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网址:https://bit.ly/44Rvj54
文章标题:
魏德圣《台湾三部曲》计画,为何对台湾电影产业是“百害一利”?
文章内容:
https://i.imgur.com/YmkQ2oT.jpg
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么讨厌魏德圣,甚至讨厌到要写篇长文。斋主我非是电影产业相关人士
,但对电影确实有几分了解、憧憬和理想。若说我心中有什么对于台湾电影的梦,大概就
是希望未来电影产业能规模量产工业化,让产业相关人士,能建立起整套的电影规范,推
演出属于台湾电影的商业化公式,让台湾电影摆脱赔钱货的标签。
虽然这个目标很遥远,实现的方式也模糊,但我却能清楚的知道,魏德圣豪赌的电影制作
方式,长期来看对台湾电影只是伤害,而且这种方式所能累积的产业经验值也相当有限。
若是魏德圣自己找倒楣金主投钱拍电影也就算了,这次电影专案还与政府相关优惠有关,
更何况魏德圣还向群众搞起了募资,根本就是摇著民族主义大旗,拉着所有爱电影的观众
,以及整个电影产业,陪他一起搭上通往地狱的直达车。
我首次认识到电影是门很花钱的事业,是距今20多年前的《铁达尼号》。詹姆斯卡麦隆为
了沉船时的真实感,电影团队复制了铁达尼号的右舷,而这项决定不只是复制船的成本高
昂,就连拍摄成本也随之提高,毕竟制作团队为此还得特地找个足够大的水箱,才能进行
后续拍摄。
在《铁达尼号》的幕后花絮中,明眼人都能感受到其工业化程度和高昂的成本,以及优秀
的管理制度。1997年的《铁达尼号》成本高达将近3亿美金,不过这部电影虽然昂贵,但
后续数十年的回收,只怕是10倍不止,更何况还得了一堆奖项。从那之后,电影成本的纪
录就不断被刷新,《加勒比海盗》、《阿凡达》、《魔发奇缘》、《复仇者联盟》久而久
之,随着通货膨胀和全球化,再也没人能准确计算到底哪部电影比较贵了。
或许因为台湾人都带些自卑性吧。当台湾观众进戏院看着好莱坞的大制作大场面电影时,
总会幻想着某天台湾也要来这么个一部燃烧经费的电影。正如魏德圣几次在访谈中所说,
难道台湾人就不能有个超越《阿凡达》的梦吗?
记得当年《海角七号》意外爆红后,魏德圣于几次访谈中,都是用着同样的说法募资。那
是个《阿凡达》统一全球票房的年代,这股热情燃起了台湾人也要有个史诗电影的心。当
时魏德圣挟著名气,确实赢得了不少电影人或金主的支持,乘着这股气势,加上媒体持续
的报导,《赛德克巴莱》上映了。
剧情不知所云,重点模糊不清,节奏掌握不佳。成本高达7亿元《赛德克巴莱》,理应要
14亿左右的票房才可打平,但最后总票房却只有8.8亿元,其中国际市场的票房甚至只有7
千万元。
口碑不佳的事实,也从上下部曲的票房差异得知,上部曲《太阳旗》的票房4.72亿,而下
部曲《彩虹桥》的票房掉到3.18亿元。虽说结构相连的续集电影,票房上多少会因此打折
,但也可见许多观众进场看了电影,是抱着失望而离场,对于次月上映的《彩虹桥》当然
也是兴致缺缺。
https://youtu.be/EqDpO-ChZik
这样的制作规模超过了台湾电影产业经验所能负担的极限。台湾从未有过这样的电影制作
,管理方式远远不足,不管是在电影制作时的成本控管,又或者如此大批电影团队的管理
,都嫌经验不足。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花了一堆钱在没必要的事务上。
不过这样的巨型电影投资,对于电影产业者的经验,倒是很有帮助。电影从业人员能藉著
这类超规模的制作,接触更专业的技术和团队,也理应会因为规模的增大,导致分工变得
