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有雷]《芭比》究竟是不是一部女权电影?

楼主: VVin (VV)   2023-08-14 23:51:04
《芭比》究竟是不是一部“女权电影”?问这个问题前,你必须先知道这些事
Crossing Campus 2023/08/14
https://i.imgur.com/ktJ3ycY.png
《芭比》电影剧照。
Photo Credit:华纳兄弟 提供
《芭比》的故事,攸关世上所有对立、冲突与矛盾背后潜藏的“存在焦虑”,而电影给了
我们一个既温柔又深刻的答案:原来,我们可以就只是芭比,也可以就只是肯尼,就算是
边缘的怪芭比、艾伦或米奇都无妨。
撰文:陌熙/换日线校园大使
电影《芭比》(Barbie)上映前铺天盖地的网络行销、迷因宣传,未演先轰动,没想到实
际观赏过后,发现本片远“超过”商业噱头,精准地和电影内容本身“迷因式”的嘲讽台
词相互呼应,可见《芭比》完全是网络时代下的产物。
芭比娃娃在上世纪 50 年代末诞生,如今跨越超过一甲子的光阴,成了真人版(甚至可说
是“网络社群版”)芭比,之于当代社会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与意义呢?
https://i.imgur.com/Dcqnh9g.png
带动观影热潮的芭本海默迷因。图/Dοn@Flickr
《芭比》透过许多人的童年玩具──芭比娃娃,藉以反映当代社会对女性审美的专制与物
化,不仅批判父权体制,推崇女性主义,更巧妙地利用“芭比乐园”(下称原文
Barbieland)与真实世界间性别权力的相互角力和倾轧,描绘“身而为人”的存在危机。
无论性别、性倾向、外貌、国籍、种族与肤色,皆会碰到困挫:我们生下来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的价值又是什么?是美貌、身材,还是有车、有房、有钱、有权?
在这层意义上,《芭比》并非一部高呼“女权至上”、大谈“女性困境”的说教式电影,
反而精准击中“性别对立与冲突”的核心,即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渴望被看见/肯认”
的自我实践需求。
随着怪奇比莉(Billie Eilish)的低声轻吟:"What was I made for?"(我生来是为
了什么?)无论男女,心中那股幽微的“我何以存在”的困惑与茫然,被化成音符释放,
时间暂时凝止。
我们接着看见芭比站在“玩具”与“人”的交叉点,试图感受“身而为人”的种种感动、
痛苦与不再完美。那一刻,我便明了《芭比》不只是一部女性主义经典教科书,更温柔地
探触“人何以为人”,这看似严肃、实则与所有人切身相关的命题。
本文将剖析本片,藉以论证为何我们不该(只)把《芭比》当作一部“女权电影”。
https://i.imgur.com/OOIKAs7.png
Billie Eilish 献唱《芭比》电影主题曲。图/截自 billieeilish@Instagram
典型芭比形象 vs. 当代女性焦虑
作为一部承载诸多社会议题的商业娱乐片,《芭比》的叙事毫不拖泥带水,开场即透过芭
比的日常起居定调 Barbieland 的世界观,诸如:所有芭比脚底板都“内建”高跟鞋形状
、无论刷牙洗澡乃至吃喝都不倚赖实物、移动从不需要楼梯或电梯,直接从屋顶飘下至车
内,这些细节反映的皆是人们扮家家酒般把玩芭比的习惯。
直至某天,当芭比的身心出现异常:无法保持踮起脚尖的姿态、频繁地想到死亡、大腿出
现橘皮,她才赫然发觉自己在真实世界的主人,似乎有些不对劲,把她怪异、诡谲和阴暗
的思想投射至自己身上。
于是,芭比展开了一场人类世界探险之旅,决心拯救失去了童年赤子之心的莎夏。然而,
令芭比感到诧异与失望的是,自己所展演的梦幻形象反而让所有女性陷入求之不得、相形
见绌的自卑心理,甚至将其贬为“胸大无脑”的法西斯主义(fascism)份子。
之所以会使用“法西斯”这般激烈的词汇,莎夏想表示的是“芭比”金发尤物、前凸后翘
的典型形象,不仅体现“女性的身体必须在男性凝视下才获得意义”,更多的是当“芭比
”被人们不断地消费、推崇过后,她的身体本身即成了一种审美上的独裁与专横,所有溢
