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址:https://www.cna.com.tw/news/amov/202312260171.aspx
芭比突围夺年度票房冠军 纽时:超英电影栽跟头给好莱坞上一课
(中央社洛杉矶25日综合外电报导)
全球影迷2023年疯狂抢看泰勒丝、“Barbie芭比”、“奥本海默”,却一致冷落了重返大
银幕的闪电侠、惊奇队长和水行侠等超级英雄角色,让过去票房风光的续集大片纷纷栽跟
头。
“纽约时报”报导,关于什么类型电影会在全球大卖这方面,好莱坞电影工厂向来以传统
智慧为指标,对经验法则深信不疑。然而,2023这一年,戏院观众的胃口却没有跟着制片
老板们脑袋瓜的这项法则走。
超级英雄过去是戏院座无虚席的票房保证;然而惊奇队长(Captain Marvel)、闪电侠(
The Flash)、蚁人(Ant-Man)、沙赞(Shazam)和蓝甲虫(Blue Beetle)等角色,今
年却都未能让影迷惊艳。制作成本逾2亿美元的“水行侠 失落王国”(Aquaman and the
Lost Kingdom)上周末期间在美加票房仅2800万美元,海外也只赚了8000万美元。
反观今年票房第一、全球海捞14.4亿美元的“Barbie芭比”(Barbie),是一部由女性执
导、根据一个非常女性化玩具改编,且以亮粉色系贯穿全场的电影。这样的组合,过去会
被多数制片老板视为太过“小众”。电影产业的旧思维是,女性观众会去看“男人”的电
影,但男性观众不会去看“女人”的电影。
而今年票房第二、有13.6亿美元进帐的“超级玛利欧兄弟电影版”(The Super Mario
Bros. Movie),同样跌破好莱坞眼镜,毕竟制片公司和电玩改编电影有着一段很坎坷的
历史。
片长3小时的“奥本海默”(Oppenheimer)则以9.52亿美元成绩登上2023年度票房三强的
最后一个位置。过去大家认为,串流时代中,这类给“大人”看的电影,院线表现必然不
佳,而奥本海默的成功改变了这样的观念。
票房分析师葛罗斯(David A. Gross)说:“毫无疑问的,改变正在发生,观众心情与往
日不同了。”他说:“国内外环境早已跟过去不同:我们历经了7年的政治分歧、1场严重
大流行病、2场重大战争、气候变迁和通货膨胀。与其观看壮观排场和拯救宇宙的电影,
影迷更有兴趣进戏院找共鸣、找欢乐、找启发。”
纽时报导,今年电影票房表现凸显5大重点:
看电影是寻求慰藉
民众在高压情况下都会怀念过往,而那些让观众回想起过去、同时又能够给人新鲜感的电
影,票房都很成功,“Barbie芭比”、“超级玛利欧兄弟电影版”、“旺卡 ”(Wonka)
等便是如此,有着复古感的“忍者龟:变种大乱斗 ”(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Mutant Mayhem)则让人们重温童年时光。
“印第安纳琼斯:命运轮盘”(Indiana Jones and the Dial of Destiny)原可搭怀旧
专车成为热门大片,但81岁“福伯”哈里逊福特(Harrison Ford)片中气喘吁吁的模样
,只让影迷明白他们自己也老了。这部制作成本达2.95亿美元的电影,票房有3.84亿美元
,而票房收入有约一半是归上映戏院。
艺术片还没死 脉搏慢慢恢复中
虽然有分析人士表示,串流媒体时代把很大一部分的优质观影习惯永远转入家中,但戏院
在2023年并非一败涂地,而是取得了部分成功,宫崎骏的“苍鹭与少年”和穿插著韩文对
话的“之前的我们”(Past Lives)便是其中两个例子。
“大”跟“好”不能画上等号
过去10年,好莱坞透过不断推出“场面更大”但内容往往更无意义的续集片来钓观众,而
这样的策略恐得重新思考了。例如,“玩命关头”系列片中,2015年的“玩命关头7”成
本1.9亿美元,票房15亿美元;到了2023年的“玩命关头X”成本膨胀到3.4亿美元,票房
却只剩7.05亿美元。
“阿汤哥”汤姆克鲁斯“不可能任务”系列片中,2018年的“不可能的任务:全面瓦解”
(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成本1.78亿美元,票房7.92亿美元;而今年夏天推
出的“不可能的任务:致命清算”(Mission: Impossible - Dead Reckoning Part One
)成本2.9亿美元,票房则缩水至5.68亿美元。
恐怖片屹立不摇 依旧吃香
恐怖片的表现倒是依旧很可靠。“佛莱迪餐馆之五夜惊魂”(Five Nights at Freddy's
)和“窒友梅根”(M3gan)两片加起来的成本不过3200万美元,却联手取得4.69亿美元
票房佳绩。“鬼修女II”(The Nun II)则是以3800万美元成本换来2.68亿美元进帐。
明星魅力很重要
好莱坞普遍共识是,电影明星已成过去式:海报上挂哪些明星的名字,在票房表现上已不
再具有分量。还有人会说,民众买票看“芭比”,而非饰演芭比的玛格罗比(Margot
Robbie)。
然而,事实是,美泰儿(Mattel)以及多个制片公司尝试了至少20年才终于把芭比从玩具
变成实景真人电影明星,且是靠玛格罗比和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分饰芭比和肯尼
才终于催生成功。
还是认为明星不够力吗?去问问“GT:跨界玩家”(Gran Turismo)、“幽灵公馆”(
Haunted Mansion)和“笨钱效应”(Dumb Money)的制片就知道了。这些片上映档次都
正好卡在“美国演员工会暨美国广播电视演员工会联合会”(SAG-AFTRA)罢工、明星不
得参与打片的期间,结果票房一个个跳水。
(译者:蔡佳敏/核稿:刘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