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wer (dwer)》之铭言:
原PO你好,你在文章里用的举例跟形容让我很有想法,
这边针对一些段落回复跟讨论。
: 如题 没有要引战 是真的好奇
: 一跟二都看过但都觉得很普通,但板上大部分是好雷,而原因大多是很有“共感”,很好
: 奇为什么。如果原因是很有共感的人应该都是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而最后得到跟电影结局
: 很像的结论。
我对“共感”的解释,是能够同理电影角色的想法跟行动逻辑。
确实的,有类似的经历或许更能感同身受,
但是,只是“类似”就代表过程、感受不可能完全一样,
更何况结论这种东西,更会随着年纪、经历、其他重要事件而有变动。
我们当然知道人有嫌隙要敞开心胸讲,就像第二集莱莉跟那两个朋友一样,
然而要双方都这么勇敢,真的很难,而正因为“理想”跟“现实”差得很远,
才会有电影填补这个缺口。
: 例如第二集若是曾经经历严重焦虑而最后了解到如何与焦虑共处的人应该会很有共感。如
: 果是这样,电影里的剧情不是显得没有新意,剧情走向完全在意料之内,最后也没有获得
: 什么新的体悟(因为自己已经经历过而得到体悟),那为什么还会觉得好看呢?
: 如果有其他觉得好看的原因也欢迎留言,但我主要是好奇剧情方面,如果说画风精致好看
: 这种我能理解XD
每个人都经历过更换环境的焦虑,住处、工作、学校,甚至家庭等,
而我们不一定身边有人可以倾诉,更没有勇气像莱莉那样逃离。
所以我很喜欢莱莉父母的表现,在她回家时营造一个能让她宣泄的情境,
尤其她爸,既不是强硬要她习惯,也不是示弱搬回明尼苏达,
而是坦白告诉她“我也有一样的感受”,让她觉得自己有伴能抒发情绪。
第二集的朋友关系也是,在夏令营分组下充满竞争的关系里,
莱莉的朋友放下嫌隙主动关心,她自己也意识到这段日子的某些“不合适”,
才能促成彼此的和解。
以上这些过程或许真的“太理想化”,只不过,
我们也会从中看到以往类似经历里,当时应该能走出来的另一条路,
一个当时好像能做得更好的自己,
不管我们是莱莉、朋友还是父母身分。
经历或结论类似是一回事,重点是,你会在里面看到曾经且能更好的自己。
这是这系列两部作品我觉得剧情不错的地方。
即使过去无法改变,至少能纾解一些心结,并作为未来的提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