出这套模板的身体,都将不符合美的定义。
https://i.imgur.com/yHFybRR.png
《芭比》电影剧照。图/华纳兄弟 提供
宛如柏拉图洞穴里的囚犯,终于瞥见洞外世界的真实面貌;芭比从自己所居住的乌托邦中
猛然惊醒,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存在,在现实世界里只是过于遥远、完美的形象投射,女孩
们望尘莫及却趋之若鹜,最终因不可得而心生厌恶,将“芭比”永恒地封存在 5 岁的童
年光阴里,不再提起或忆起,便不会有随之而来的容貌焦虑。
因此,芭比明白了“典型的芭比形象”在 Barbieland 与现实世界里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意
义。
在 Barbieland 里,它是一套不容质疑的审美规范,也是所有人习以为常、无条件服从的
“梦幻”模板。芭比起初以为那是所有女孩的梦,直到踏进了真实世界,她才发现原来“
典型的芭比形象”对女性而言是一种残酷的压迫,赤裸地照见自己尚未企及的“缺陷”。
“后设”观察:芭比乐园 vs. 现实世界
透过芭比娃娃的形象反映出女性困境,只是导演葛莉塔洁薇(Greta Gerwig)给观众的第
一盘“开胃菜”,令人更感惊艳的是,导演先是打造了分别代表“女人国”与“男人国”
的 Barbieland 和现实世界,当观众期待展开一场壮阔的“性别战争”时,再俐落地戳破
Barbieland 洋溢的美好幻象。
表面上我们看见,在 Barbieland 里,所有女性都能住进梦想的房子里,坐拥丰裕的物质
享受,就连男性都需要仰赖著“女性凝视”才能够肯认自己的价值;然而,现实世界则完
全相反,女性被摆在一个“动辄得咎”的位置上,如莎夏母亲字字见血所点出的:
“要瘦又不能太瘦,而且不能说想变瘦,要说想要变健康”;“要有钱但不能爱钱,不然
就是俗气”;“要有好姊妹,但不能被比下去”;“要热爱当妈妈,但不能总是把小孩挂
在嘴边”每一句都指向当代女性在身体、金钱、母职、人际和性等不同面向的困境。
由此,我们便能看见两世界的鲜明对比:现实世界是一个“不只男人恨女人,女人本身也
恨女人”的厌女社会;而 Barbieland 则完全相反,不仅天天都是“淑女之夜”,“女人
”还可以胜任任何过往男性称霸的职业。这些都是现实里的未竟之事,所有虚构出来的对
比,都犀利地点出我们的世界离真实的“性别平权”还有一段距离。
不过,如果只有这样还不够。综观《芭比》全片不断玩转“后设”元素,除了体现在致敬
库柏力克、柯波拉到发行商华纳自家的查克史奈德 DC 宇宙以外,更直接让芭比闯入制造
自己的总公司美泰儿(Mettal)里,使她意外发现整座公司里面的高层竟然清一色都是男
性,甚至还要求她回到供人观赏、采购的“箱子”里。
此一情节设置精妙之处在于,彻底戳破芭比的粉红泡泡,让她清楚意识到原来
Barbieland 只不过是自己(或说“女人们”)假想出来的“乌托邦”,因为就连打造
Barbieland 的公司,也逃不过父权的掌控。唯有透过颠覆芭比的既有认知,才有办法让
她从童话般的生活状态中一起觉醒,同时让观众明白,这是一则裹着鲜艳童话外衣的现世
寓言。
肯尼夺权失败的启示
https://i.imgur.com/x7PGY3S.png
《芭比》电影剧照。图/华纳兄弟 提供
先是闯入现实世界,让不食人间烟火的芭比体悟到女性的真实困境;再逃进建造自己生活
世界的母公司,发觉一切美好不过是海市蜃楼芭比被残忍地从美好的幻象里抽离,回
到 Barbieland 竟发现,在造访人类世界后习得父权建制的肯尼,开始大举宣扬父权光辉
,以“阳刚”、“坚毅”等男子气概形象令所有芭比们崇拜与折服。不仅如此,所有女人
如同被下了咒一般,纷纷扬弃自己原先的工作,开始做起以服侍男性为主的工作。
观影至此,我心中深深忧心,难道接下来真的要开启一场分别以男女为首、相互进占夺权
的“性别大战”吗?确实,紧接着我们便看见以典型芭比、怪芭比和莎夏母女为首的“清
醒女子”们,对此感到万分不满,她们开始集思广益,以女性主义教化被父权洗脑的芭比
,挑起男性之间的好胜心与自尊心,趁他们反目成仇时,重新夺回权位。
在那之后呢?女性在 Barbieland 重新取得权力与地位后,就是皆大欢喜的温馨大结局吗

