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抗疫战士,抑或病毒俘虏:《疫起》

楼主: watercolor (我们同样没有名字)   2023-04-23 22:38:31
    本文涉及剧情,且具个人观点,推荐观影后再读。
    图文网页版:
    https://vocus.cc/article/6442c387fd89780001e4f932
    预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wav1KVG4k
~*-*~*-*~*-*~*-*~*-*~*-*~*-*~*-*~*-*~*-*~*-*~*-*~
抗疫战士,抑或病毒俘虏:《疫起》
  沉重的呼吸是无法预测的恐惧,也是“生”对“死”的回音。2003
年初,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rious acute respiration syndromes,
简称SARS)自中国透过国际旅客传到香港、越南、加拿大等地之后,台
湾也在三月间被证实有境外移入案例。4月24日,因SARS在台北市和
平医院群聚感染的事实再难掩盖,台北马市府下令封院,一千多人被迫集中
隔离,一线医疗人员更在不知情且无防护装备下直接接触感染病人──这正
是台湾电影《疫起》的背景。《返校》监制李耀华、《我们与恶的距离》、
《茶金》导演林君阳,以及有护理经历的编剧刘存菡改编当年的事件,选择
从医护内部视角去谈论不同身份:医生、护理师(当年仍被称为护士,后讨
论亦称之)、病患、家属、记者、送回失物恰好被隔离的司机……面对疫情
扩散和突然封院的种种反应,试图以对照的手法来呈显“一个情境下的两种
选择”,让观众借由“共感式的观影体验”随着镜头理解状况、感受情境,
进而从角色的决定里体会到人心的矛盾与艰难。
  当年的SARS对台湾颇多台北市以外的民众如我而言,可能较无近身
经验,多数仅从新闻和历史资料中得知大略始末,何况是至今已20年。然
而经过2020年再次自中国武汉传播COVID-19肺炎至今三年,台湾政府及
疫情指挥中心团队以更全面完整的防疫措施及医疗资源防疫有成,生活逐步
解封的今日,正足以让我们跟着走进剧里的“北台联合医院”,体会那份内
在冲突。
“看见希望”的A栋VS“黑暗无光”的B栋
  最先被发现感染病患的B栋,在全院被封“只进不出”之后,为了避免
全院成为“病毒培养皿”,从原本的互相支援,被“暂且安全”的A栋隔离。
当医生夏正(王柏杰饰)送便当、护士安泰河(曾敬骅饰)被迫前去支援,
以及女童小瑜(赖雨霏饰)去找母亲王莉贞,必须经过两栋相隔的长廊时,
都被黑暗笼罩,一如恐惧会使人失去希望──故而之后“出去后想做什么”
的愿望,各自身在A栋的李心妍(项婕如饰)与B栋的安泰河的回答正呈现
了“看见希望”与“四周无光”的对比。
  A栋对B栋的隔离,明显并无良方,更无专业:片头夏正在为陈宏文开
刀时,并不知道病患已然染疫,广播则召集主管前来开会;封院毫无预兆,
铁卷门一拉、警卫聚集就隔开里外;发送便当时,可以看到A栋医护刻意避
开B栋员工,之后才派当时“手上没有病人”的夏正送便当;院内人手不足,
还将当时不在院内的医护紧集召回“量体温并且立刻上工”,否则就得离职。
从COVID-19的防疫经验,我们知道“隔离”必须一人一室、分层分栋管理,
电影里却是在人心惶惶、尚不知感染源、也不知道有谁是否染疫的情况下,
医护病患家属(还有记者)到处走动接触,在大厅打地铺,封院之后才开始
发放口罩、生物防护衣等物资(当年必须用抢的),都暗中显现当时“外行
