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作家不跳舞:等待贝克特》先跳舞再思考

楼主: KevinMoleaf (陆坡)   2024-04-15 14:22:56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一生、艺术、荒诞和苦恼
在世界瞩目的颁奖典礼上,往往是个人的高光时刻也是象征荣耀,但在等待光采的那一刻
,往往也是内心纠葛最为严重的时候,审视自己是否有获奖资格,或是此时此刻自己应当
拥有什么?或愧对什么?
对于性格纤细且探究内心的人可能是一场无法中断的自我对话,人生故事像是三幕剧,但
总不写好剧情,似乎已经踏上舞台后,我们才开始思考接下来要怎么演。
传记电影《作家不跳舞: 等待贝克特》是以爱尔兰、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者-山缪贝克特
的一生为主。在获奖当夜,剧作家贝克特试图逃离原本典礼现场,与另一个自己对话,他
们从过去谈论到现在,儿时的母亲、跳舞的女子、二战的挚友、伴随一生的妻子等。贝克
特试图找寻人生的污点、戏谑与荒诞,跳上舞台鞑靼的脱离现实主义。
《作家不跳舞: 等待贝克特》是什么电影:
曾经参加过文学的读书会,大家相互读匿名作品发出见解,其中不遑锐利的字眼和对于文
字的缓颊宇解释,最后该篇文章的作者或现场解释小说与故事的安排,甚至说出自己为何
要这样写文章。参与众人的讨论是有趣的,比起自我有限的解读与思索,有更多不一样的
想法,但同时我也觉得这样的讨论有时候脱离不了文人小圈圈的解构,甚至是自嗨与自我
肯定的一种集体式的自娱自乐。
不管是艺术或文学中的现代主义,都是一种对于当时现状的不满与叙述,甚至描绘先天与
环境影响大体社会的氛围,故在艺术上如包浩斯或共产、资本的艺术工厂化的概念,文学
只有文学,为了写作而写作的观念。
20世纪迈入后期接近现代21世纪,后现代文学回归于个人与自我表达,故从理性走向非理
性与从菁英阶层走向世俗,纯文学与通俗小说模糊化,从现代走向后现代在这大时代中的
作家,在思考与创作将受到很大的体悟。
诺贝尔文学奖主,山缪贝克特,就完整经历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文学,并展现在他的小说创
作与后期的戏剧剧本上,电影《作家不跳舞: 等待贝克特》则是用了他生命中影响甚重
的人串起,这位文学剧作家的一生。
与母亲对于文字的看法和想法的不同、成年后受到爱尔兰最有引响力之一的作家詹姆斯乔
伊斯影响与探讨,甚至结识了不同个性独特的女性,在诺贝尔获奖之时,电影以贝克特走
入自我洞穴中,一对一的个人谈判,来串起这位小说剧作家的一生。
有意思的是电影很有舞台剧风格,不管是场景还是人物的用字遣词都很有传统戏剧与文字
小说的味道。并且不以直节叙事的故事而是不连贯但有彼此有关的说故事结构,某方面也
是致敬著贝克特的作品风格。并且以大都是女性串起的故事,让一个文学家的自传变得更
加通俗化且引起观众的兴趣,加上过度夸大的黑色幽默,整体而言是一部不落俗套且速食
化的传记结构,虽然并未讲解细节,但很符合现代人的观影节奏。
《作家不跳舞: 等待贝克特》分析与延伸:
台湾一般大众对于爱尔兰作家贝克特并不是了解很深,比较多是透过他后期的戏剧作品来
理解这位文学家。在台湾,贝克特比较有名的作品是他1952年的代表作也是荒谬派戏剧作
品《等待果陀》。《等待果陀》这部剧大概的故事是讲述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二人等
待果陀的到来,但却徒劳无功的不断循环著等著果陀,而丝毫无推进剧情进展,而每当他
们放弃等待时,就会有自称果陀派遣的信童告知他们,自己正在前往的途中,请他们继续
等待。
这部剧有意思的作品在于,无意义而没有结束的重复性。通常戏剧有经典的三幕剧形式“
触发、冲突、解决”。但在《等待果陀》这部剧原则上只有触发与冲突两幕戏不断轮回而
等不到解决故事果陀到来的结局。
而在这等待之间剧中人物人的互动,透过对话与冲突反应出无疾而终的悲剧和人物的滑稽
。这点反应到《作家不跳舞: 等待贝克特》中,贝克特曾自我对话表示:自己总是想跳
过喜剧来到悲剧。不知为何,总给人感觉人们似乎只有在感觉悲伤才会觉得自我存在,而
生命将尽才意识到当下自己活着。
虽然贝克斯的小说被归类在现代主义的作品中,但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他的作品其实有
很多写作方式和内容有后现代主义的引子,任位是他前期小说最重要的三部曲《莫洛瓦》
、《马龙之死》、《无名氏》,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淡化,用了许多符号与类比的象征
事物代替,这点就以现代主义的细致的写景与为批判而批判的形式不太类似,反而接近于
后现代的自我精神和内心不断审视自我解构的方式,成为一个小说内角色自我对话的循环

