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沈淀了许多年的Detchment观后感(人间师格

楼主: radical (  N )   2024-05-23 18:00:19
这部电影说起来已经有年代了,也不是什么热门的片
但是对于影迷来说,仍然具有值得一看的价值
这篇观后感写好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
要不要发表也犹豫了很久
这部片完全刺穿了我,也刺穿了许多跟我有同样经验的人
假如你的人生有着沈重的童年与分离的伤痛
不仅会对这部片同情共感
心痛之余,也会感激这部作品,带来心灵的疗愈
如履薄冰地完成了评论,请各位大大手下留情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之前的自己离剧本太近,再加上太迷恋Adrien,一直看不到这部片的问题。
现在有了足够的距离,就能以较为客观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
Writer是Carl Lund,剧本在结构上有着先天上的缺陷。
一个人不可能是病人却又同时想当自己的医生。有个合理的想法是,
剧作家也离自己的经验太近,导致他有一堆想传递的事情,
却又有一堆想隐瞒的事情,这样的矛盾在此剧中随处可见。
Carl Lund 一开始就设定了主角身兼旁白,然而旁白说的话是剧作家的结论,
剧情则是他处处欲言又止的事,这样的设定造成了导演与演员的困境,
角色无法透过自身的演绎来说话,被旁白给限制住了。
电影本身运用了许多手绘的画面,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个是当Ms. Sarah Madison
跟Henry共进晚餐的时候,她诉说了许多自己的故事,当她这样做,
Henry就开始筑起一道墙,因此当她质疑他的人生经验,Henry 便开始尖锐地回答了,
what do you know about me.
同样较为印象深刻的当然也就是整座塔都瓦解的时刻,
当Henry 这个角色最重要的伤痛的来源、祖父死去之后,
对骤然分离的恐惧促使他下了主动分离的决定,
他想要送走另一个对他而言也很显著的存在,Erica.
由于剧作家 并没有处理好自己的矛盾,
想要用许多社会议题来掩盖他心中最想刻划的沈痛的童年与分离的经验,
选择了教师这样的设定,确实是最可能同时面对所有议题的角色。
然而,如果他能够把多一点重心放在这两个困境上,删掉一些枝节,
这部电影可能就会更加成功。
导演决定电影的一切;不管剧作家写出什么样的剧本,
最后导演还是要承担所有的责任。
电影一开始就剪接了大量的角色(教师)们的自白,
然而这对这部片毫无帮助,顶多只是展现一些技巧。
所有其他教师们的情节,也都是相同的问题。
然而这部片最成功的地方在于男主角是Adrien Brody.
Adrien本身就具有让观众一下子就接受投射在他身上的剧本的魅力,
以往他也演过类似的角色,在《The Brothers Bloom》里,
他所诠释的角色就与此片十分类似,要接受他实在太迅速了,
观众根本不会去质疑Henry 的动机是否足够,一切都显得太自然了。
由于他要饰演的是对他人有非常显著影响的教师,若他本身不具有这种特质,
电影就会非常缺乏说服力。因此这一类的剧本,
我想所有的导演跟剧作家第一个会想到的演员大概就非他莫属。
Erica的选角也挺成功,整部片表现地最抢眼的地方就是与Henry的分离,
然而这就是从Adrien本身的魅力而来的。
我在《The Brothers Bloom》里看到一模一样的投射。
Rachel Weisz 也难敌Adrien 的魅力,因此爱情显得很真实。
Erica已经真心地爱上Henry. 也可以说Sami Gayle 已经真的爱上了Brody,
但实在无法怪她,我光是看一张海报就爱上他了,
这个人仿佛拥有一对可以看穿一切的眸子,一颗包容一切的心。
如果所爱的人为自己所做的温柔的种种,都是为了即将来临的分离做准备,
那么当分离突然真正地来临时,没有人的心会不被撕裂。
Henry 无法克服这种矛盾,而分离焦虑是双向的,Henry 的悲伤也是真实的,
此段是与片名最为切题之处。而我感到Sami Gayle在这一段并没有在演戏,
她只是把真实的感情呈现出来,当然演员们本身的铺陈也是很好的,
最具爆发力的瞬间,
当然是Erica意识到Henry 想把她送去收留中心时就崩溃了的那一刻,
然而已经在心中否定了自己的显著影响的Henry 却无法表现出相对应的情感,
是我个人认为此片最为动人的地方。
另外一个成功的选角是小男孩,童年的Henry. 没有任何台词,
却是反映Henry矛盾最重要的一面镜子。
由于Henry与Erica 互动的时候,时常会想到儿时与母亲的互动,
小男孩的长相与演技就十分重要。这个小男孩与Adrien 长得有几分神似,
眼神非常清澈又迷离,如此才能传递一个孩童的自我保护也是充满矛盾的。
母亲与祖父间发生的事情,剧作家与导演都已充分地暗示,
然而暗示就是一种保护的机制,每当有人问及Henry的过去的时候,
Henry总是想起过往却语带保留,然而真实的记忆却是十分残酷的;
说不出口、甚至在祖父即将度过人世的最后阶段时,尝试着消除祖父的罪恶感,
这样的剧情并没有不合理,
因为孩子都真心诚意地想原谅他们的父母/长辈,
然而对一般人来说,这一幕却是很难理解的。
我看了好几次才确定Henry 想替代母亲与祖父对话,
然而消抹既定的事实,并无法改变残酷的经验留下的伤痕,
在这困难的一幕,Adrien以模仿女性声音的方式来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
是非常成功的诠释,如果没有这个点子,叙事的观点将会非常不统一,
因而让观众陷入五里雾中。
在这部片中,所有主要的女性演员,都爱上了Henry,包含忧郁的女学生Meredith.