领导专业,严重迫害医护生命权”的事实。当年还用“自动离职协议书”来
逼迫医护在无保护措施之下继续照顾病人,马市长更是强言表达:“防疫如
同作战,如有抗争视为敌前抗命,除了强制处分外,将会追究行政责任。”
最终使7名医护人员间接在体制不公之下牺牲,更是有无数医护人员染疫,
该期间日日生活在死亡威胁的恐惧中──电影里则仅以背景看见B栋用布条
表达对此措施的强烈抗议,“我们愿意接受隔离,不愿接触SARS病人”
间接呈现对乍然封院却无保护医护配套的不满。
  B栋隔离是否真的有用?事实上在夏正与记者金有中(薛仕凌饰)的调
查里,真正的感染源张华兴和许富川,原先住在3AICU(加护病房),
致使一位护士发烧;而4/24日当天,原本下班要赶去为女儿庆祝生日的
夏正被召唤回来进行手术的车祸伤患陈宏文是十际工程被服室的员工,对照
B栋走廊看到遍地用红色塑胶袋装的感染衣物,都能看到封锁前疫情已然扩
散,故而陈宏文动完手术亦因肺炎死去。可见A栋与B栋早已不分,原本健
康的人,都有可能像A栋大厅的孕妇与夏正一样忽然发烧;曾到B栋支援的
安泰河,毫不知情的与染疫的王莉贞说话,难以确知他是在何时遭到感染。
这也符合历史:依照卫生署机密资料显示,感染的150人,有超过30人
是在封院之后。如果将疾病比喻为火焰,在有足够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将人
派去B栋支援将如消防队员,抑制疫情的蔓延;反之就是将人送入火窟,往
来之中更使火苗带回A栋。再加上关掉空调,来到B栋必须穿上防护衣的工
作环境,如同燃烧的地狱。
金有中VS夏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而我的位子在这里。”
  在这样的环境里,导演用角色对照的手法呈现“私我”与“奉献”的选
择:夏正与金有中原是医生与病患的关系,后者在住院期间感受到院内不寻
常的气氛,虽已痊愈却迟未出院,当时院内早已有零星感染,他的独家报导
虽云推测,却与事实相距不远。夏正原本对金有中私下采访独家的行为不满,
但被金有中提醒“靠上面假装在开会的人无用”后,一为解除隔离,一为追
求真相,两人一起寻找感染源,才逐渐发现早已无法置身事外,最终各自在
战场上选择自己的位置。金有中乍看为求独家不择手段,在夏正确知第二天
下午可以撤离后与之道别,或许是之后可能无法再见,金有中说出自念书时
就想当记者,“干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如今面对病毒就像在打仗,“我在
第一线,很幸运”、“每个人在战场,都有自己的位置。”这使夏正在整理
物品时,对着医师证思索;安泰河前往B栋支援,以及病患上吊急救无效、
李心妍崩溃时的哭喊,都间接影响夏正转往B栋支援的决定。
夏正VS李心妍-“我想要多学一点。”“你怎么不干脆转科?”
  同在胸腔科的师徒身份,原先实习医生李心妍对主治医生夏正的消极颇
有不满,表现出积极学习的态度;在封院的消息传来,李心妍还不清楚此事
时,走廊上有病患(楼一安饰)昏倒,众人畏避,是她与安泰河一起确认是
气喘,其他护士马上依指示专业行动。但在病患上吊时,夏正冷静做出专业
判断,李心妍则可能因经验不足与事发突然,一度呆滞原地。李心妍的哭喊
也听进夏正耳里,呈现资深与菜鸟、倦怠与热血的对比。
安泰河VS林志伟-“死只是一下子的事,至少好好说再见。”
  林姓病患已胰脏癌四期,却不愿加重儿子志伟的负担而选择隐瞒消极治
疗,明明渴望儿子关心却总是嫌弃他的到来,毕竟儿子的疲累与逞强显而易
见──父子皆心知肚明却也不能坦承。“久病无孝子”的无奈看在因九二一
