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inall (winall)》之铭言:
: IMDB 6.9 (28K评分)
: 烂番茄 专业评分 68% 观众评分 88%
: 本版 : 好雷 12 ; 普雷 2 ; 负雷 1
: 上面的分数(我给 79/100) 不管影评人 或 观众 给的分基本上都不低
: 结果首周只有 全球 1.3亿镁
: 没有女权
: 唯一一个黑人 https://tinyurl.com/235teree
: (坦白讲这个角色叫一个黑人演很突兀)
: (我相信这个角色选黑人是多元的因素)
: 基本上黑人因素不重
: 动作中规中矩 不算差
: 怎么票房那么差?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已经跟电影本身好不好看无关了,
现在最大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对整个好莱坞的电影产业,
已经弥漫一种失望+观望的心态。
打个比方,
一直以来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态度其实是很开放的,
是先看再说,看完再骂烂片,骂完烂片,下次还是会先进来捧场,
看完再骂又是烂片,周而复始,往复循环。
现在观众对好莱坞的心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先怀疑这是烂片,让别人先看,让影评先看,
而就算影评吹到爆,我都还是要维持合理的怀疑,
因为影评的上司是编辑,编辑的老板是媒体,媒体的衣食父母是好莱坞,
影评在这圈子里面如果都老实说真话,
那他很快就不再是主流媒体的影评了,大概要回家吃自己或是转战八卦新闻网站了。
就算其他人说这部是好片,就算别人先看过,
我还要问:这真的是大家有共识的好片吗?
还是一群同温层,上映首周周末就屁颠屁颠跑去庆祝的脑粉的粉红视角?
还是真的有料?
如果真的有料,我有必要上电影院看吗?
要知道现在串流很快就会上院线新片了,
例如那个闪电侠,本月18号就要上MAX了,
我可以花一点小钱购买了后跟家人一起看,
不用出门 不用离开冷气房 不用浪费时间
我真的有需要上电影院看吗?
直到这些前提与条件都一一突破,
正常观众才会考虑去看一部,他们默认不一定值得,也没有必需性要看的电影。
一言以蔽之,
好莱坞已经失去消费主体的benefit of the doubt了。
然而,你能怪消费者吗??
这边我还不想讲到各种SJW与ESG与PC与WOKE对好莱坞创作的伤害,
以及对消费者信心的伤害,
并不是说这种伤害不存在,而是因为我说过太多次了,可以讲讲别的因素了:
好莱坞的创作力根本就是不断枯竭中。
上至投资者,中至管理层,下至创作者,更整个团队,
好莱坞电影产业因为日渐庞大的制作与行销费用,
以及确保获利跟难以承受风险的双重压力下,
越来越打安全牌,越来越只能拍观众缘很好,很安全的电影。
所以知名IP就变成他们的猎物,
知名IP买回来不用自己做,照百战百胜的流水线配方就好,
不要搞什么划时代尝试,也不要搞什么实验性创作,或是冒险挑战新领域,
只要一直出续集、前传、外传、真人版,迷信高人气IP的脑粉会一股脑儿买单,
然后指望可以借由过度消费IP来榨干所有剩余价值。
星战不就是这么烂了的吗??
所以这个情况对印地安纳琼斯的IP持有者与拍摄者的卢卡斯影业而言,
这种消极不想参与的心态尤其严重,
难道不就是迪士尼的卢卡斯影业的业力引爆吗??
所以连带恶性循环,
这种创作生态与创作心态,加上串流横行的外部环境因素,
现在变成了,你加油一点拍新片拍新东西,制作不够大行销不够狠,
就没有生存空间了。
以前几千万拍的片可以卖得很好,可以走百花争艳的道路,
现在这样拍,或是搞indie,死一片,能一支独秀已经是祖上积德了,遑论百花争艳??
所以好莱坞大的影业公司只好花更多钱拍更多创作力枯竭的"安全牌",
花更多的钱行销宣传,花更多的心力加大这种M型化,
让中阶院线片死光,最终让这种大制作更难获利,以杀鸡取卵的方式作死自己。
所以鸡死了,卵没了,消费者也去找其他娱乐了,
例如我找到的其中一项娱乐,就是臭现在的好莱坞。
所以你能怪观众吗??
观众也是从以前的具有冒险精神,看电影踩地雷也无所谓的态度,
进电影院去给自己选的未来2小时时间承担后果(无论这个后果是大满足还是浪费生命),
到现在选择怀疑与观望,只有高度可预期内容的情况下才会进来捧场安全牌的这种模样。
观众要看电影,也开始打安全牌了。
比方说,有部小成本电影最近收得不错,有机会赚钱,
就是珍妮佛劳伦斯的"珍爱硬起来",
为什么收得不错??因为观众对这部爱情喜剧有"想看到的东西高机率会看到"的可预期性。
观众能够"有把握"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
例如美国派的色色,珍妮佛的裸体,笑点跟烂梗,爆米花与冰淇淋,
他们预期他们看得到这些东西,所以安全牌很安全,观众就会进电影院。
请问印地安纳琼斯5能够提供观众什么他们高度可以预期想看到的东西??
你觉得观众会想看到他们小时候的考古英雄苦哈哈又老抠抠,
每5秒钟就要有个居高临下的干女儿用言语或行动或能力,提醒他自己又老又可拨吗??
你觉得观众会想看到以前那个有点惊奇又非常轻松愉快的幽默快活的气氛,
变成孔乙己那种快活的气氛吗??
你觉得观众可以高度期待他们想看到的那些安全牌吗??
如果没有,那你怎么能苛求他们关机转台,改去关注其他活动,
而不是进场看一部,早在圣战奇兵就已经应该完结,
但是因为好莱坞贪婪的影业老板与高层,跟创作力枯竭的创作者想多奶一些钱,
所以硬是多拍了的不必要的续集呢??
我以前还是小朋友的时候,
奥斯卡金像奖是个很有魅力的活动,
关心电影的社群大家都会讨论,讨论谁谁谁入围,谁谁谁台上颁奖演说很棒,
现在大家都长大了,也都清醒了,知道这不过就是好莱坞的一场分猪肉大秀而已,
而且近年来还有把猪肉分给特别加分的那些特殊加分族群,
而现在普罗大众与其更关心谁谁谁入围,谁谁谁主持很好笑,
更关心ABC今年金像奖的收视有多惨,谁在台上打人又社死了,
或是学院的新最佳影片入围新标准如果拿来做评判,
过去那些得过这个奖殊荣的优秀电影,例如教父2、巴顿将军、洛基、越战猎鹿人等等,
都不可能进得了入围,
因为太白。
这个好莱坞围在一圈给彼此拍肩膀甚至打手枪的奖,在大众人的眼光的转变,
某程度上也反映着大众对好莱坞电影的心态转变,
而消费者心态影响消费习惯,
有些品牌又伤害消费者信心比其他品牌严重,更严重改变消费习惯。
例如迪士尼或华纳的DC,从营利面跟市场发展面来看,
根本已经变成受创品牌。
所以最终,你能怪观众不进场看你拍的"好片"吗??
如果以前你拍了一部"好片",有30万人去看,在评分网站留下5000则评分,评分6.7分
而现在你拍了另一部"好片",只有3万人看,在评分网站留下了500则评分,评分8.7分
你真的觉得后者真的是比较优秀的"好片"吗??
抑或是,
剩下的4500个本来会评分的人,现在连想确认这部片好不好看,都不愿意了呢??
那所谓的"好评",真的是好评吗??真的还有指标性吗??
这可能又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