犹记当时我座位旁的男性观众不断叹气,我想若电影真的就在此处结尾,应会惹来不少骂
名,挞伐者也许会认为这根本扭曲了女性主义的本意。女性主义运动历史源远流长,且其
中的分支细碎繁琐,不过我们最常听到的“女性主义”谈的其实是“性别平权”,而非“
女性霸权”;尽管如此,许多不清楚定义的人们一听见“女权”,就会攻击“女权自助餐
”还有身为女性的“性别红利”,担心当社会开始重视“女权”,过往男性拥有的权力/
权利就会被全盘没收。
不过事实上,《芭比》里的肯尼最终无法在 Barbieland 中篡位成功,究其根本也是因为
被“父权体制的意识型态”所误──身为男人,就应该要有车、有房、有女人,彰显自己
的权力与地位;更应该激烈、无止尽地和同类竞争,去证明自己的优势地位,否则就不够
格成为一个“男人”。因此,导演设计让肯尼的自尊心被芭比践踏,进而激起他们心中对
彼此的仇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有毒的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
藏在故事之下的核心议题
https://i.imgur.com/RbQJjV9.png
《芭比》电影剧照。图/华纳兄弟 提供
“推崇父权反被父权误”是葛莉塔洁薇杰出的一手,不过更发人深省的,是电影后段,对
于性别之战的收尾。当肯尼发现原来芭比从来没爱过自己,他感到自惭形秽,因为一直以
来,他都是仰赖著芭比的崇拜与爱慕在前进,如今这道容许自己“自恋的镜子”被粉碎了
,他不知道该如何肯认自己的价值,于是他问芭比,我到底是什么?是大海还是沙滩?或
只是个“不会后空翻的肯尼”?
电影演进至此,《芭比》便不再是芭比一个人的独角戏,她不再占有绝对的光环。因为当
我们看见虚无、迷茫的肯尼,仿佛也看见了自己。我们活在一个充斥着“符号”的世界里
,每天不断搪塞各种“符号”到自己黑洞般的灵魂里,恋人、跑车、豪宅、职衔、名牌包
和社群软件上的 hashtag,无论性别,我们的“存在焦虑”夜以继日地切换各种形貌,神
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日常生活里。
于是,芭比诚恳地对肯尼说:“也许你以为成就你的一切,都不能真正定义你。”这句话
揭示的不仅是肯尼个人的内在困境,更是一道所有人都值得细细咀嚼的叩问,去反思自己
究竟将“自我价值”奠基在什么之上。
同时,导演亦慧黠地点出“性别矛盾与对立”背后真正的核心,也就是那份渴望被看见、
被肯认、被赞赏的价值感,而肯尼正是因为不断被冷落,才会轻信“父权体制”所带来的
荣光能够填满自己。原来,性别之间的冲突并非我们有“多么不一样”,而是我们都忽略
了“人”作为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都企盼自己的存在有一个明晰的价值。
回到序文所提出的问题,为何我们不该(只)把《芭比》当作一部女权电影?
因为《芭比》的故事,攸关世上所有对立、冲突与矛盾背后潜藏的“存在焦虑”,而电影
给了我们一个既温柔又深刻的答案:原来,我们可以就只是芭比,也可以就只是肯尼,就
算是边缘的怪芭比、艾伦或米奇都无妨。
光是我们的存在本身,就已弥足珍贵。
《关于作者》
陌熙
政大新闻系,来自糖厂(台南),天秤座。讨厌大太阳,但也讨厌反复发霉、四季皆雨的
文山。热爱文学与电影,对故事痴迷,擅长以文字记录生活与感动。文章散见于女人迷、
换日线、关键评论。现为换日线第五届校园大使及女人迷专栏作家。
执行编辑:林钰芩
核稿编辑:孙雅为
换日线︵CROSSING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7992
作者: winnietslock (老皮)   2023-08-15 02:15:00
没有所谓有毒男子气概这种东西,这词是创造出来的有毒的行为千百种,跟男子气概有什么关系?Barbieland的男性就是单纯且愚蠢罢了,架打到一半会和好,现实的男人八九不离十也是一样单纯且愚蠢男生就是男生,当你想要把男性的行为分类为有毒没毒妳只是想很简单的找个理由去怪罪妳遇到的困境罢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