地震而失亲的安泰河眼中,是满满“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在听闻儿子
因父亲久病,生活早已难以负荷后,只能用“死只是一下子的事,至少好好
说再见”相劝──事与愿违与命运无常,无论指责哪一方都过于沉重,只是
生死之间,安泰河的“劝告”有着难以反驳的重量,在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
下,增加的只是对方的压力与痛苦,父子怎么会对此毫无察觉?加上疫情与
封院的压力,最后就是父亲选择上吊结束生命。这段剧情带出安泰河较为深
入的性格,铺陈他最后投入急救、与李心妍道别的决定,也呈现了被封院、
生死随时越线的“异常”状态,让安泰河采取了“转移压力”、却未必适合
护士的行动。
安泰河VS李心妍-“出去后你想做什么?”“我想要……跟以前一样。”
  即使发生了重大事故,人们也得同时想着其他事才能活下来,那些“日
常”是人们稍微喘口气的瞬间。电影安排这对医护情侣前后讨论“去无国界”
的决定,呈现恋爱日常与染疫非常的对比。但这份日常在揭露安泰河曾去
B8(最早确认有SARS的病房)支援,被同事“集体要求”应去B栋帮
忙时,向来和善热心、人缘极佳的他,瞬间因可能染疫成为众矢之的,医护
对不明疫病、不明决策的恐惧不安有了发泄的对象,仿佛排斥才能获得安全
感的自卫本能都在此刻呈现──这样的反应极具伤害性,不仅平日一起与病
痛死亡搏斗的同事,连他悉心照顾的病患都在此刻视其如疾,让安泰河完全
没有反抗,在遭受背叛的痛苦当中直面他同样认同“B栋危险”的恐惧而选
择了投入──安泰河的处境可说是被隔离的B栋处境:只要有染疫风险即被
歧视与排斥。李心妍虽为他抗议,也有坚守工作岗位的使命感,但恐惧仍真
实存在,使她最终选择留在A栋。当安泰河去了B栋与李心妍通话时,后者
说看到窗外有人用蜡烛排出台湾的形状,很漂亮,安泰河则回答他这里没有
窗户,“看不到”;以及最后安泰河确认发烧染疫后,隐瞒病情实践曾云
“至少要好好说再见”,尚不知情且刚为同事罢工心力交瘁的李心妍试着为
之打气,在顶楼的大雨之下,淋湿他们的是对现况的无能为力。
医护的留守VS罢工-“这是激将法,出去就输了。”
  电影中除了B栋抗议,A栋亦曾因配套不足、有染病死亡之虞、和不断
延长的隔离时间等原因发动过罢工,毕竟个人无法对抗公权力的执行,内心
恐惧无法得到安宁,罢工是当时可以安顿身心的消极抵抗。然而同在医院,
本就病床、单人房、人手均不足的情况下,病人无法得到妥善照顾,甚至上
吊无人发现,防疫自是更加险峻。在病人死去之后,李心妍的拍门崩溃令众
人无动于衷,实非无情,而是那些话语里“使命感”的强调几乎无视医护亦
是肉体凡身,同样会恐惧、担忧,牵挂家人,内心的抉择序位不同,要求几
乎被放弃的医护承担院内病人的生命委实太过沉重。“我也很想回家”、夏
正想为女儿过生日的愿望、王莉贞护理长的丧命和不惜入院也要找她的女儿
小瑜皆是如此。然而,李心妍的抗议除了道德性非难(一如待在房里的文洁
所言:这是激将法,出去就输了)与愤怒男友被迫去B栋的情绪发泄,更多
的是在极度恐惧无力不甘下用来支持自己“至少我可以做这些”来抵挡恐惧
的方法,她喊得愈大声就愈证明恐惧的重量早已难以负荷──即便心知逼别
人承担恐惧只会造成反弹,但此刻的她别无选择。反而是她宣泄之后的痛哭,
才真正哭出了众人心中的纠结、不安与脆弱──或许只有面对脆弱、找到防
御与支持内心的平衡,才能真正思考“我可以做什么”并行动,推测这也是
原先带动罢工的护士文洁(李雪饰)最后回到岗位的原因。
小瑜VS出租车司机:“要懂得先照顾自己,知道吗?”
  女童小瑜独自闯入医院却无人照顾,令人不禁揣想她该不会是单亲家庭?
