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曾经上映过
看似纯朴风格,蕴含了挺有趣的且十分当代的议题
OTT平台有些可以观看
雷文防雷资讯页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https://reurl.cc/E4613v (刊登于部落格的含图说原文)
虽中文片名《爱在满格时》会让人先入为主,看似与爱为名的温情攻势(说“贩卖温情”
太夸张),的确也是在电影故事中主角因父亲病危从都市返回原乡草原,父亲死后认识了
一位没有父亲的小男孩建立了亦父亦友的情感,如此“亲情置换”的准确结构。
但个人觉得很有趣的是,本片的喜剧类型,之前看了一些蒙古或比较偏远地区的电影都是
描述情感与传统,安静调性居多,《爱在满格时》里头两个像是劳莱与哈台,成事不足败
事有余的两人组确实成功达成喜感担当。
不过比较想说的,从电影第一个镜头,因为草原地处偏远手机收不到讯号,需要站在马的
上面,并拿着类似赶羊群的棍子绑着手机撑高才有讯号,故且不论灵感是不是来自于《寄
生上流》开场也是在寻找手机讯号,同时交代了居住地下空间的叙事方式,但确实是一个
把所有议题交织的精彩破题。
除了是因为父亲病危要打电话给在都市的儿子,但主角因为私人情感问题,接到家里来电
敷衍了事(如同自已接到妈妈打来往往也是如此);二是借由手机讯号呈现当代蒙古奇特
的现代性现象,作为一个草原游牧民族必备的马,与全球面临文明化的处境,马与畜牧工
具变成了垫高手机寻找讯号的另一种挪用的工具,会让人思考借由电影用有点滑稽的方式
呈现工具的功用性,在于文明化造成的落差,以至于运用方式的不同。
在此文明并不是等同于“进步”的,而是选择了文明,就必然有所遗失的,如同后来搭建
“讯号塔”(又是一个高明的象征性幽默),其实就只是让附近居民可以不用奇怪的方式
垫高,直接爬到塔上就有讯号讲电话。而电影又呈现当小男孩在草原很悠闲的气氛,打给
在都市打工的妈妈,妈妈也如同一开始的主角很不耐烦。但试想一个状况,如果在都市打
工很忙,接到家里电话,一般人也真的就如同小男孩妈妈很急忙的回应。但电影高明的是
,因为电影呈现草原缓慢的步调会产生气氛的幻觉,其实小男孩子代表的就是依循传统,
以当代的蒙古来说变成是远离俗世的禁欲式蒙古,而妈妈的隐喻正是带着有点悲观意味的
提问:是不是以前成吉思汗的生活方式会逐渐被抛弃掉。
电影的视角并非完全颂扬传统,并非有些电影或纪录片描述传统已快不复存在的口吻带有
怀旧的“情绪勒索”,而是用了几个段落令人印象深刻的“落差”。一如回家乡的主角因
为穿着现代衬衫,第一次遇到小男孩被笑是“城市俗”(乡巴佬的都市版),就已经是描
述这样落差的精彩起头;又如小男孩一次在夜里 问主角说在都市做什么?主角说:五星
级餐厅主厨。小男孩回说,才五颗星而已啊。对话结束时电影画面向上拍摄著草原上空的
满天星星。
电影以一种传统的“大智慧”,看待当代走向现代化的蒙古,让人想到海德格的“既遮蔽
又开显”这句话,也如此适切的对于当代文明工具化的反思。
好比精彩的结尾,主角因为要把父亲留下的一大片草原除草(游牧民族的干稻草可以拿来
作为生活他用,不像是现代人把它视为无用),主角除草完才能离开,回到都市。母亲不
在身边,却要在草原陪伴阿公阿嬷的寂寞小男孩倒是借由人工除草的耗时,可以暂时与主
角这个好朋友相处。但万万没想到,因为后来校长(一位打扮都市俗的意见领袖,也是蛮
搞笑的角色)买了割草农车,就指派那两位搞笑担当快速地把一大片的原野的草都除好了
。如此效率,在现代农业实属正常的节省时间与精力,但电影同时巧妙地,逆反功能性的
暗示著主角即将离开小男孩而去的伤感。
就如同电影有一段小男孩意外被主角发现他看不懂菜单,结果是因为不识字,然后被主角
调皮开玩笑,小男孩生气把路边摊帐篷弄垮跑走…,这段除了剧情上转折,会想到识字者
是不是只是一种在文明都市的我们习以为常,却对从小在草原长大素朴小男孩造成极大压
力、极大梦魇。
海德格说的“真理是既遮蔽又开显。”在电影可能的意思是,我们(借由文字)看懂了,
但同时也更盲目了(自动的文字性思考)。《爱在满格时》提醒著现代化、工具性的效益
,与蒙古的传统方式之间,当我们因为科技发展获得更多的时间,更加的方便,是不是同
时失去了我们不知道,某种未明的感受与意识,也许珍贵,也许无用,但会不会其实更有
趣?如此《爱在满格时》在并没有什么太明确答案的松散感中,从当代的蒙古,乃至于全
球已濒临全面现代化,甚至即将AI化的不可逆给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