为难民让社区有犯罪与不良观感外,因为是伊斯兰教的关系与巴勒斯坦
有所类似,故容易造成民中的联想。
在《40步的距离》纪录片中有多位难民的母亲有提到关于自己国家的“内部问题”,这边
如以厄立特里亚和苏丹的状况,大概推测出:厄立特里亚应该是专制政权和强制征兵,还
有许多政治迫害的因素。
苏丹则来于内战,以色列的自由度与薪资待遇相对来讲比他们国家要来的更好,目前约有
3万多名两国难民居住在以色列,大多数是非法移民。这也刚好符合纪录片里,绍拉辛宗
教学校校长的担忧,同时也是夏皮拉社区学校校长认为,需要让孩子获得教育改变自身的
现状。
可以说电影里面呈现的是较为柔性,甚至轻微的以色列与阿拉伯或非洲地方难民的相处状
况,并且也展现出支持方与反对方,两边价值观,甚至借由两个不同理念的校长对话,展
现出左、右派的碰撞。与大人复杂的世界对比,两边学校的孩子却对另一边只有几步路邻
近的学校感到好奇,两所学校从信仰、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学习都相差甚远,都想有让社
区更加和谐的愿景,但问题从一开始就是相当难解,也无法轻轻放下的国家问题。
《40步的距离》值得一看吗:
这部纪录片是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展现出以色列国家的社会问题。而有
意思的是《40步的距离》并没有认同或反对两方的价值观,可以说不管是不是激烈或是柔
和的态度,两方都在用自我的方式让社区与孩子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
不管是优先保护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或是尊重多元种族,难民人权,并让尝试
让他人融入以色列社会之中,两方都因为自我的价值观而有冲突,解决冲突的方式除了尝
试沟通外,只要弄不好就可能产生不好的效应。
虽然从电影中看见社区有排斥难民的状况,但是从一些当地的电影评论员和,影片中居民
的自序来说,其实夏皮拉社区成立在1924年至今,就一直有个地方的新移民进入,有阿富
汗、土耳其的移民群体,也都带来他们的地方文化,结合犹太教义,可以说其实在过去就
有着多元融合的性质,并非完全的一成不变。如今主要的反移民、难民,我认为主要还是
非法难民的行径、跟战争之下许多刻板印象导致社区人们的反对。
我认为电影中用两所邻近学校之间校长的做法,和互相不断磨合、合作与决裂。在尊重当
地人的传统习俗和尊重难民的生活自由,两方的拉扯,因为成长环境和接触的人群不同,
让两方沟通更加难上加难。
某方面《40步的距离》纪录片中两校的行径,就是一场小小的国与国冲突,配合小朋友之
间生活与打闹,还有与原生家庭的生活处境,电影中没有人能针对现在的社群状况,提出
让两方都满意的做法,也代表难民与社区之间的冲突也将持续下去。
《40步的距离》其实不只讲述以色列,就算是在台湾也面临着这样多重不同种族与群体之
间矛盾的状况,从过去原住民与外国人、汉人与原住民之间,到后续日本人殖民跟台湾人
的冲突。走道当代,东南亚移工、中国配偶、外籍新住民,带来各式各样不同的文化与信
仰,有发生过像电影《九枪》一样的憾事,也有像《费尔的旅程》一样,有着不同的意外
的结局。在价值观的不同,如何求同有时候是困难的,而在一个国家有着如此多族群走到
现在,也许冥冥之中的安排,总有它的原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tcF1LQRdI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