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防雷资讯页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先说为什么只给了普推,主要是因为电影的剧情围绕父亲对于孩子偏激的教育方式、母亲
因为经济贡献度不佳,在家中没有话语权而无法保护孩子,偏向台湾上一代的情形,甚至
感觉电影剧情是一个独立个案,如果面对同样的教育体制,但换个不同观念的父母,也许
这部电影的结局会不同,甚至被改写。
且在我个人体验的新世代,父母教育观念和做法已经改变很多(自己觉得),加上双薪家庭
和女性地位提升,母亲话语权甚至和父亲旗鼓相当。所以整个共鸣度不若《老狐狸》和
《小晓》那么高。后两部是即便跨到不同世纪与时代,依旧能引起共感的内容。
《老狐狸》探讨的人性、价值观或同理心也好,小至家族、校园、职场到社会,在面对利
益冲突时的善恶拉扯都适用,而《小晓》套到不同的特殊生,学生和家长面临的校园到社
会困境,基本上也说得通(撇除剧情中母亲外遇的情节)。
《年少日记》在欣赏过程中,有在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影子的感觉,但因为故事
太聚焦在偏激教育思想的父亲种下的因,所以格局上并没有《你的孩子》一剧在讨论教育
、成绩、升学等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议题。
有杰和有俊是两兄弟,有杰虽然是哥哥,但是学习能力和在校表现不如弟弟有俊,父亲却
用同样的标准来检视两兄弟的表现,并认为成就是逼出来的,只要狠狠打骂就能让孩子成
功,也常常对有杰施以言语暴力,在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伤痕,也让有杰最常向父亲说的就
是“对不起”,甚至最后父亲表达打你都浪费我力气的言语,形同对一个孩子放弃。而放
弃,是很伤人的。
尤其在支撑有杰“我们都会长大,并成为想要的大人,加油!”信念的漫画家跳楼轻生,
以及真心疼爱他的钢琴老师被父亲辞退,都让有杰的心灵支柱一根根垮掉,并出现许多重
度忧郁症的病症。
但因为母亲自身难保,把脾气发在大儿子身上,并忽略有杰释放的求救讯号,加上弟弟有
俊没有给予哥哥适时的支持,甚至在哥哥被老师惩处时,小小的加入同班同学们嘲笑的行
列,都让有杰坠落我一点都不重要,这个世界没有我也无所谓的深渊,从而在自家顶楼往
下跳结束年仅10岁的青春。
剧情的后续发展自然是有俊自责小时候自己的沉默是种暴力帮凶,加上母亲因为大儿子自
杀承受不住离开家,让有俊走向自责颓废,并与父亲关系疏离,就此成为叛逆的小孩,也
不再为了迎合父亲期待而努力,反而努力成为哥哥小时候立志长大后想成为的老师一职。
但是成为老师的有俊因为对哥哥的愧疚,以及对父亲的心结始终没有打开,影响了自己
的婚姻,也没有成为哥哥想要成为能够倾听别人、关心学生的好老师。直到父亲病危,知
道父亲对于哥哥的死相当自责,甚至不断聆听当年为了逼迫哥哥练琴录下如同检视的录音
带,反复聆听很多年的方式思念著有杰,才终于解开有俊的心结,并留下自己的联络电话
给毕业学生们,欢迎他们有想要倾诉却找不到人说话时,可以打给他,弥补当年未能向哥
哥伸出援手的遗憾。
其实郑中基演的角色感觉出来是承袭上一代父亲的教育方式,他内心并不认同,但却依旧
复制上一代的教育模式,所以当大儿子跳楼自杀后,才会自责万分,痛苦不已。不过这一
段并没有被传递出来。
【最后感想】
1.关于教育:对孩子当因材施教,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在台湾依旧,不过
目前整个社会也渐渐朝多元发展,书念得高不代表未来的人生成就满满,即便台湾的家长
依旧挤破头抢尽教育资源的风气未变。而家中若有两个以上小孩,资质不同很常见,父母
会特别对某一个孩子疼爱也难免,不过我看到的身边朋友,都在能力范围内做到尽力的公
平,对于孩子的成绩多半尽力就好,不逼过头,也是我身边常看到的现代样貌。
2.不吝啬的关心: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确实让我们面对暴力或不平,选择明哲
保身为上策。但沉默又是无形的帮凶与暴力,在不伤及自己时伸出适时的援手,或许一句
简单的“还好吗?”就可以让一个将要熄灭的生命重新再燃起。
入围第60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的香港童星黄梓乐在电影中的演出很扣人,水汪汪的可爱模
样让人印象深刻,整部戏的表演能让观众投入他所饰演角色的处境中而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