越加细致,专精的电影技术也能更加顶尖。
事实上,魏德圣本人会有如此大制作的梦,也和过去这种制作经历有关。2002年上映,由
陈国富导演的《双瞳》,魏德圣在其中担任要职,而这部电影就是由好莱坞投资制作的。
当时团队人员曾在访谈中多次提到,《双瞳》带来的经验和影响,绝非是仅仅只是一部电
影。
“小孩开大车”的优点,就是能增加产业经验值。但相比于优点,缺点是更加致命的。事
实上台湾电影市场消费力虽然足够,好莱坞大片的全球票房,甚至能排上前10名。不过台
湾人口就只有2300万人,相比于美国好莱坞以全球为市场,中国超大的内需,日本破亿人
口,韩国5000万人口,印度宝莱坞的市场更大,甚至相比于英法德的欧陆市场来说,台湾
的人口数就是这么不多不少,制作及资金的规模当然也无法与他国相提并论。
“开大车”所代表的就是强行压榨电影产能。台湾电影圈熟知的金主们,约莫有个百来个
,这些活菩萨多半都不计得失的投入资金到电影产业中,只为了圆一圆电影梦。假设活菩
萨们每年共同的资金就是这么多,再假设这些资金规模能产出的电影就是10部,而这10部
电影就是10个团队分别练兵的机会,未来也会有10部电影的公关活动以及后续新闻。
今天硬是要将资金聚集于一部电影,那这部电影必然要比其他电影来得保守,也必定要有
资金回收的相关保证,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大制作电影,一个比一个还政治正确,因为没
有团队和金主想惹争议和麻烦,这些纷端都会导致票房上受到损失。
因此若台湾想拍个大制作超规模电影,考量到票房收益问题,则必然需要选择个不单属台
湾的普世价值,如此才能走出台湾市场。《台湾三部曲》关于西拉雅族的题材,又能引起
国内多少消费族群的喜爱和助益呢?这题材不仅是不保守,更是冒着风险极高的豪赌。
活菩萨们过去投资电影,对于资金能回收多少虽然心里有数,但至少得有个至少的说法和
回收比例。活菩萨们未来才会继续电影产业中担任活菩萨。否则一部电影惨赔后,心灰意
冷的菩萨们,怕是也失去了救世之心。并且虽然电影产业者能在一部大制作电影中分工得
更细,但导演、编剧等处于产业更核心的练兵机会,反而因此丧失。
对于电影产业来说,对于新题材、新手法、新技术的尝试,是需要个别导演和编剧从中摸
索的。因此将资源集中于一部电影之上,虽然在短期内将有许多成果和经验,但以长期来
看绝对是弊大于利。
https://i.imgur.com/RdRrAxS.jpg
根据文化部统计,台湾每部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已经从几年前的6000万台币,降至近几
年的3000万台币上下。2018年,每部国片的平均成本约在2813万,而当年度发行了64部国
片。经此换算约可得到每年国片制作总成本约落在18亿新台币。魏德圣导演所计画的《台
湾三部曲》预算为45亿新台币,平均成本落在15亿,几可与台湾电影年度的总成本相论。
关于电影成本和票房的关系,我简单说明。你在电影院买一张300元的电影票,并不会全
额交付给电影公司,毕竟戏院也是要赚钱的。根据签约分成方式会有些差异,但大抵来说
可粗暴的将分润视为50%,也就是300元中有150元将分给电影公司一方。按此比例来说,
成本高达45亿元的《台湾三部曲》,若要打平制作成本,则票房则须达到90亿元。
为什么说《台湾三部曲》必定惨赔?从票房结构上来说,就清楚得多。台湾每年国片年度
总票房约在7到9亿,就算9亿全被《台湾三部曲》通吃,也必须要花费整整10年,才能至
少与成本打平。马上就有人反驳,这样一部大制作的电影,怎么可能将其视为寻常国片?