(所以说不找个所有有毛病的女人都会爱上的人物,这部片要如何成功呢。
但当然我相信没有毛病的女人也难以抗拒Adrien 的魅力)
基本上学生们的表现都很称职,但Meredith 这个角色最重要的部份,
就是必须衬托出Henry 对他的童年经验的愤怒。
当她表现出自己对Henry 投射的情感时,她忍不住抱住他。
此时恰好走进来的Ms. Sarah Madison 先入为主地认为是Henry 让Meredith 哭了。
此时Henry 的反应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愤怒,
就无法解读一句非常不起眼的台词──“Henry 对于童年的记忆与祖父是不一样的”,
他并不想谈,也并没有真正地面对这样的愤怒,
可惜这种愤怒的篇幅太短,又再度反映了剧作家处处想掩饰的矛盾,
其实这部片最想说服的对象并非观众,而是剧作家本身,
当剧本没有足够的客观时,就会发生这种结构性的问题,
企图拉进许多社会性的议题,反而模糊了对人性的深入刻划,
让观众对每一种议题都只能浅尝辄止,且无法主观地做出自己的结论,
因为旁白的内容已经限制了观众的想像。
剧情的解读约莫是如此,然而,还有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台词。台词太过艰涩,
也是造成此片不易解读的先天缺陷。若非有充分的文学和戏剧背景,
一般观众很难去欣赏这些台词背后的隐喻,顶多只能感受到一种暧昧的氛围。
我并没有感到剧作家在刻意卖弄,这也是一种叙事的方式,
只不过回到剧本的先天缺陷──剧作家与自身经验太过接近,
因此没办法很成功地抽离他想传递的讯息,
如果他能够等待至足够客观的心境来写这个剧本,我揣测,
他会舍弃Henry 的旁白,让Henry 这个角色本身去产生说服力,
而不是透过旁白不断地让电影失去客观的立场。
接着来谈谈导演。其实导演已经发挥了极大的功力来安排这个艰难的剧本,
他找了非常称职的演员、用了大胆、拼贴的手法,来演绎这个剧本,
已经让原本的剧本提升不少,至少对专业的电影人或是嗑电影的影迷来说,
叙事方式虽然略嫌繁琐,仍然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
可是我还是认为,如果没有Adrien Brody 卓越的表现,
这部片在IMDb上要拉至7.7分是非常困难的。
他带动了整部片,让整部戏围绕着他运作,他不只吸引了影迷,
也吸引了所有与他对戏的演员。
然而如果一不小心跨越了界线,就会变成一人独秀的、不均衡的电影,
因此将这部片控制在均衡的范围内的,就是导演的判断了。
最后来谈谈史上最年轻的影帝吧。其实我也不知道还能谈些什么,
他就是有影帝的实力啊,然后又遇到一部能考验他的演技的剧本,
一切就水到渠成了。纽时因此评论为继《The Pianist》以来从影最佳表现,
不过由于剧本先天上的缺陷,让这部沈痛又疏离的电影未能成为经典,
在真实生活中,若是经历了那么大的撕裂,分离的怆痛将难以平复,
然而这部片却给予了Henry 和Erica 一个出口,让他们能再度重逢,
可惜的是这却是本片最不真实之处,一个剧作家内心深处的盼望而已。
结尾平平,虽充满意涵与象征,却也是个小小的败笔,徒留怅然之情,
却无法将此片画下一个足够真实、具力道的句点,
有再多的文学性,若无法产生说服力,这样的感染力在影像呈现中势必是不足的,
反而会让观众产生没有收尾的感受。
原本是想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观众自己去决定Henry 的心境,
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成了导演与剧作家的主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