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 可怜的东西 - 演给大人看的动物性

楼主: plurrr (ss)   2024-02-15 12:41:27
院线热映中,昨日情人节场次蛮多情侣观赏,别有银幕内外对照关系
好评居多,这里稍微谈一下比较不一样的看法
雷文防雷资讯页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https://reurl.cc/j3VREZ (刊登于网志的含照片 原文)
融合科学怪人与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背景的历史切片改编而成的古典科幻寓言,一位跳到
水里自杀的怀孕女主角(Emma Stone饰演)被打捞起来成为活死人,名为上帝名医移植其
肚中小孩脑袋获重生,重新学习如何成为人。
女主角从实验“温室”,带点悬疑诡异的气氛,而后开始进入启蒙进程,从自慰发现身体
快感,如浪漫主义- 拜伦(文学家)式崇尚感官。并被花花公子持续“开发”享受愉“跃
”。而船上阅读爱默生的书象征著女主角又更进一步具备人的同理心,因为看到世上穷人
受难,《可怜的东西》仿佛把象征因为性关系被收编为妻的父权挖空他的资本捐献出去的
政治解放隐喻,到了下一站19世纪著名的巴黎妓院,以身体自主为名,并以多段床戏表现
著俗世各种奇特性癖好的多样性。
延续导演旧作《真宠》古典戏剧感外加奇幻,把形式方面(美术、服装、场景设定等)做
到顶,相对类似气氛法国导演尚皮耶居内的The City of Lost Children会把一部分焦点
描述各种的怪奇物件,而《可怜的东西》不知道是否票房考量,全片聚焦在女主角的表现
,以人的戏剧性为主。时常出现鱼眼广角镜头,像是监视画面,又好比实境秀,意味全片
进行一场人类的实验。
《可怜的东西》还算是趣味的设定,“做坏掉的人”让Yorgos Lanthimo擅长诡异、不怀
好意冷不防的歪斜感游刃有余,除了女主角一开始肢体障碍的怪奇感,还有如发神经般发
出怪声,同时把大人世界的具备用途的物件与小孩的玩具错置、乱丢,并搭配古怪即兴,
无旋律调性配乐,挑战噪音与音乐的声音定义。
医学方面,对于人存在意义的探究像是延续导演前作《圣鹿之死》血淋淋的心脏画面,但
《可怜的东西》很可惜地猎奇有余,新意不够,或许太着重戏剧表演,没有描述医学技术
的部份。因为如同《未来犯罪》(注1),技术的展现就会是新(概念)的部分,但片中
太快把手术移植直接变成看似有趣的符号、表象的视觉。
更重要的是,之前诟病导演Yorgos Lanthimo 只营造“诡异的感觉”但却“不太实在”(
注2)、为怪而怪,很抱歉,这点在《可怜的东西》完全没有“改善”(improve)!在《
可怜的东西》对白如脱口秀玩弄不少“地狱梗” (姑且不论其古典文学改编的基本功)
就剧情上,以恶趣味制造笑料轻易树立敌人的用意,立竿见影,让观众方便选边站,但无
非《可怜的东西》是以这样寓言鉴古推今,反映当代政治性,政治正确不提,但片中满溢
的象征性与LOGOS(语言逻辑),例如:用读爱默生的书提示女主角开始“进步”会思考
外面世界的社会阶级,这样充满作者明确意念的缩限解读,除了忽略女主角她到底为何进
步的历程与想像(在此医学变成便宜行事的“魔法”),甚至本片疑似以猎奇感包装着健
康导向:女性“身体教育”,多元族群“文化教育”。
《可怜的东西》的becoming human(成为人),相较与当代艺术哲学提倡跟万物学习,或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becoming animal(成为动物),没想到电影开头设定就已经是本片
最有趣的部分了,而后仿佛不断在开倒车?如果女主角象征著一种“进步”史观的话,那
结尾的女主角即将成为医师重新阶级化到底是进步还是退后?最后象征性的三人行,暗示
伴侣关系的开放性,又同时呈现人羊移植的恶趣味,这里想问的是:羊怎么了吗?羊比较
低贱?就该被嘲笑?
《可怜的东西》种种营造著“诡异的感觉”是不是吊诡地呈现一种表面上有趣,暗地里封
闭保守,如商业广告看似好玩,不正是更加危险的偷偷驱使着人们前往消费?也许正是这
样自以为开放,或者我们该问什么是开放?阅人无数的性工作者、AV男优?哲学家还是共
产主义革命份子?
最后必须要说的是,我想导演或编剧都有所误解,哲学并非理性(但你可以说德国哲学家
-康德是在先验的前提谈论什么是理性的范畴)。而是当对世界好奇,就已经是哲学了(
思想的可能)。以这样可能性,显然《可怜的东西》远远比不上同样指涉医学与身体的《
未来犯罪》提出器官(organ与organization(组织化、机构化))与美学评判的关系,同
时提示感官在拒绝赋予意义之间,是不是有一种不需思考的身体性的可能与想像。
(注1)
详见笔者《未来犯罪》一文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23/01/crimes-of-future.html
(注2)
看起来有些被称之为“诡异的感觉”,身为创作者大可以享受着个怪胎的标签C但
若深入来看这样剧本逻辑上与美学风格的矛盾,根本就是,我们说身为创作者还有什么道
德责任的话,就是一种诚恳,一种对真实的表述往往要大于表面的风格或者所谓叙事策略
(或我们现在流行说的“梗”)。这也是我一直觉得,Yorgos Lanthimos的作品一直达不
到真正艺术高度的原因。
以上节录笔者谈《圣鹿之死》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18/01/the-killing-of-sacred-deer.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