台湾戏院的票房榜首,依旧由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占据榜首,票房高达11亿元,而这
几年上映的强片《复仇者联盟4》则是9亿。换言之,仅有3部曲的《台湾三部曲》,每片
至少得是这些强片的3倍热潮,才有机会将成本打平。事实上,即便是台湾整年的年度票
房,也不过100亿台币左右,也只能勘勘与《台湾三部曲》打平并小赚,这是怎么想也不
可能达成的成就。
有人说如此制作的电影,单靠内需怎么可能回本,自然得放眼国际,将市场定位在全世界
。《赛德克巴莱》的国际票房仅有7000万台币,而《KANO》于日本的票房约为3500万元,
在香港约1700万元。两片都证明了在当前,单纯的本土历史题材非是电影制作上的保守选
项,而是高风险题材。
https://youtu.be/PvBvkp-r4C4
事实上,台湾外销成绩最亮眼的电影,应是2018年由林孝谦所执导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
事》,台湾票房约2.4亿元,加上于香港、新加坡、中国甚至马来西亚都有惊人成绩,全
球票房最终达到48亿新台币。可《台湾三部曲》要想复制如此热潮,除题材应更具备普世
价值外,成本的控管更是至关紧要,毕竟《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只有仅仅只有3000万元
台币左右。
我非常不能明白,为何魏德圣总希望实景拍摄搭配历史重现,事实上这也是我最反对魏德
圣计画的原因。电影拍摄与历史重现,应是两门全然不同的需求。电影拍摄讲求视觉表现
,对于镜头拍摄不到的细部,因为有成本控管上的需求,自然不会被重现。
举个最好的例证来说,就像是主播台上的主播,她们可能下身穿着运动裤或棉裤,因为镜
头并不会拍摄到半身以下。如果要追求历史还原,那场景及道具的成本将无限攀升,除了
要请来专业的历史和美术团队做顾问之外,最后历史还原后的美术,也不见得会受到消费
者喜欢。事实上,所有的历史电影,都因应了观众喜好而调整了美术。反之若投了观众所
好,那这个电影实景,又还具有多少历史价值?
现今多半实景拍摄的电影,几乎都与成本考量有关。当然导演们都是喜欢实景的,毕竟实
景拍摄才有那种“拍电影”的味道。但考量到剧组人员的机票、食宿、搭景或封街的成本
等等,若这笔帐称得上划算,才会选择实景拍摄而不以动画特效取代。举例来说,诺兰在
2020年的《天能》,剧组人员即因为让片中有幕波音747爆炸的戏,人员考量到取景、拍
摄和后续等问题,干脆买台747的外壳来爆破,而非用电脑特效处理。
事实上如今大型电影工业,完全的实景拍摄已然不多。就算不论英雄、奇幻或科幻电影,
哪怕是都会爱情电影中的场景,我们见到的背景、景物、路人或前景,都有可能是用特效
取代。
特效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极深极大,不只有效解决了许多瑕疵,甚至还能创造天气条件,降
低临演数量,甚至最根本的降低剧组交通费用。有人可能会说特效合成看起来就是假假的
,但我却说电脑特效才是让电影产业真正降低制作成本的方法,也是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的
关键,绝不是什么实景拍摄。
实景拍摄并非不好,但为了拍摄而搭全景,真的是已经被淘汰许久的思维。即便今天我们
假设这投入的电影预算,全然是为了产业练兵,那这些预算也应该投入到特效上。无论是
扶植本土特效公司,还是培植编导与外国特效公司之间的合作默契,都不该是投入到搭实
景拍摄。
搭实景最后的结果,就是资源通通被浪费在电影看不到的地方上,而对于团队所累积的经
验,也难再下一部电影重新运用。反之若投到特效公司上,不但经验可反复运用,规模化
流程化后,也能顺利将此类经验和技术,下放到连续剧或偶像剧上。
https://youtu.be/zYIAbY5q7kM
我更加不能明白的是魏德圣说因为打造的实景没好好利用很浪费,所以干脆将这些搭好的
实景,打造成历史主题乐园此一决定,为此魏德圣不但与地方政府和部分财团合作,计画
用百余亿元打造“丰盛之城”乐园。魏德圣提到:
我希望这里会是让你“动脑”的娱乐场,完全不想打造那种有滑水道、云霄飞车的传统游
乐园。
游乐园经营并非那么容易。国内游客数量最多的游乐园分别是台北市立儿童新乐园、六福
村、剑湖山乐园及九族文化村。除却台北市立儿童新乐园因为交通便捷及票价亲民之故,
每年入园人次达到200余万外,知名如六福村也仅150万左右,而剑湖山及九族只能在100
万左右徘徊。
老牌六福村在几年前大砍员工前,亏损连连,几近成为六福集团的大包袱,而剑湖山早已
亏损多年。更别提那些因为亏损而收摊的游乐园,如悟智乐园、布鲁乐谷及台湾电影文化
城等。更何况,“丰盛之城”半点游乐设施都没有,到底期望能有多少游客?