出租车司机(张永正饰)的处处照顾呈现了人性的温暖,同样令人反思:若
非遇到好人相助,小瑜该怎么办?这些医护也有家人,甚至可能是家中的唯
一支柱,“如果我们大家都被感染的话,请问谁照顾病患”既是选择自保,
更是专业实难替代的真实现况,毕竟养成一位专业成熟的医护实属不易。在
不知感染源、也不知如何控制病毒漫无边际的扩散,加上封院而无配套的事
实(口罩甚至是封院后才发放),如同将没有装备、赤手空拳的战士推向前
线,如此恐惧要怎么收敛才是“专业”?抑或根本强人所难?染疫死亡或造
成终身跟随的后遗症,若也该是医护必要的“奉献”,那么对他们家人造成
的伤害又该如何补偿?
夏正VS安泰河-“你没那么伟大啦!”
  身为电影的最主要角色与医/护代表,一开场便是两种工作态度的对照:
急于下班的夏正,被已过下班时间,还支援学妹、问候生病的阿长、甚至留
在护士站写纪录的安泰河提醒“还没到交班时间”。之后两人还相遇了三次:
一次是在楼梯间,安泰河再次提醒夏正记得还有金有中这个病患,却被夏正
“他比我还健康”回应时说:“你怎么都只想到你自己啊?”夏正回答:
“你没那么伟大啦!”把两人的差异再次台面化,亦是整部电影里“私我”
与“奉献”两种选择的代表;第三次是安泰河因有染疫之虞,被同事逼去
B栋支援,去送过便当的夏正并无回避,反而主动上前给他饮料并提醒:两
栋状况完全不同。
  但深入探索便知,两位角色所代表的并非只是积极与推托的态度:在封
院的4月24日当天,是夏正的女儿亚亚生日,从他与妻子、与出租车司机
的对话可知,过去他也曾有投入医疗的热血,看见林姓病患上吊的即时反应
亦可证明,却因此与家庭缺少相处的时间,“救活了理所当然,出了什么事
就等著被告”浇熄了他的热情,为了早日返家,甚至不惜向学姐吴主任(谢
盈萱饰)要求“我可不可以在第一批撤离名单”;安泰河则在九二一地震失
去了全部的家人,思亲时只能聆听过去与母亲一起录答录机的留言,他的投
入与积极,是过去失亲创伤的心理补偿,和人生价值所在。亦即夏正的自私,
来自想珍惜(甚至可能是补偿与挽回)家人的努力,以及过去被背叛的心灰
意懒;安泰河的无私,出于“奉献让我感受到生存意义”的利己主义,过去
“乍然死亡”的恐惧与创伤封闭在记忆里独自面对并驱使他的行动。在疫情
扩散的情况下,夏正因为旁观安、李、金的选择,逐渐找回当年成为医生的
初心,确知染疫后仍积极急救染疫的孕妇,“医生要先照顾病人才能离开。”
重新感知“爸爸刚刚救了一个人”的成就感与喜悦。安在经历被同事、病人
背叛、自己也在支援B栋染疫之后,因不忍看见隔壁病房的病人倒下,心灵
的苦痛凌驾肉体煎熬,坚持拖着病躯完成CPR,也在精神上得到“我还能
做这些事克服痛苦”的净化。两人在最后的对视,既是彼此理解,更是在克
服了对疫病与死亡的恐惧后,给予彼此勇敢的肯定与重生。
角色对照的危险
  创作是现实的裁剪与抉择,《疫起》亦非例外。这些以角色对照不同态
度的手法固然在二个小时内呈现人性的各种样貌,但也容易产生:
1、电影试图收纳许多情境,再借由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对立呈现人物的不同
面向与人性矛盾,诚能在有限的戏份里让角色的特征鲜明,但角色与角色之
间态度的对照大多前后一致,容易使观众感到疲乏,且最后都选择奉献专业
甚至生命,除了夏正之外,易使其他角色的形象与变化单薄。
2、和平医院疫情因政策错误最终造成150人感染,包含医院员工、病患
及其家属,其中35人死亡,1人在封院期间上吊轻生。电影淡化真正的主
因,只在背景、配角暗示医护抗议罢工是来自政策失误的恐惧,致使其他角
色一旦选择自保,与主要角色的“奉献”对照容易显得自私及无理取闹。
  举例来说,夏正为染疫孕妇开刀的过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帮
我拿掉护目镜”的决定,乍看之下是医护良心的展现,但若强调政策错误的
背景,便会在使命感之外,亦能呈现“最快消灭歧视的不是爱与包容,而是
