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户男人的友谊,牵绊一辈子的挚友
台湾是多山的地形,因为有着东亚最高的山域闻名,这也使得偏向内陆与花东地区,山腰
、山间的住户有许多,在如今台湾少子化或平地都市找寻工作机会的情况下,有时候年龄
相仿的孩子数量并不多,但也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而发展出更为深厚的友谊与情感,多年不
见依旧可以彼此问候,但有时候山林间的事情可能只留在山里。
改编意大利小说《回不去的那座山》,是以两名男人彼此的友谊为出发点的电影。随父母
搬去山里村落的皮耶托,认识了山村同龄的孩子布鲁诺,两人产生亲密的友谊,但随布鲁
诺不告而别告终。
多年后皮耶托因父亲离世回到家乡,遇到同样前来的布鲁诺,多年未见的两人重新叙旧,
继续这份20年的情谊,然而成人世界却越发复杂……
《回不去的那座山》是什么电影:
有时候友情是一件比爱情更加难以预料的事情,像是过去看不顺眼的同学,有时意外的多
年之后情投意合,或是以前以为是能够了解彼此的友人却可能在后来价值观念渐渐不同。
随着成长环境、心理生理的变化,有些事情会逐渐的改变,就像王菲经典歌曲《红豆》作
词人林夕所写歌词:“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人不会一直不变的。
但也有朋友随然变了许多,但友谊的本质还在。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旅程,但回过头
你还在灯火阑珊处,像是可以随时回到过去一样,像是穿越了时间回廊。这也是为何同学
会、朋友、同梯久未见面总是一起想当年。
经历过的事情或是知道的那些梗可能只有他懂,就算又对他人重来一次但那些真挚的情感
无法复制。故过去总会过去、该走的还是得走,但一些东西总会留在水流的漩涡中。
意大利电影《回不去的那座山》是改编纪录片导演、作家保罗科涅蒂的知名小说《八座山
》,书名是以古印度佛教宇宙哲学的概念“世界由九山八海”组成,其最高的须弥山被海
所与世隔绝,独立在中心点。
这部小说获得过意大利最代表性的斯特雷加文学奖,保罗科涅蒂本身就是登山爱好者,故
在作品里常常出现很多云山环绕的描绘与景色,也常关注于社会、政治议题。
《回不去的那座山》故事以皮耶托和布鲁诺的长达多年的友谊为主题,皮耶托因父母搬到
阿尔卑斯山而认识布鲁诺,成为儿时玩伴。但布鲁诺却被父亲带走不告而别,青年时两人
短暂酒罢偶遇却只是尴尬不语,多年后因为父亲病逝而回老家的皮耶托,遇到同来哀悼的
布鲁诺,布鲁诺谈起想重建皮耶托父亲的山中小屋,两位男人重拾友谊,事情看似朝向好
的方向展开,但是未知的不安总在夜晚随冬季的山脉席卷而来。
《回不去的那座山》分析与延伸:
原作《八座山》中虽然采取了古印度佛教宇宙观,去对比尼泊尔的八座山峰。但其实说得
并不是很准确。因为八座山中间并未有海洋,也不是被海洋隔开的同心圆形山脉形状,整
体而言应该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做的改动。
因九山八海的寓意,八座山中最后不见的那座山,正是《回不去的那座山》的核心用意,
象征有些山脉在你心中完全死去再也回不去。
《八座山》是保罗科涅蒂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里面很直接的表
达出作者的登山嗜好,还有对于群山生活的向往,故不管是主角们童年的阿尔卑斯山脉、
还是后来的尼泊尔的探访,父子关系都在这部电影中常以山与人之间作为一个隐喻,甚至
是皮耶托和布鲁诺之间的际遇与他们的友谊,都如同山脉一样变化多变,这是平地中一成
不变的生活所难体会的。
一般的山岳文学会聚焦于描绘人与山脉、人与自然之间渺小无力和自我启发等思考,但从
原作《八座山》和改编影视的《回不去的那座山》却着重描绘在两个男人的山间故事。
同样生活在山岳、喜爱山岳,因山开始也因山结束的人生旅途,让这部作品并非是单纯的
自我与山的对话,而是我们在山岳间那些带给你我的记忆,只有你知道、只有我知道,如
独留山岳与我、或山上只剩你,那一切变毫无意义。
《回不去的那座山》是一部探讨山岳中男人的友谊,甚至亲情,那些矛盾的心里借由山来
平息,但反之也由山而来回翻滚。山是可爱可敬的、同时又是可怕可恨的。从少年时期各
自交会,却又在彼此生命来来去去的人生,最终都回到这座山、也只能是这座山,我想这
是这部小说和影视描绘群山美丽又可怕之处,是一且友情与爱的开始也是结束。
《回不去的那座山》值得一看吗?
这部作品推出后就被许多人与李安的《断背山》比较,甚至有人觉得他是“直男版的断背
山”,我个人是不喜欢这样去称呼这部作品,因为这部作品从开始的架构和两位男人的友
谊与剧情推进,明显都不同于《断背山》男男情爱,与对同志恋情的描绘。
我觉得《回不去的那座山》更多因为原作的关系描绘了很多两人热爱山脉的开端,还有对
于一起在山上活过的友情与遗憾。
《回不去的那座山》这部电影是以皮耶托和布鲁诺的友情为主题,其中我认为皮耶托的父
亲其实是牵起这座线的主要原因,不管是他启发两人热爱群山,或是后面本身的寄托和希
望放在皮耶托身上等,虽然并非皮耶托和布鲁诺两人友情的开始,但的确是让他们执著于
山脉的启发者,而后故事也能一一证实这点,我想某方面这皮耶托、皮耶托的父亲、布鲁
诺三者都代表作者跟山的关系。
天真向往、固执己见、回不去的曾经。毕竟《回不去的那座山》原作本质还是山岳文学,
故我其实觉得作者将自己的心分作三人来描绘他对于山脉之间那喜爱又恨交织矛盾的情感
。
同时也以第三人的身份说著:“比起我,他更爱那座山”。不愿意离开与跟现实妥协两者
之间,我认为这部作品表现出保罗科涅蒂对于山的看法,而这友谊是平地城市的他与山林
小村的他,自我情感和解。
故以这点来看,男性与男性的友谊是一种现代对山浪漫与现实的投射共生,我的某一部分
只活在山中也死在山里,心中有一座山不同于实际攀爬上的顶峰,而是永远到不了的执著
。回不去的是心中的悸动、还是一个过不去的坎?我想《回不去的那座山》并没有给出一
个完整的答案,又或许根本没有正确解答来说这段以山的友谊或是以山开始无法回头的那
登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