游乐园普遍亏损并非台湾的特有现象,即便招牌响亮如迪士尼乐园,巴黎迪士尼也亏了十
多年,香港迪士尼自开幕以来皆亏损,只有东京迪士尼能连年赚钱。那“丰盛之城”这个
名气和魅力都不如迪士尼的乐园,又要如何说明能赚钱?
台湾最有国际吸引力的景点,应是国立故宫博物院,但其游客数量也不过近400万,这还
是建立在故宫交通较为方便,且位于台北市内。关于乐园经营,已有更专业的人士,以自
身经验和知识,提醒该团队切勿太过乐观,文章于此。
魏德圣还有一种说法,要透过“台湾三部曲”替社会留下文化资产,也给下一代提供更好
的历史教材。但我真的很好奇,魏德圣在《赛德克巴莱》上映前,几次媒体采访下来,也
强调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但我真的很想请教任何看过《赛德克巴莱》的人,在看完以后到底对赛德克族了解多少
? 对日治时期的认同冲突了解多少? 对彩虹桥的信仰和概念又懂了多少? 当时投入的
资源也不计其数,但最后换到的历史文化教育,又还剩下多少?
事实上,社会不会因为一部电影,就唤醒人们对于历史教育的重视。如果真有部电影能有
这样的渲染力,我相信这部电影必定也不会是几百年前,和如今人们连结较浅的原住民故
事,而更应该是着重于现代台湾共识之所以得以形成的相关历史故事。我认为台湾人的自
卑性,这些年来确实有些过头了。
台湾的历史就是年轻。历史年轻的国家,照样有其价值,我们不会因为投入资源去挖掘历
史,就变成其他有着渊源由来的古国。文化发展也不会因为对原住民文化的深掘,而有什
么发展和前进的改变。我们就是我们,热兰遮城、西拉雅族、甚至丰盛之城都是过去曾经
的历史没错,但对社会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把握我们的今时今地,思考着怎样的未来才
是我们所希冀的样貌。
有部分台湾人,很讨厌所谓“小情小爱小确幸”风格的电影。但我却觉得这类电影不只在
本土及外销票房上很成功,某个层面上也代表着台湾的文化样貌。我们确实夹在美国和中
国两大强权中间,过去还曾经是反共的第一岛链,但这个随时有可能擦枪走火的小岛,竟
然享有多数民主国家都难拥有的社会福利和幸福指数。
“小情小爱小确幸”又如何? 比起整天大历史、大格局、大场面的国仇家恨,但人民却
连幸福都难有来说。我反倒认为,台湾的“小情小爱小确幸”是无比独特的文化符号,其
实也不见得不得引以自豪。
========================
附注:虽然是两年前的文章,但今天看起来却没什么违和感
魏德圣依然是那个疯狂烧钱拍电影的导演,至于这样烧钱对台湾电影是好是坏
我们或许可以从这篇文章的说法窥见一些端倪,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