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偏好雷] 听谁的声音:电影版《心之谷》

楼主: watercolor (我们同样没有名字)   2023-05-04 00:26:21
    本文涉及剧情,且具个人观点,推荐观影后再读。
    本片已上映第二周,有意者请把握本周时间。
    图文网页版:
    https://vocus.cc/article/6451bca2fd897800018f5723
    预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cjdnC2DXtQ
~*-*~*-*~*-*~*-*~*-*~*-*~*-*~*-*~*-*~*-*~*-*~*-*~
侧耳倾听,听谁的声音:电影版《心之谷》
  1988年,15岁的月岛雫与天泽圣司因图书馆借阅卡相识,圣司为
了实现职业大提琴手的梦想远赴意大利,雫则承诺会努力成为儿童文学作家,
两人许下十年的约定,从此分隔两地。十年后,雫已是一名儿童出版社编辑,
工作不顺,创作屡投屡退,尽管每遇挫折总会想起圣司激励自己,但现实的
考验使她自觉距离梦想越来越远。进退维谷之际,雫决定远赴异国,确认爱
情与梦想是否要再持续下去。
  在看电影版《心之谷》前后,我都没有看过1995年的吉卜力动画,
也没看过1989年的原作漫画《听听我的心(耳をすませば)》,却不妨
碍剧情理解,只是单看情节推进的安排有许多日本少女漫画的痕迹。但我满
喜欢现在与过去、成人与年少的穿插,仿佛正是回忆陪伴着月岛雫与天泽圣
司一直走到25岁的现在,同时带出两人追求梦想与延续爱情遇到的困境。
“只要侧耳倾听自己的内心,就能找到自己的初衷。”
“我觉得梦想是会随时间改变形状的。”
  这两段话可说是电影想传递的核心。从雫与圣司年少相识、长成各自追
寻梦想、又要维系感情的多线并行里,电影选择偏重月岛雫及爱情。当雫来
到意大利,在圣司的伴奏下唱出〈翼をください〉(请给我一双翅膀)一段,
既呼应年少回忆,更成功确认两人之间的情感连结仍在,圣司也借由韦瓦第
的话告诉雫“生存的价值在于有多少笑容”、“即使雫无法成为儿童文学作
者,但以编辑的身分帮助作家,让出版的作品为大家带来笑容我认为也是相
同的意思。”从对雫的理解触发了自我的理解,进而让他察觉失去了发自内
心演奏的快乐,都是延续之前歌唱确认的情感连系──或许这也是将圣司的
梦想从原作的“小提琴工匠”改编成“大提琴手”的用意,毕竟同在创作/
演奏以自我表现的道路上,更有足以彼此理解的共同点。
  然而让两人在梦想困境的症结都借由“过去”延续至今的爱情解决,也
就失去了“现在”真正彼此理解各自处境与成长变化的机会。虽然闯入的安
排很突兀,但莎拉的那句“你们是不同世界的人”,以及圣司找不到逃走的
雫的事实,对我来说同样真确。而让圣司借由一封迟来的告白信挽回雫,又
与之前的理解与连系产生了矛盾:显然雫认为他们之间的相识出自天意的巧
合,实则是圣司处心积虑努力的结果──这份误解反而让我困惑:这两个人
是怎么延续了十年?
  其次,雫的创作梦想在电影里全由圣司提议与鼓励(吉卜力动画是圣司
爷爷),后来投稿全都落选的挫折,使担任编辑的她失去向老师直言表达感
想的自信,因想获得外界的认同以致失去了梦想的初心,这部分的安排对创
作者而言可说相当真实而适切。只是雫自言无法“靠自己下决定”,以致必
须去寻找圣司;以及无法依爷爷建议,倾听自己的内心,而是要由圣司在信
里说:“希望你不要放弃梦想,这是身为第一号读者的请求。”才重拾创作
──再度令我好奇这十年来,在仅有拨接网络,手机无法上网,且手写稿应
该只有一份的年代,圣司还一直是雫的第一个读者吗……?
  或许情节如此安排是要强化圣司在雫心中的重要性,以及雫在圣司心中
的无可取代,但从15-25岁这样自我探索及与现实接触的重要年岁,两
人都未在彼此身边,雫坚持梦想显然只是为了要追上圣司的梦想,毕竟电影
里并未表现她真心想要创作的动机与欲望:她想说什么?为谁而写?除了投
稿失败,她有意识到自己创作的强弱之处吗?如果背离自己的心声,那么这
样的梦想是否还有意义?
  电影只处理了最后一个问题。总之在最后偏重的选择,让我觉得虽然剧
情以雫为主,也让她在重新提笔创作时体会到“希望真心的创作能打动别人
的心”,但这点在她十年创作时并未有所迷惑与挣扎,而是呼应圣司的困境,
成为加重十年仍然相爱(却未必相知)的设定。若将梦想视为一个人部分性
格与生命的证明,雫反而像是为了成就圣司而存在,她等待的仿佛仅是最后
圣司的那句“不能没有你”的求婚,这是让我觉得最可惜的地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