而贝克斯小说这点自我提问、审视、试图解决却很多时候徒劳无功,就跟《作家不跳舞
: 等待贝克特》电影里,导演让贝克斯与自我对话这点很类似,不断结构与解构自己,
是后现代主义审视现代主义,理性和感性碰撞的富有玩味的戏剧点。
故也不难想像贝克斯会写出《等待果陀》这样不断循环,并以象征成为剧情主轴的无结故
事。不断在苦境中循环是他在创作里的角色,但现实中山缪贝克特依旧有着与各种女性拍
拖的情欲世界,电影中描绘后者,某方面有是一种对这部传记的黑色幽默。
《作家不跳舞: 等待贝克特》值得一看吗:
这部电影虽然是以文学家的传记为主题,但整体而言却很轻松有趣,尤其是利用贝克特和
与他周旋的女性来勾起观众的观看欲望这点,我觉得很符合现代人想到的情欲刺激,但又
透过角色各种不同于正常的对话,而是有如舞台剧剧本和小说词汇的说话方式这点,展现
出一种刻意营造的矛盾和不协调。
尤其在本片最大宗的都是贝克特与贝克特自己的对话,挖掘内心羞耻感与不同于诺贝尔文
学奖得主光鲜亮丽的一面,相当私领域的生活表达。
在传记《作家不跳舞: 等待贝克特》里,相当多刻意忽略贝克特的杰出,而是将比较不
堪的那面呈现给观众,而有趣的是在里面贝克特的妻子苏珊,曾在某一幕表示过贝克特的
才华根本不需要靠他们(翻拍戏剧和观众)来证明。虽然剧情方面是呈现气话,但某方面
也给予观众一记耳光,表示那些作品你们自己意会,贝克特不需要你们衬托,与如今网络
声量代表一切,塑造形象利用群众追捧的作家名人背道而驰。
贝克特的剧本创作跟文学小说一样优秀,但《作家不跳舞: 等待贝克特》没有呈现他的
代表作《等待果陀》的任何片段,而是选用他讲述三人游,评价较为普通的作品《Play》

《Play》是以三个葬礼的瓮描绘一个丈夫在妻子与情妇之间的三人关系,用这段与贝克特
、苏珊、芭芭拉三人的对比,是一种剧中剧的幽默,同时也在描绘的人的存在的烧脑问题
之于,贝克特文学之外的俗事,也是他对两个女人的情感苦痛与羞愧的来去之间。
整体而言《作家不跳舞: 等待贝克特》是一部表面复古但又脱俗的传记形式,就如同贝
克特跳过喜剧,电影中讲诉的多半都是贝克特不愉快的一面,对于母亲、太太、情人、挚
友等,但同时又伴随着自问自答却未有解答的荒谬幽默。电影中的红风筝是贝克特表示童
年最快的一幕,伴随着红风筝的升起落下,开始了他用文字战斗的人生,而后又看见一次
红风筝在天空逐渐落下,又是一次战斗,无数次内心的风筝,不断起落轮回,随风飘逸无
助的风筝线,也许才是贝克特感觉活着的证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I2blxkIPwA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