处于同一立场”的幽微人性──正因已经不再需要担忧染疫,才能全心面对
病人──进而突显当时政策的荒谬,以及医护亦是人,不该神化或英雄化,
更能使观众体会到自私自保(隐瞒病情或歧视病人)反而会致使更多的死亡。
屡次在奉献与自保之间选择奉献看似伟大,却与人性相悖;没有绝对的善恶、
没有最好的选项,在两个很烂的选项之间挑一个比较不痛、比较不烂的选择,
更能在考验中看见真正的人性。相对来说,安泰河的两次手术鲜明堆叠出过
去“面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与失亲的心理创伤,反而增加了他的人性而非神
化,更使角色立体,之前劝病患的片段也有了“道德勒索”外思索其更真实
的脆弱,因此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
  诚然这样“善”“恶”分明的安排更易理解,或者认知每个角色的选择
可以作为当下情境的两难,借由他们的抉择对比出人类的脆弱与坚强。但能
考量因封院政策几无保护措施,才更能明白被逼赤手空拳站上疫情战场的前
线,恐惧是人性无从苛责;但医护工作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为皆所共有,无
论作何决定,都是当下权衡,进而逐渐明白无论恐惧与希望,战争都持续存
在,面对自己的脆弱后仍选择坚持专业,冒险犯难并忠于职守,更能显现高
贵的情操。毕竟真正的勇气是尽管感到害怕,仍能迎难而上;尽管感觉痛苦,
仍能决心面对,这是他们经历的艰难与坚韧──而经历过三年疫情的我们,
对此挣扎应更有感。
  尽管电影里淡化结构与政策的影响才是“疫起”后加重“人祸”的主因,
进而减弱了人性冲突与抉择艰难,但本片无论是场地调度、音效安排,以及
演员表演的精采,许多片段仍有可观之处。例如夏正送便当到B栋,眼见关
掉空调、全身包裹在白色生物防护衣的护士倒下后仍撑持起身说“我没事”
比YA后继续进入病房,真正呈现战士坚守前线的韧性;夏正每一次与女儿
的通话,都透露了他当下“该留?该走?”想法的拉锯;金有中吐实时略带
腼腆但坚定,以及和知道夏正染疫时点菸颤抖的恐惧;夏正与安泰河两次交
错、总共四场的急救对照,呈现先前的无力痛苦和之后的尽力抢救,是医护
在专业前线的苦痛、挣扎与成就;顶楼象征绝望、却还努力把关怀传送给对
方的雨;拍门抗议时屋内罢工医护的倔强神情,是抗议体制的坚持,更是电
影里难得另一立场里勇敢与脆弱并存;出租车司机为小瑜绑口罩带子、小瑜
自己戴上的细腻互动;夏正送完便当从B栋回到A栋,及安泰河从A栋进入
B栋工作后,脱掉雨衣/防护衣和洗澡时用力过度留下的伤口、口罩在脸上
留下的痕迹,以及两人共三次量体温时确知有无发烧的反应,都是对病毒侵
体的恐惧……
  在观影的同时,尚能想像著自己能够做到何处,却是他们在彼时彼刻不
容思考的挣扎与抉择;看完后深入理解当时抗疫却如同被牺牲放弃的艰难处
境,会加倍感念所有曾经付出的医护人员──防疫是一场战争,医护是站在
最前线的战士,在疫起的同时,谁都不该逼使他们赤手空拳成为病毒的俘虏,
还得发挥使命感成为圣人或英雄,而是应该一起抗疫,成为他们的后盾与支
援。
〈悼念当年的抗煞殉职医护〉
陈静秋 / 台北和平医院护理长
2003年5月1日殉职
陈吕丽玉 / 台北和平医院清洁环保员
2003年5月3日殉职
林佳铃 / 台北和平医院护理师
2003年5月11日殉职
林重威 / 台北和平医院医生
2003年5月15日殉职
杨淑媜 / 台北和平医院护理书记
2003年5月28日殉职
蔡巧妙 / 台北和平医院医检师
2003年6月13日殉职
郑雪慧 / 台北和平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2003年5月18日殉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